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689735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3.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第9课,晨读新课启航,识记知识必备,探究文本研读,应用体验之旅,NO.1,NO.2,领悟学海览胜,NO.1,NO.2,积累写作点滴,NO.1,NO.2,NO.1,NO.2,NO.3,读书 1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本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

2、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2读书,是一个对书籍意蕴的把握与接纳的过程。 读书是人生命的必需。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把读书作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没有这种必需,“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书,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古往今来,勤苦读书总是流风不辍,总为人津津乐道。汉匡衡把家里的墙壁凿个小洞,借邻居的灯光来看书;晋孙康在晚上映着雪光勤读;车胤在夏天捉几十个萤火虫,装入绢袋,照览卷册;南齐江泌,则携书上房顶,随月而观。他们俱以刻苦读书,取得成就。 书似一面神秘的魔镜,折射出迷宫似的世界。

3、从金庸的侠骨,琼瑶的柔情,余秋雨的苦旅,马尔克斯的孤独,乃至泰山之巅,秋毫之末,南飞的雁阵,故枝的新叶,悱恻缠绵的少妇春梦,隽永曲折的真人妙谛,都是书的世界中的藏品。,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反对封建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他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仪”,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其著作荀子二十

4、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散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原文相当长,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问题。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学不可以已”。本文节选自原文前一部分,节选部分在原文中是不连贯的,但各段的内容基本上是完整的。,“煣”,用火烤使木弯曲,“又”,“曝”,晒,“智” “性”,智慧 资质、禀赋,把做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特指长江、黄河,爪子和牙齿,黄土地下的泉水,因为用心,安身,连词,所以 形容词,旧的 名词,原因 名

5、词,旧交情 副词,故意,特意,形容词,锋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动词,以为利 形容词,顺利,形容词,明达 名词,智慧 动词,照明,动词,向远处看 名词,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动词,希望 名词,名望,动词,听到 名词,见闻,见识 名词,声誉,名声 动词,听说,听到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动词,横渡 动词,终止,消失 形容词,极点 形容词,极高的,陡峭的 动词,停止 副词,很,非常,qing,形容词,强壮 qing,名词,有力的弓 qing,形容词,有余 qing,副词,竭力,尽力 qing ,动词,强行,形容词,大,强 形容词,敏捷 动词,痛心,憎恨 形容词,快,迅速 名词,小病,动词,凭

6、借 动词,借 形容词,假的,不真实的 动词,假装,装作 动词,宽恕 连词,假如,动词,到达 动词,招引,招来 形容词,尽,极 名词,情趣,介词,从 介词,比,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递进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因果 连词,表假设 连词,表并列,兼词,于此 疑问代词,哪里 代词,它,表判断,的人 表判断,的原因,代词,它 助词,不译 助词,凑音节,不译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结构助词,的,每天 向上;向下 游泳 水流,用火烤使木弯曲 善行 高处 变直 使走得快,专一,(二)状语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善于物假也”) (三)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为标志,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四)固定句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思是“没有用来的(办法)”,本文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课文主旨,脉络梳理,一、阅读课文1、2段,完成下面问题。 1下列句子中属于论证学习可以改

8、造人的品性的一组是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 AB C D 解析:是论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 答案:B,2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B作者运用“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示例,说明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C“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D作者用“故”归

9、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解析:B项,“青胜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产生的意思。在劝学中荀子所要说明的是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答案:B,二、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下面问题。 3本段的结论句是 () 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A、B、C三项是善于借助外物的比喻句,由这三个比喻才得出了“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结论。 答案:D,4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

10、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 B登高而招手和顺风而呼喊这两例从见、闻两方面证明了借助自然条件的重要作用。 C“假舆马”“假舟楫”这两个比喻,从陆、水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工具的重要作用。,D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有善于学习,善于假物,才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 解析:A项,“形象说明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错,文意是强调只有摆正“思”和“学”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只“空想”是不行的。 答案:A,三、阅读课文第4段,完成下面问题。 5下面各组句子中全能证

11、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AB C D 解析:是强调坚持的重要性,是强调专心的重要性。 答案:A,6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第一个层次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 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 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B本段第二个层次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 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

12、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 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C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 D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解析:C项,“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错,应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答案:C,1比喻手法的运用 从形式上看,劝学的比喻多种灵活、运用自如,用来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正面设喻,如“青取之于蓝”“冰寒于水”“ 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

13、重要性。正反设喻,如“骐骥”和“驽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蚓”和“蟹”,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了对道理的理解。 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之感,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2对比手法的运用 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

14、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数词的活用 考点对接 作为实词的数词在古汉语中有时也可以活用,只不过发生活用的现象比较少见。请看下例: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数词后面一般是不好直接跟宾语,但该句中的“二三”带了宾语,活用为使动词,意思是“使二 三”,即“改变”的意思。在劝学中“用心一也”中的“一”则活用为形容词,译为“专一”。,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

15、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辞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

16、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下面的句子中数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高祖以诸将不一B今其室十无一焉 C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家有柳树,高百许尺 解析:A项,数词作动词,统一指挥;B项,数词作名词,十家,一家;C项,数词作动词,千变万化;D项,没有活用。 答案:D,参考译文: 高颎字昭玄,自称是渤海蓚人。高颎少年聪明敏捷,很有度量胸襟,读了一些史书,特别擅长辞令。当初,在孩童时,家有一棵柳树,有百尺多高,繁茂挺拔如同车盖。乡里的老年人说:“这家要出大贵人。”十七岁,周齐王宇文宪召引他做记室。不久随越王宇文盛进攻隰州叛乱的胡人,平定了叛乱。,高祖主持朝政,早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便想延揽入丞相府。于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