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学)中医皮肤病学概论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236831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5.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医学)中医皮肤病学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优质医学)中医皮肤病学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优质医学)中医皮肤病学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优质医学)中医皮肤病学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优质医学)中医皮肤病学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医学)中医皮肤病学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医学)中医皮肤病学概论(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皮肤病学概论,1,皮肤的结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其重量约点体重的5%,若包括皮下组织,其重量约占体重的15%-16%。成人皮肤面积约为1.22平方米,新生儿约为0.21平方米。皮肤的厚度,因人因部位而异,不包括皮下脂肪层,约为0.54毫米,一般四肢内侧面和胸、腹部较薄,四肢外侧面、背和手掌、足底等较厚。,2,皮肤的结构,皮肤分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表皮和真皮呈波浪状交错镶嵌。表皮向真皮突出的部分称表皮突,又称钉突,真皮向上伸入表皮的部位称真皮乳头,又称乳头体。在皮肤组织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神经和肌肉,还有皮肤的附属器,如毛发、指(趾)甲、汗腺、皮脂腺等。,3,皮肤的结构,4,

2、皮肤的结构,5,皮肤的结构,6,皮肤的结构,7,皮肤的结构,8,皮肤的结构,表皮 表皮位于皮肤的最外层,由角质形成细胞和树枝状细胞组成。一般由内向外可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在角质层较厚的掌跖部位有透明层。,9,皮肤的结构,基底层 是一层呈栅状排列的圆柱状基底细胞,细胞底平面顶尖圆,有嗜碱性胞浆和卵圆形核,核内染色质丰富,细胞间有细胞间桥或桥小体相连,但不如棘层细胞明显,有再生能力,向上转化成棘细胞,能修复表皮的缺损而不留痕迹。在基底细胞间有树枝状细胞,能产生黑色素,故称色素细胞,约占基底层细胞的410%,皮色的深浅大部分决定于黑色素的多少,它对自然光的照射有保护作用。,10,皮肤的

3、结构,棘层 位于基底层之上,由510层不规则多角形细胞组成。与基底层相接的一层细胞因刚从基底层转变而来,虽是多角形,但略呈圆柱状,向上转移时它们变扁平,其长轴倾向于皮面平行。每个细胞均有很多原浆突,如棘状,称为棘突,因此这些细胞称为棘细胞。细胞间有桥粒相连,内有组织液和丰富的神经纤维通过,由此摄取养料,排泄新陈代谢产物,并与胞浆内的生活物质网发生关系。,11,皮肤的结构,颗粒层 由24层梭形细胞组成,胞浆内含有许多深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及少量的被膜颗粒。在颗粒层最上方,被膜颗粒以胞吐方式向细胞间隙释放出磷脂类物质,构成膜样结构,加强相邻细胞膜间的联结,并对水的透过起屏障作用。,12,皮肤的结构,

4、透明层 在角质层和颗粒层之间有一薄层均质的嗜酸带,以掌跖部位最为明显,由23层无核细胞组成,常规染色,呈透明状,故称透明层。,13,皮肤的结构,角质层 位于表皮最外层,是由无核角化细胞所组成。无生物活性,呈嗜酸性染色,是角朊细胞分化最后的一层物质,能耐受一定的磨擦和抵抗化学物质的渗透,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14,皮肤的结构,15,皮肤的结构,真皮 真皮分二层,浅层呈乳头状,与表皮相连,称乳头层,其余部位称网状层,二者间无明显界线。它们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基质和细胞组成。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及皮肤的附属器等。,16,皮肤的结构,胶原纤维在真皮上部较细,无一定走向,在

5、下部最粗,结成束状,互相交织,形成网状,其走向多数与皮面平行。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柔韧性,是真皮的重要组成部分。弹力纤维在真皮下部较多,环绕于汗腺、皮脂腺、毛囊和神经末梢周围,到真皮上部呈垂直方向,终止于表皮真皮交界处。弹力纤维使皮肤具有弹性并是附属器的支架。,17,皮肤的结构,网状纤维是细小的未成熟的胶原纤维,在正常的皮肤中很少,常环绕于毛囊、皮脂腺、汗腺及神经周围,在血管、皮下脂肪组织中也有少量存在。基质是一种无定形、均匀的胶样物质,充满在纤维和细胞间隙,是各种代谢物质的交换场所。,18,皮肤的结构,真皮内的细胞主要有成纤维细胞,多位于胶原纤维素附近,参与胶原纤维和基质的形成或更新;组织细胞

