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浅见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343238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浅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浅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浅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浅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浅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浅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浅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浅见提要:社会发展需要新型的人才,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的实践能力。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兵,要发展进步,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创新将是永恒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首先从主体的观念上着手,建立培养创新的主观基础;再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三个方面,衔接课内课外,分别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体性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新时代的走向,也是实现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的根本途径。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指出:“创

2、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势在必行。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已多年,亦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当前仍然存在许多弊端,许多一线教师、老教师仍存在机械教条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学生成绩的优劣仍是判别教师能力和学生的主要工具。教学中,教师授而不创,学生受则不创,学生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教师的认识又局限于教参。若是考试,则屈服于“标准答案” ,这无疑使语文教学丧失了创造力培养的功能,因而也失去了教学的内在动力,无怪乎某些地方的语文教学深

3、陷于低效率和低效益的尴尬境地而不能自拨。因此,重视创造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自身规律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扩大效益的必然选择。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兵,应该首先进行改革,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不仅直接孕育创造性思维的诸多品质,表现为相当独立的领域优势,而且渗透在其他各门学科之中,内化为各门学科的重要基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是教育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为什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你?原因在于:首先,语言材料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表意上的多元化与模糊性、表达上的概括化与内隐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对一篇文

4、章的理解,可以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甚至允许多种见解并存,这就为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智力,而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作者智力的结晶,对学生具有开发智力的功能,不但是砥砺学习者思维的燧石,也是指引学习者思维的路标。再次,语文训练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思维体操,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很好的锻炼,特别是作文训练,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尤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能实现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呢?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

5、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语文课堂是创新教育实施的重要阵地,要真正落实创新教育,就必须进行课堂创新。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 ”创造力培养能否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首先取决于语文教师是否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观。教学观左右着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由于受传统的“一支粉笔,两本教材”的教学方式,以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参考书”的备课模式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干扰,从整体上看,当前语文教师的教学观还很不适应培养创造力教育的要求,其占主

6、流的教学观有两种:一是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传授知识的传授式教学观,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座知识“仓库” ,教育的任务就是往这些仓库里放入知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被视为“知识容器” 、 “两脚书橱” ,思维限制在老师设定的框框内、书本知识的框框内。二是认为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是教师最主要任务的应试式教学观。这两种教学观使大量的语文教师不敢把课文当做例子,而变成了做课文的奴隶,也无法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没有把学生会学当作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把会考试作为终极目标。这样的教师观所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是保守封闭的,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那么什么是创造力培养教育所需要的教学观呢?就是“三个面向” (即

7、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以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的主要方面,以帮助学生具备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教学的本质内涵,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一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对喜欢质疑、喜欢提“怪”问题、回答问题超出课本的学生,应持热情欢迎的态度,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超过老师,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二要有科学的教学观。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除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

8、展,要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在教学中才能处理好教师、学生的教材的关系,才能使师生的创造力都得到发挥和发展。人的发展必须依靠主体性的发挥来获得,人的主体地位也是在主体性发挥过程中呈现。教育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是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也是认识自身,所以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观基础。那么,如何

9、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呢?所谓主体性,即是主体的品质与能力的反映或概括,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的品质与能力主要表现在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这三个层面。主动性,即主体参与认识(学习)活动的行为时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主动性是主体作用发挥的基础,也是主体性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对学生来说,他们参与学习过程必须从始至终保持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才能为其主动学习与发展提供可能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主要要求是:对学习有较稳定的兴趣,能逐渐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与目的;主动安排与合理分配学习的时间与顺序;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课后主动运用课内掌握的学习方法完成作业、安排复习或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

10、外知识。但是 ,学生受其年龄特征影响,主体的积极主动性主要是靠学习兴趣来激发,靠学习过程的成功体验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来保持。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课堂教学情景多样化的创设来激趣,给学生成功体验的多形式评价来激情。独立性,即主体具有独立参与认识(学习)活动的能力与方法,这是学生主体性的核心层面。只有主体具备了学习的独立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才能经常有成功的体验,积极主动性也才能长久保持。但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立性又是相对的,他们的独立性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而不是生来就有且可一劳永逸保持的。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更新,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学习难度的不断增加,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必然不断

11、出现,独立学习能力就需不断地培养和提高。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区分、区别对待;教学中,掌握教学进度和内容深浅度。要强调的是,独立性不排斥同学间的互相合作和主动向老师请教。创造性,即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的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它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最高层面和最佳方式。所以学生的创造性不一定都是逻辑思维迸发出的创新火花,不少是直觉思维性质的心血来潮迸发出的创新火花,而且还往往是在热烈的互动氛围中和在相互议论启迪下爆发出来的,它是一种群体共生效应的产物。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与培养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立性与互动性结合起来,激起生动活泼的互动氛围。学习过程的创造性要求是:善于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

12、质疑问题;解决问题时不满足于常规的思考方法,善于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能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并寻求不同思路;善于转换角度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善于直觉思维,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实践操作方式往往与众不同。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完整地统一于学生的主体性之中。主动性是基础,独立性是核心,创造性是升华。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这样,课堂教学就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生动活泼发展的目的,促成创新素质的形成。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尚处在启蒙阶段,对他们进行创新的教育是创新

13、启蒙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更需要通过主体性的发展与发挥来实现,而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发展。所以,创新精神的培养要通过主体性发展来实现。如何在实施以主体性发挥与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素质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 ”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程序,诱发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巧妙地设置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问:悟空本领这么高强为什么还要三打白骨精呢?当白骨精

14、出现时,在唐僧师徒的心目中各是什么形象?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想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提出新见解。 “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于漪语)。 ”二、给学生壮胆,树立自信自信是事业成功、竞争取胜的必要条件。要培养自信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自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具有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的精神。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弱,模仿性较大,但好奇心强。但凡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教师应给予肯定,并因势利导,开展讨论、搜集。既提

15、出自己 的观点,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三、勤于钻研与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勤奋钻研,多动脑筋,多动手,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培养。教师和学生都要多写多改,只读不写,只讲不做只能当一个不合格的教师,无法对学生树立榜样。在教学中,教师要教学生做什么,自己首先要做到什么,不能光喊口号不动手,在日常生活中,要勤钻研,要重视实践。这是创新的基础。下面我就简单的从阅读、作文及口语交际教学中,浅述吾意。一、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阅读教学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大量的思维能力与创

16、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如能积极挖掘,系统整合,将会在增强阅读造血功能与发展活力时,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素质提高。阅读教学怎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呢?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活动以外,以下两点也不可小觑与忽视。首先,教师要树立文章陌生化的教学导入观念。长期以来, “老八段”式的阅读教学讲求“知人论世”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时先作者、后背景、再作品。这固然能使学生对陌生文章熟悉些,从而为文章的理解奠定基础。但是这种“知人论世”的阅读教学导入过程,却容易使学生在熟悉文章时产生理解上的思维定势,学生对陌生文章的理解也容易受到以往社会的评价的约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学生创造性理解文章的思路。在文章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章本身进行陌生化的感悟,使学生对文章有新的理解和创造。如我们很熟悉的文章三亚落日 ,文章一开始就写道:“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习惯上,很多教师习以为常地让学生一开始就带着“诗意”这顶帽子去看课文,让学生受制于原来“有诗意”就是这样将落 日 分 别 比 作 孩 童 、 大 红 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