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词中的逻辑运用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342242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诗词中的逻辑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论诗词中的逻辑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论诗词中的逻辑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诗词中的逻辑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诗词中的逻辑运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诗词中的逻辑运用汉语言文学 10 级中文(1)班 叶淑娴 100102022古典诗词作为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的一些思想,内容和韵味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赏析的。经过多年来的诗词学习,从小学到大学,接触的诗词也不少,豪放诗词的壮阔境界,婉约词中的含蕴意境,都能给人心灵的震撼,在这里我想探讨的是关于古诗词中的一些逻辑思维的运用,诗词中逻辑思维的运用是很值得我们去评析的!古代文学家创作古代诗词主要运用着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又总不免要驰骋艺术想像,“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但是,艺术想像毕竟并非是毫无根据的胡思

2、乱想,它需要遵守联想律,也就是形象结合的方式,即需从对象中选取最足以揭示对象本质的形象,用联想律来把握形象的内在联系,形成具本的诗的意境,或构想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所以当我们懂得一下逻辑思维就能更好的理解诗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3、。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在这里我们可能不免回想,诗人为什么会做出“绿肥红瘦”的结论呢?词的主人公虽知“昨夜雨疏风骤”,然而“浓睡不消残酒”,但当她“试问卷帘人”得到的回答是“海棠依旧”时,她不免有些怀疑,多少带点责备的口吻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此,主人公主要借助于形象间的联想,或者说想像,当海棠花经历了一夜的大风大雨的洗礼后,只能是叶多而花少了,所

4、以谁又能否认“昨夜雨疏风骤”与“应是绿肥红瘦”之间没有一定的推理关系呢? 正是因为这样的推理,主人公很自然的就得出了“绿肥红瘦”的结论来了。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诗词的主要运用着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又总不免要驰骋艺术想像,所以我们在分析诗词中逻辑思维的运用的时候,不能单纯的只去考虑这首诗词是非符合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中的逻辑,更应该考虑到这诗词是一个文化艺术作品,所以在分析其中逻辑思维运用的时候也应当兼顾其艺术特色,这样才不会造成对诗词分析的片面。 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这首诗中首诗人首先描绘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到处莺歌燕舞,

5、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 28 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但是很多人却怀疑怀疑“千里莺啼绿映红”这句是否成立,他们按照日常的逻辑思维去思考这句,他们认为“千里”的“莺啼”我们哪能听到呢,所以这句诗是不能够成立的,得出这样

6、的结论,就是他们在分析的时候忽视了诗词的艺术特色,这里诗人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用“千里”代表辽阔的千里江南,形象的描绘出了一个壮阔的场面,正是因为“千里”二字才让我们更能感受到江南有气魄的美。同样我们也可以从一些诗人的诗词创作中去了解诗词中的逻辑运用。有些诗我们咋一看不会觉得有什么毛病,觉得还不错,但是我们若是深究,便能发现一些问题。这就是说我们在赏析诗词的时候也不能单从诗歌艺术方面加以评析,同样也要兼顾诗词中逻辑。在宋代有个自认为是“大诗人”的写了这样一首诗宿山房即事,“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啼子规。”这首诗被很多人称作啰嗦诗,为什么呢?这里我做一

7、个简要的分析,这首诗的每一句其实都是相同意思的词的叠加而成的,一个与孤、独重复 ,关门与闭户、掩扉是同义, 半夜即三更、子时, 子规、谢豹为杜鹃别称。作者使用同一事物、同一意思,反复地出现在同一诗句中,这样的表达未免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或许有些人认为这样的叠加是诗歌的“重复”的手法,这样能够更让人感觉到诗中这位僧人的孤寂,但是整首诗都是如此,从我们正常的逻辑思维去思考或许不觉得有什么大问题,但不免觉得繁琐,因为这整首诗其实只要 12 个字便可表达清楚了“孤僧归,掩柴扉,半夜时,子规啼”。古诗词中的逻辑运用有很多,这里只是做了简要的分析,在这分析中我们得出,诗歌是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因为它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但是因为诗词存在联想,所以诗词又不会被囚禁在逻辑思维中。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赏析诗词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我们日常的逻辑思维,也要品析诗歌的独特的艺术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