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gu****iu 文档编号:159646263 上传时间:2021-01-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青岛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青岛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青岛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青岛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2020.11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习总书记指出,“要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要通过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来实现。首先,善是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

2、,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其次,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再次,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

3、。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最后,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黄天元素,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

4、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安践善性。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

5、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之所以提出了四端说,是因为其认为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B.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相互关联,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价值观。C.善作为一种信念维系,起于文明的“轴心”时代,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D.将中国传统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具有增强文化自信与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双重意义。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

6、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B.文章主要采取了事实论证,特别是对文化典籍的引用,使文章既有事实典范,又有文化底蕴。C.文章详略得当,详写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略写其当下的社会意义。D.文章首尾两段都联系现实,指出善文化对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立足当下的创作意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B.家庭是培育与践行善文化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要注重培育下一代感恩、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C.由“积善之家,必

7、有余庆”可看出,当时的人们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积极实践善性。D.“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信念,对于今天我们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仍有重要现实意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腊梅花开胥得意事情来得太突然了,本来还在认认真真地办着年货,等儿子回来安逸地过一个祥和的年,谁知道来了封城的消息。城封得很快,头一天的消息,第二天就封了。新闻里和通知里都讲了,人人都不能出门,要彻底把那种说不清的病毒隔离住。全城人都行动了,这位母亲也不能例外。她平时就是一个明事理的人,退休后,主动当起了小区里的志愿者,事事都带头。这次,因为疫情封城,一定是因为事情非常重大了

8、。母亲给儿子打电话:“封城了,政府不让回来,你就不要回来了。”儿子是海军的一名军医,一直跟着军舰出海,已经两个春节没有回家了,恰好今年没有任务,早就计划回来过春节的。在接到母亲的电话前,在新闻中,他已经得知了家乡封城的消息。不能出门,只好在家里看新闻。母亲和父亲的心里焦急万分,他们所在的城市每天都有新增的病例,而且更可怕的是,一时还没有特效药,人们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好在,电视中不停地播放着各级政府抗击疫情的相关消息。北京的专家队来了,上海的医疗队来了,全国各地都在支持着自己所在的城市,而且为这次疫情而建的医院正在一天一个样地拔着节,母亲和父亲心中有了些安慰。可是,一觉醒来,父亲却开始咳嗽,并伴

9、有发烧,一连串的症状都和新闻中所说的疫情相仿。忐忑不安中,老两口拨通了防疫站的电话。一个小时后,急救车来到了小区。上门的医护人员仔细地询问完情况后,父亲迅速被急救车拉走了。母亲被隔离在家了。趴在阳台上看着呼啸着疾驰而去的急救车,母亲心里像长满了草。她急切地给儿子打电话,儿子没接。儿子在稍后的留言中告诉母亲他很忙。听说儿子忙,母亲突然意识到自己给儿子添乱了。全城几百万人都在家隔离着,又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慌什么!自从父亲被接走后,母亲就开始了茫然无措。直到一天,有一位专家在电视中讲,只要春天一到,疫情就会好转。于是,她开始无比渴望春天的到来。父亲戴上了呼吸机,他不忍心让母亲看到自己在隔离病房里的

10、样子,每天只是偶尔发来语音微信。父亲告诉母亲,他入住的医院里,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军人,请她放心。父亲还告诉母亲,所有的医护人员也都穿戴得严严整整,传染不上。父亲还告诉母亲,要相信这场仗一定能打赢。可是不论父亲怎么说,母亲心中还是惴惴不安。母亲知道儿子是一个海军军医,全国的医生都行动了,不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眼下的情况,哪怕是祝福一句都会让儿子分神。她知道儿子是一个极孝顺的孩子,有空了就会给家里打电话。可是,让她有些不解的是,除夕这天她竟然没有收到儿子的任何消息。时间变得太漫长了,一面惦记丈夫,一面想念儿子,母亲只能守着电视看。电视中播放了许多医生感人的事迹,母亲看着看着就哭了。她是被感动的,感

11、动之余,她又开始合计儿子在做啥。可是,儿子每天很晚才会发来一条报平安的短信,很简短。好消息一点点传来了,电视中讲,患者开始陆续出院了。而且,更好的消息是她接到了医院的通知,明天,她的丈夫就可以出院了。放下电话的那一瞬间,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没来及眨一下,眼睛就模糊了一片,接着温热的泪水从脸颊上滚滚流过。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等在了医院门口。每年的此时,街上的花店都热闹非凡,而如今,所有的店铺都关了门,她想给医生、护士还有丈夫买几束花的愿望也无法实现了。母亲觉得无比失落。就在这时,在家里已经十天足不出户的她看到马路边有一丛腊梅正绽出一片金黄。那一刻,她几乎要尖叫出来,似乎隔着口罩都闻到了腊梅的花香

12、,她几步冲了过去。母亲围着腊梅花转了两圈,还是没忍心折下一枝。母亲突然想起了一个办法。她几步跑了回去,掏出手机拍了几张腊梅。终于见到了丈夫,像是隔了几个世纪。她的泪水又汩汩地流了起来。父亲和母亲还戴着口罩,他们都知道此时哪怕再是想念也要按医生的要求保持距离。母亲急切地把手机相册打开,让父亲看里面的腊梅,大声而兴奋地说:“腊梅开了,春天就要来了!”父亲点点头,对母亲说:“把照片也给儿子发一张吧,他在病房里忙碌了十几天了。”母亲一惊,问:“他在哪儿?他咋在病房?”父亲缓了一口气:“他们的医疗队在除夕夜坐专机飞来了。虽然我没有见到他,但是每天我都能听到护士提到他的名字,他一直忙着会诊呢。”母亲激动地

13、把照片传给了儿子,她在微信中告诉儿子:“家乡的腊梅花开了!爸妈都好。”那天晚上,母亲收到了儿子的回复:“爸妈,我们军舰又出海了。我在密闭的舰舱中,信号不太好,不能和你们视频,但是我天天在盼家乡的腊梅花开”其实,儿子还想在回到家时告诉母亲,他在患者名单上看到了父亲的名字,但是,他不想让父亲看到他那时的样子。(原载于中国应急管理报,2020年2月,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疫情不能出门的父母焦急万分,主要原因是他们所在城市的新增病例在增加,又一时没有特效药,抗疫形势严峻。B.“腊梅花开”寓意春天到来,寄托着母亲希望疫情尽快过去、家乡早日摆脱疫情、一家人早

14、日团聚的强烈期盼。C.父亲说医护人员都是军人,穿戴得严严整整,传染不上,既为不让母亲担心,也流露出得知实情后对儿子的牵挂。D.母亲非常喜欢意外发现的腊梅花,但她“围着腊梅花转了两圈,还是没忍心折下一枝”表明她的坚强与乐观。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交代儿子是军医,母亲除夕没有收到儿子任何消息,儿子每天很晚回一条平安短信等情节,都为儿子除夕夜坐专机支援抗疫一线埋下伏笔。B.小说人物极具代表性,是全民一心、抗击疫情的国人的缩影,既有家庭小爱,又有无私大爱,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C.最初,父子相互了解对方实情,因为爱,都用善意谎言掩饰自己的实情,随着情节的发

15、展,最后双方揭开真相,故事得以闭合。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关心家人、坚强乐观、有大局意识的母亲形象,平凡而伟大。6.如何理解“趴在阳台上看着呼啸着疾驰而去的急救车,母亲心里像长满了草”?请简要分析。(4分)7.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8.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给事中),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