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祛湿剂幻灯片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859245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2.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祛湿剂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方剂学-祛湿剂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方剂学-祛湿剂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方剂学-祛湿剂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方剂学-祛湿剂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学-祛湿剂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祛湿剂幻灯片(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祛 湿 剂,1,一、概念: 组成:以祛湿药为主。 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治证:水湿病证。,2,水湿病分类: 外湿: 湿邪客于肌表(表证):头胀重痛,肢体沉重,恶寒发热,脉濡。(解表剂) 风湿痹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 湿温初起证。,3,内湿: 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呕吐,泄泻。 湿热郁结证:湿温病、黄疸、泄泻、湿热淋浊。 寒湿内阻证:痰饮、水肿、痹证、脚气。 水湿内停证:蓄水、水肿、癃闭、淋浊、泄泻。,4,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化湿和胃 芳香化湿,辟秽化浊 适用于中焦湿浊内阻证。 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2、清热祛湿 清热利湿,或清热燥湿 适用于湿热诸证。

2、代表方:茵陈蒿汤、三仁汤,5,3、利水渗湿 通利小便,渗湿消肿 适用于水肿、淋浊、癃闭等。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4、温化水湿 适用于痰饮、水肿等。 代表方:真武汤、实脾散 5、祛风胜湿适用于风湿在表证、痹证。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6,三、使用注意: 1、药多辛燥或渗泄,易于伤阴,故阴亏,体虚、 孕妇应慎用。 2、常配伍理气药,使“气化湿亦化”。 3、要注意病因及涉及的脏腑灵活运用。,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 胃 散,8,【组成】 苍术 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 厚朴 去粗皮,姜汁制,炒香,三斤二两 陈皮 去白,三斤二两 甘草 炒,三十两 【用法】,平胃散,苍术,9,【病机】湿浊困阻脾胃,运

3、化失常, 气机阻滞,胃失和降。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阻滞气机:脘腹胀满,食少 胃气上逆:呕吐恶心 湿性重滞:肢体倦怠,嗜卧 湿邪下注:常多自利或便溏 湿盛之象:苔白腻,脉缓,平胃散,湿困脾胃,10,【方解】 君:苍术 芳化辛苦温燥,尤善燥湿运脾。 臣:厚朴 行气化湿,消胀除满。,苍术配厚朴:苍术为燥湿健脾之要药,厚朴行气化湿,助苍术以加强健脾燥湿之力。,平胃散,11,佐:陈皮 理气和胃,芳香醒脾。 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以促运化。 使:炒甘草和中,调药。 配伍要点:本方以化苦燥药配伍行气药,以“苦辛芳香温燥”为特点,其中苦降辛开能消胀除满,芳香化浊能醒脾和胃,温中

4、燥湿能健脾助运。, 厚朴配陈皮:相须为用,加强下气降 逆,消胀除满之功。,平胃散,12,【运用】 1、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之基本方。 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脘腹胀满,食少体倦,苔白腻而厚。,3、本方亦主治:(属湿滞脾胃之证) 呕吐恶心,嗳气吞酸; 肢体沉重,怠惰嗜卧; 常多自利;,平胃散,13,4、临证加减: 兼食滞者加神曲、麦芽; 兼便秘者,加枳实、槟榔; 寒湿者,加干姜、肉桂; 湿热者,加黄连、黄芩。,平胃散,5、现代应用: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 胃肠神经官能症等证属湿滞脾胃者。,14,6、现代研究: 健胃、助消化,调节胃肠运动; 解痉,镇痛,抗胃溃疡; 抗细菌、真菌

5、,抗病毒。 7、衍化方: 不换金正气散 柴平汤 8、病例分析:,平胃散,1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16,【组成】 藿香 去土,三两 白芷 一两 紫苏 一两 茯苓 去皮,一两 半夏曲 二两 白术 二两 厚朴 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苦桔梗 二两 甘草 炙,二两半 【用法】,藿香正气散,17,【病机】湿滞内阻,复感风寒外寒内湿。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恶寒发热,头痛。 升降失常:霍乱吐泻,脘腹疼痛,胸膈满闷。 湿浊之象:舌苔白腻。,湿滞于中,藿香正气散,18,【方解】 君:藿香 辛温散寒,解表化湿; 芳香化湿,和胃止呕。 臣:白芷

