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向解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命题热点突破一】宗法制和分封制1.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4)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例1、(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 【变式探究】(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答案】B在高考中,分封制、宗法制在多省考题中均有涉及,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长效热点之一备考2016年高考可从以下视角关注本考点:制度宗法制分封制关键词“世卿世禄”“凝聚宗族”“血缘亲疏”“家族祖宗”“家庭关系”“嫡庶之辨”“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分封授民”“授民授疆土”“拱卫王室”“随从作战”“朝觐述职”“交纳贡赋”“等级森严”“相对独立性”实质是家族内部根据血缘亲疏而确立的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是统治阶级内部根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技巧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宗法制相关的内容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分封制相关的内容【命题热点突破二】君主专制的逐渐强化1.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2.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4)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君主专制加强6)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变式探究】“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解析:A项与题干材料中“去公卿甚远”不符,错误;B项没有体现题干材料的全部信息,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有尚书省、中书省的信息,没有门下省的信息,故D项中的“三省制”是以偏概全,且并未体现出“曲折” ,D项错误;从“去公卿甚远”到“居真宰相之任”,说明其地位逐渐提高,C项符合题意。
答案:C君主专制发展过程中君权和相权关系变化趋势及不同时期皇权加强的措施与特点是高考重点考向请关注秦朝至明清加强皇权的特点: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三公虽然在分工上各有所侧重,但丞相权力相对过大西汉皇帝任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散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并提高行政效率宋朝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相权元朝中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明清废除丞相,通过设置皇帝的顾问或秘书机构来提高皇权,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君主专制走向极端化【命题热点突破三】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1)分封制: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在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3)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封国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才解决了王国问题4)行省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
其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郡县制后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例3、(2016全国新课标1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变式探究】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郡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材料中汉宣帝强调地方郡太守与皇帝共治天下,也就是强调了地方吏治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信息只反映了地方吏治的重要性,并没有说明中央与地方的集权与分权情况,B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地方行政制度多有变化,C项错误;D项材料无从体现,错误答案;A从地方行政区划沿革看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加强及从现实热点看古代中央集权是重要考向。
请特别关注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沿革的认识:(1)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与变革,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变式探究】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年代道、路、省州数郡国数县、邑、道、侯国等户数(万)西汉平帝(1~5)—1310315871223唐贞观十三年(639)10道358—1551缺唐开元二十八年(740)15道—3281573841.3宋开宝(968~975)末—297—1086309宋宣和四年(1122)26路288—1234—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C.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答案:A【命题热点突破四】古代中国的选官与监察制度1.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对中国①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③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④价值观上,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2)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实行科举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例4、(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其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不断强化的趋势在备考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其置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之下去理解;二是选拔标准的不断变化及其原因;三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在中外历史中的影响对古代监察与选官制度的综合认识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高考真题解读】1.(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叙述的就是在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宗族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本末倒置,族谱的修订没有移民也会进行;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2.(2016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答案】D 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 【解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4.(2016年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