6、又称巨噬细胞,通常在毛细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束间,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和清除破坏组织碎屑的能力;肥大细胞多在毛细血管附近,受到刺激时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皮肤红肿。此外还有少数浆细胞、淋巴细胞等。,19,皮肤的结构,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又称脂膜,位于真皮网状层下方,由大量的脂肪细胞、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它既是热的绝缘体,又是热能量的“仓库”,也是外来震动的有效吸收器,因此它具有防止热的散发、缓解外来机械冲击和储藏热能量的作用。,20,皮肤的结构,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包括汗腺、皮脂腺、毛发和指(趾)甲。,21,皮肤的生理功能,屏障功能:保护体内组织器官免受外界理化、微生物等有害

7、因素的损伤;防治体内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的丢失。 吸收功能:通过毛囊、皮脂腺、汗管、胶质细胞间隙、角质层细胞本身吸收。 感觉功能:多种感觉神经末梢传递单一感觉或复合感觉。,22,皮肤的生理功能,分泌和排泄功能:分泌汗液、皮脂,替代部分肾功能。 调节体温:调节皮肤血管收缩和舒张。 代谢功能:维持皮肤能量供给、细胞更新和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功能:最大的免疫器官,递呈抗原。许多免疫反应先发于皮肤。,23,中医皮肤病的病因,导致皮肤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六淫、七情、虫毒、饮食以及血瘀等所致,也可继发于血虚风燥、肝肾不足等因素,现分述如下:,24,中医皮肤病的病因,风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8、。” 许多皮肤病的产生与风邪有着密切的联系,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具有向上向外的倾向,故风邪引起的皮肤病常常偏于上部,如油风(斑秃)、白屑风(头皮糠疹)、面游风(面部脂溢性皮炎)等。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善行速变,发病迅速,游走不定,时隐时现,变化无常,如风团就有皮肤瘙痒,发远下处,此伏彼起等特点。若风邪久留体内,可导致血燥,进而转致血虚,肤失濡养而致皮肤干燥、脱屑等现象。,25,中医皮肤病的病因,湿 湿邪为病,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疮。”湿性重浊粘滞,易遏气机,留滞难去,性喜下趋,故起病慢,病程较长,容易复发,部位以下半身为多,如肛门周围、会阴部、下肢等

9、。湿邪能散易凝,可散发或浸淫全身,皮损多为水疱、糜烂、渗液、水肿或呈多形性,如湿疹、天疱疮等。,26,中医皮肤病的病因,火(热) 火与热属同类性质,但程度上又有差别,故有“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盛”之说。(火)热为阳邪,其性上炎,病变部位多见于上部、露出部位或泛发全身。火热之邪易耗津动血,若灼伤经脉,迫血妄行,引起皮衄,出现紫癜;若热邪聚于局部,热微则痒,热胜则痛,热甚则腐。皮损呈红色、灼热、疼痛,多为红斑、脓疱、紫癜等,如丹毒、紫癜、红皮病等。,27,中医皮肤病的病因,七情致病因素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如果突然受到的精神创伤,

10、或长期的情志刺激,就会影响相应的脏腑功能而造成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临床实践证明精神刺激,情志所伤,能影响人体正常生理调节功能而致病,如斑秃、多汗症、皮肤瘙痒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28,中医皮肤病的病因,饮食致病因素 饮食是营养的源泉,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称之为“后天之本”。如果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伤及脾胃,影响气血生化功能,或过食辛辣厚味,内热、内湿滋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膏梁之变,足生大疔”。或纳食禀体不耐之物而致病,如瘾疹(荨麻疹)、湿疹等。,29,中医皮肤病的病因,“虫”致病因素 据中医文献记载,对“虫

11、”的含义包括范围较广: 1、有虫直接引起的,如疥虫引起的疥疮等; 2、有虫毒或过敏引起的,如刺毛虫引起的射工毒、肠寄生虫引起的瘾疹(荨麻疹)等; 3、有指浅部真菌感染的癣虫引起的,如圆癣(体癣)等;,30,中医皮肤病的病因,4、有些仅是有虫爬感或奇痒难受而意,实非真有其虫,古人用杀虫为主的药物治疗而奏效,故也认为由虫所致。 因此,我们必须从病证出发,从实际出发来认识虫的致病因素。其特征为奇痒难受或痒如虫行,有的表现为丘疹、糜烂、抓痕、血痂;有的真有其虫,相互传染,有的可伴虫斑、腹痛、大便中可查到虫卵。,31,中医皮肤病的病因,“毒”致病因素 “毒”邪引起皮肤病,一般是说发展较快,病情较重。 1

