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形象3

迷****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1KB
约7页
文档ID:143386967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形象3_第1页
1/7

2018~2019高三一轮复习语文导学案诗歌(03)鉴赏姓名 班级 学号 .命题人:常文会 校对人:乔男古代诗歌鉴赏:形象(二)感受意境氛围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出的艺术境界一般说来,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答题示例5]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题: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 1.审题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其实就是指所描写的景物营造了什么氛围。

2.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归纳出意境的特点3.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给我们的感受4.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例如幽深僻远、清幽明净 、幽静平和,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冷(凄)清、萧瑟凄凉、凄苦悲凉,恬静优美、恬淡闲适、瑰丽清新、安谧美好、清新自然、迷离渺远等再来结合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命脉参考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解题指津]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概括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分析为什么而“哀伤”。

思想情感一般有: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概括意境特点的角度:察物象,看空间,辨色彩,听声响,感冷暖答题规范:1.描图景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3.析感情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学即练] 月  圆① 杜 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指月圆 ④〔列宿〕众星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答: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 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 鹈泉〕泉水名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答: (三)体悟情景关系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情和景有以下几种关系:①以乐景抒乐情;②以哀景抒哀情;③以乐景抒哀情;④以哀景抒乐情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即二者的密切度)来分析,有如下说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可以说,“寓情于景”这种关系,情与景之间是零距离,才真正说得上是情景交融体悟情与景的关系,实质上是在感受意境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写景的目的,是意境分析的延伸[答题示例6]绝句二首(其二) 杜 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1.审题第一问,就是要对全诗描绘的画面作一个总体评价,概括其特点第二问,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定要与画面联系起来谈只要求作概括性的回答,不要求具体分析2.写景句只是第一、二句分析其特点,显然其色彩亮丽,暖色调,是“乐景”3.体悟思想感情第三、四句可以看出诗人并不因“乐景”而愉悦,而是低沉与无奈,时间过得真快,“归年”遥遥无期,“哀情”与“乐景”形成反衬4.组织语言,分条作答参考答案:本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以乐景反衬哀情,表达了作者年华流逝、思归不得的伤感之情[解题指津]1.把握情景关系的几种类型,并在平时的训练中关注这一点,逐渐提高这一方面的审美能力2.熟练掌握并真正理解关于情景关系的一些方法,便于答题时信手拈来,使答案既准确又精练。

3.关注这一类题的题干在表述上的差异:有的只要求概括;有的还要求赏析,就要联系诗歌中的具体对象具体分析答题规范:1.描绘景物所构成的画面(视题干要求)2.点明情景关系3.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 [即学即练]望江南超然台作苏 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①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3.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赏析答: 春江晚景 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4.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答: (四)分析写景作用写景的作用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密不可分,这一点是分析写景作用的根本但面对具体的诗歌,特定的要求,一定要指出其作用的独特性,若面面俱到,或牵强附会,皆不可取[答题示例7]阮 郎 归 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题: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1.审题题干有两方面的限定:一是仅对上阕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而不是全篇的景物描写;二是谈“作用”,只针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而言,而不是面面俱到。

2.弄清全词抒发的感情是什么显然是词中女主人公的“愁”——内心的痛苦——深闺独处的无奈和孤寂3.将“愁”与上阕的写景联系起来分析,景物的色调,与“愁”的色调具有一致性,所以,可认为其作用是以哀景写哀情,奠定了一种“悲愁”的基调4.梳理思路,先谈具体作用是什么,即亮出观点,再联系具体词句作分析参考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解题指津]1.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氛围3)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4)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奠定情感基调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5)写景的作用还有寄情、寓理、显志等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包孕着对晚唐衰败的叹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蕴含着变化发展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哲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快意。

2.分析写景的作用,一定要联系诗歌的主旨,一定要遵照题干所指定的方向思考作答答题规范:1.首先,明确指出其作用2.然后对所写景物进行分析,一定要与“作用”对应3.若“作用”是多方面的,可按题干要求逐条亮明观点并作具体分析 [即学即练]思 远 人 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5.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