6、辛散风寒以助君解表, 紫苏 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 燥湿和胃止呕, 厚朴 行气化湿除满。,藿香正气散,19,佐:陈皮 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 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 宣肺宽胸利膈; 白术、茯苓 健脾祛湿。 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止呕。 使:炙甘草 调和药性。,藿香正气散,20,配伍要点:本方组方特点有二: 一是表里双解,既有辛温解表药以发散风寒,又有苦温化湿药和行气药燥湿理气和中。 二是扶正祛邪,既疏散表寒,芳化湿浊以祛邪;又健脾补中以扶正,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以助祛邪。,21,【运用】 1、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病证的重要方剂。 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霍乱吐泻,

7、脘腹胀痛,舌苔白腻。,3、临证加减: 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 气滞脘腹胀痛甚者,可加木香、元胡; 湿重舌苔厚腻者,白术易苍术; 舌苔兼黄者,加黄连、栀子、银花。,藿香正气散,22,4、现代应用: 急性胃肠炎、肠伤寒、肾盂肾炎、胃肠型感冒 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可用本方治疗。也可用 于水土服者。,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解痉、促进胃肠蠕动、镇吐、镇痛、抗菌、抗过敏等作用。 6、类方比较: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7、病例分析:,藿香正气散,23,温病条辨,三 仁 汤,24,【组成】 杏仁 五钱 飞滑石 六钱 白通草 二钱 白蔻仁 二钱 竹叶 二钱 厚朴 二钱 生薏仁 六钱 半夏 五钱 【用法

8、】,三仁汤,25,【病机】湿热阻滞三焦气机,湿遏热伏,湿重热轻。 【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 “三禁”:禁“汗”、“下”、“润”。,【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湿重于热之湿温病)。,湿邪阻遏,卫阳郁闭: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湿阻气机,湿困脾胃:胸闷不饥; 湿遏热伏:午后身热(身热不扬); 湿邪为患:口不渴,面色淡黄,舌白, 脉弦细而濡。,湿热阻遏气分 三焦气机不利,三仁汤,26,【方解】 君:杏仁 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 白蔻仁 芳香化湿,行气调中; 生薏仁 甘淡,渗利下焦湿热。,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三仁汤,27,臣:半夏、厚朴辛开苦降,化

9、湿行气,散满消痞。 佐: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淡渗,利湿清热。 * 配伍要点: 本分选用轻灵宣畅利窍之品,集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苦温燥湿于一体,更兼以宣展气机,使上焦津气畅行无阻,中焦水湿运化自如,下焦湿邪自有出路,体现了以除湿为主,清热为辅的立方宗旨。,三仁汤,28,【运用】 1、本方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挟湿,湿重于热之证。 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苔白不 渴,脉弦细而濡。 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不宜应用。,3、临证加减: 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甚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 化湿; 若寒热往来,可表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三仁汤,29,4、现代应用: 肠伤

10、寒、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以及关节炎等 属湿重于热者,可用本方治疗。,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调节胃肠功能、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 物、利尿等作用。 6、病例分析:,三仁汤,30,伤寒论,茵陈蒿汤,31,【组成】 茵陈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 【用法】,茵陈蒿汤,茵陈,32,【病机】湿邪与瘀热蕴结肝胆。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阳黄)。,湿邪与瘀热郁蒸,外溢肌肤:一身面目俱黄。 热重于湿,热为阳邪:黄色鲜明如橘子色。 湿热困阻脾胃:腹微满。 湿热下注:小便短赤。 热邪伤津:口微渴。 湿热之象:舌苔黄腻,脉实或滑数。,湿邪与瘀热 蕴结肝胆,茵陈蒿汤,33,【方解】 君:

11、茵陈蒿 善能清热利湿而退黄。 臣:山栀子 清热泻火,通利三焦湿热, 引邪从小便而出。 佐:大黄 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 由大便而下。 配伍要点:本方以清热利湿药与清热泻火药、泻火通便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重,通利二便,使湿热瘀之邪从前后二便分消而解。,茵陈蒿汤,34,【运用】 1、本方清热退黄作用强,为治阳黄的常用方。 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滑数。,3、临证加减: 湿重于热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渗湿; 热重于湿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 若胁痛者,可加川楝子、元胡、郁金以行气止痛。,茵陈蒿汤,35,4、现代应用: 急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