12、、有药物毒,含有中毒和过敏之意。外科正宗曰:“砒毒者,阳精火毒之物,服之令脏腑干涸,皮肤紫黑,气血乘逆败绝而死。” 2、有食物毒,诸病源候论食鲈鱼肝中毒候曰:“此鱼肝有毒,人食之中其毒者,即面皮剥落,虽尔不致于死。”,32,中医皮肤病的病因,3、有虫毒,诸病源候论蜂螯候曰:“此中大土蜂,最有毒,一熬中人,便即倒闷,举体洪肿。” 4、有植物毒,诸病源候论漆疮候曰:“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又曰:“若火烧漆,其毒气则厉,若人急重,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33,中医皮肤病的病因,5、有传染的,如浸淫所染之梅毒等。 6、有指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的,如丹毒、无名肿毒等。 毒

13、邪可产生多种形态的皮损,如红斑、肿胀、丘疹、风团、糜烂,甚至溃疡,或痒或疼,或局部或泛发全身,来势较急,有的可反复发作,多考虑为毒邪所致。,34,中医皮肤病的病因,血瘀致病因素 血瘀是指血脉运行不畅,气血瘀滞,或血溢脉外,积瘀皮肤肌肉或脏腑的一种因素。导致血瘀的原因很多,如寒热、情志、饮食、起居、外伤出血等均可导致血瘀。血瘀又能导致多种疾病,如结节性红斑、硬红斑、紫癜、血管瘤、各种类型的血管炎等。其主要皮损表现为紫斑、瘀点、红节、肿块、毛细血管扩张、肥厚、硬化、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涩等症。,35,中医皮肤病的病因,医林改错中曰:“血受寒则凝结有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灵枢贼风篇曰:“若有所堕坠

14、,则四气凝结。”神农本草经疏杂症门曰:“蓄血俗名内伤,或积劳,或多怨,或饱后行房,或负重努力,或登高坠下,或奔逐过敏,皆致蓄血。”证治准绳杂病曰:“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高,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36,中医皮肤病的病因,血虚风燥 血虚风燥 亦为皮肤病的重要病机。多种慢性皮肤病因长期皮肤瘙痒,寝食不安,脾虚食减,脾胃失其健运,阴血失其化源,以致血虚生风化燥,或风湿郁久,郁而化热化火,伤其阴血,阴血亏虚,导致血虚风燥,或本虚病久导致血虚风燥。,37,中医皮肤病的病因,由于血虚则不能濡养肌肤,肤失濡润,血虚生风化燥,风邪逗留肌肤,可引起皮肤干燥、脱屑、痛痒、粗糙等情况。血虚风燥临床症

15、状表现为病期较长,皮损干燥、肥厚、粗糙、脱屑、痛痒,伴有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苔薄、脉濡等。血虚风燥常见于牛皮癣、白疕、慢性湿疮、风瘙痒、鱼鳞病等慢性病久之皮肤病。,38,中医皮肤病的病因,肝肾不足 肝肾不足 脏腑失调是皮肤病重要的病因病机,其中以肝肾不足为多见。肝藏血,开窍于目,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其色属青;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为生殖发育之源,开窍于耳,其荣在发,其色黑。肝血虚,爪甲失养,则指甲肥厚干燥变脆;肝虚血燥,筋气失荣,则生疣目;肝经火郁血滞,可致血痣。肾精不充,发失其养,则毛发干枯易脱;肾虚,本色上泛,则面生黧黑斑。,39,中医皮肤病的病因,因肝肾不足所致生的皮肤病,其特点是:大多呈

16、慢性过程,其皮损有干燥、肥厚粗糙、脱屑或伴毛发枯槁,脱发,色素沉着,指甲受损,或伴生疣目、血痣等;且其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常同患者的生长、发育、妊娠、月经等有关。并伴有全身症状,如兼见头晕目眩,耳鸣,面部烘热,腰膝酸软,失眠多梦,遗精,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等,为肝肾阴虚;如兼见面色淡白,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头昏耳鸣,阳痿,舌苔白,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等,为肾阳不足。,40,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是整个机体的一部分,与脏腑、血脉,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病形之外,实发于内”。皮肤虽大多发在体表,它的病根可产生于内脏(或体内),因此,必须从患者的整体出发,通过四诊对病情进行详细的调查,皮损形态、发病部位和它的性质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它们的内在联系加以综合、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诊断及分型。,41,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皮肤病的常见症状辨证可分二大类,全身症状辨证和局部症状辨症。全身症状辨证与内科相同,这里不再复述。局部症状辨证,分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辨证。,42,皮肤病的症状及辨证,自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