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培训 国学考试答案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6009251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50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经理培训 国学考试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职业经理培训 国学考试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职业经理培训 国学考试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职业经理培训 国学考试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职业经理培训 国学考试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经理培训 国学考试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经理培训 国学考试答案(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41 页 职业经理培训 国学考试答案职业经理培训 国学考试答案 第 2 页 共 41 页 重庆市中小学(中职)教师公共课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 )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体现了孟子的( D )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 )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 ”这句话体现了( A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孟子是用 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 C )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第 3 页 共 41 页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D ) 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孔子

3、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 )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B )中有充分反映。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 A )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D )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4、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一句出自( 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句话出自( B )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 的( B ) 。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第 4 页 共 41 页 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A ) 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 17、 学记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8.中国古

5、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A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9.( C )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 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 这个故事说明了( B )对 教育的影响。 A.父母 B.环境 C.老师 D.教学方法 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 B ) 。 A.义 B.仁 C.礼 D.智 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C )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

6、心发展的( B ) 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 24.荀子以( A )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 以超过老师。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第 5 页 共 41 页 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 B )的关系。 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文化 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 D )看作是最终目标。 A.闻 B.见 C

7、.知 D.行 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 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 A )上去。 A.简约 B.复杂 C.炫耀 D.文化 28.( D )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 论”。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A )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30.孟子以( B )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1.2000 多年前, 孔子就提出了与

8、“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 他的 “有 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A )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第 6 页 共 41 页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C )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33.孟子认为( A )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4.孔子在( B )上主张“仁者爱国”, “克己复礼”。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强也。 ”反映了教学的( D )。 A.因材施教原

9、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教学相长原则 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 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 C )的重要性。 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37.孔子在( A )方面提出“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等主张。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 B ) 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就是学记强调的( C ) 。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10、D.道而弗牵 第 7 页 共 41 页 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 B ) A.智之端 B.仁之端 C.义之端 D.礼之端 41.荀子以( B )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 A ) 。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 ( B )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A.墨子

11、 B.孔子 C.韩非 D.老子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 应该( B )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 貌。因此,他提出了( C )的思维方法。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 A )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第 8

12、 页 共 41 页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D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 B ) A.学记 B.论语 C.四书集注 D.孟子 49.“教学相长”、 “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B ) A.论语 B.学记 C.尚书 D.孟子 50.学记上说:“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这句话体现了( B ) A.循序渐进

13、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A ) 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 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 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B )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孟子 第 9 页 共 41 页 此话中提出了( C )的观点

14、。 A.以意逆志 B.以己度人 C.知人论世 D.诗无达诂 5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下一句是( A )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 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55.( C )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6.孟子认为有无( B )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A、知识 B、先天善良本性 C、才能 D、财富 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 首次提出( C )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 优越的思想。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