12、石症、 钩端螺旋体病等属湿热内蕴所致者,可用本方 治疗。,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排石、保肝、降脂作用。 6、病例分析:,茵陈蒿汤,36,医效秘传,甘露消毒丹,37,【组成】 飞滑石十五两 绵茵陈十一两 淡黄芩十两 石菖蒲六两 川贝母五两 木通五两 藿香四两 射干四两 连翘四两 薄荷四两 白豆蔻四两 【用法】,甘露消毒丹,38,【病机】湿温疫毒,邪在气分,湿热并重。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主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熏蒸三焦。,湿热交蒸:发热,肢酸倦怠; 湿阻气滞:胸闷腹胀; 热毒上攻:咽肿,颐肿口渴; 湿热郁蒸于肌肤:身黄; 湿热下注:小便黄短赤,吐泻,淋浊; 湿热之象:舌苔黄

13、厚腻。,湿热疫毒 熏蒸气分,甘露消毒丹,39,【方解】 君:茵陈 清热利湿退黄,以除肝胆脾胃之湿热。 滑石 清热利湿,使湿热、疫毒从小便而去。 黄芩 苦寒燥湿,清热解毒。 臣:木通渗利湿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连翘清热解毒 薄荷利咽止痛 射干清利咽喉 贝母 清热散结,利咽,清解咽喉之热毒,且散结消肿,甘露消毒丹,40,佐:石菖蒲 白豆蔻 藿香芳香化湿,辟秽和中。 配伍要点:本分在选择药物方面顾护三焦,亦含有宣上、畅中、导下的治疗原则,在应用除湿药方面,辛开肺气于上,是启上闸以开水源;芳香化湿于中,是理脾湿以复脾运;淡渗利湿于下,是通调水道以祛湿浊。,甘露消毒丹,芳化中焦之湿,使气化湿亦化。,41

14、,【运用】 1、本方主治湿热并重之证。 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胸闷身倦,口渴尿赤,发热,舌黄厚腻。,3、临证加减: 黄疸明显者,宜加栀子、大黄; 咽肿甚者,可加山豆根、板兰根等。,甘露消毒丹,42,4、现代应用: 肠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钩端螺旋体 病等属湿热并重者,可用本方治疗。,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退热、保肝作用。 6、病例分析:,甘露消毒丹,43,霍乱论,连 朴 饮,44,【组成】 制厚朴二钱 川连姜汁炒,一钱 石菖蒲一钱 制半夏一钱 香豉炒三钱 栀子三钱 芦根二两 【用法】 水煎,温服。,连朴饮,45,【病机】湿遏热伏,升降逆乱。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治

15、】湿热霍乱。,升降失司:上吐下泻 阻滞气机:胸脘痞闷 郁蒸胸脘:心烦躁扰 湿遏热伏:小便短赤,舌苔滑腻,脉滑数。,湿热蕴伏脾胃,连朴饮,46,【方解】 君: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泻。 厚朴行气化湿,消痞除闷。 臣:芦根清热除烦止呕; 菖蒲芳香化浊; 半夏燥湿和胃降逆。, 连、朴相配,苦降辛开,使气行湿 化,湿去热清,升降复常。, 夏、蒲相配,化湿和中,降逆止呕。,连朴饮,47,佐:栀子、淡豆豉 清宣胸脘郁热以除烦闷。 配伍要点:主用苦辛开降,畅利气机,消胀除满;辅佐以辛宣芳化,散邪与化湿浊并行。,【运用】 1、本方为治湿热霍乱之主方。 名医论方,2、辨证要点: 吐泻烦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连朴饮,48,4、现代应用: 急性胃肠炎、肠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属 于湿热蕴伏者。,5、现代研究:本方具有降温作用。 6、病例分析:,八正散,3、临证加减: 本方治证以呕吐为主,若腹泻较著属湿浊较盛者, 宜加干姜、茯苓以温化湿浊。,49,丹溪心法,二 妙 散,50,【组成】 黄柏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