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实验版选修3《旷日持久的战争》ppt课件1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41106901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实验版选修3《旷日持久的战争》ppt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课标实验版选修3《旷日持久的战争》ppt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课标实验版选修3《旷日持久的战争》ppt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课标实验版选修3《旷日持久的战争》ppt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课标实验版选修3《旷日持久的战争》ppt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实验版选修3《旷日持久的战争》ppt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实验版选修3《旷日持久的战争》ppt课件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兴高采烈开拔的士兵,圣诞节回家,德皇威廉二世对战争胜利信心百倍,他对即将开往前线的士兵宣布:“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第2讲 一战的进程,问题导学: 标志? 战争特点? 一战有哪三条战线? 三条战线的地理范围和交战双方? 其中主要战线是那两条?,一、一战的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南线,巴尔干地区,主战线,三条战线,英法德,俄德奥匈,塞尔维亚奥匈,二、大战进程(19141918),2、东线:,俄,东普鲁士 奥地利,3、结局:,东西两条战事转

2、入持久的阵地战,俄败,俄胜,双方形成对峙局面。,(一)大战的第一阶段 (1914),1、西线: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破产,施里芬,德意志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他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 避免两线作战,要先发制人,进行速决战,各个击破(6周内击败法国。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力争23个月结束战争。,施里芬,(一)大战的第一阶段 (1914),1914年9月,西线 英法 PK 德国,德国 撤退,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破产,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打响。英法联军的六个集团军与德国的五个集团军总共150多万人,6000多门大炮在200余千米的战线上展开激

3、战,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一结束,小毛奇就向德皇说:“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1、1915:东线 -德奥击溃俄国计划失败,东线战役中被俘的俄军,(二)大战的第二阶段(1915 1916),日德兰海战,2、1916:三大战役,索姆河战役,1916年 关键一年 三大战役,2、1916年:三大战役,1916年2月,法 国 PK 德 国,法军站稳脚跟,德国兵力、士气衰落,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转折点),1916年6月,1916年5月,英法 PK 德国,英 国 PK 德国,未分胜负,英国仍掌握制海权,一战中规模最大战役,最大的一次海战,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飞机,毒气弹,飞艇,尸体遍布的凡尔登战

4、场,问题导学:凡尔登战役为什么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尸体遍布的凡尔登战场,索姆河战役,日德兰大海战,结合材料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变成了持久战?这种转变更有利于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哪一方?为什么?,合作探究,材料一 在战争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英里造成这一流血的僵持局面的原因是:防御性武器从战争一开始就优于进攻性武器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在大批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在这深壕沟、铁丝网、巧布的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却完全无效。,材料二 1914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一次技术上的革命,过去几十年发明出来的各种武器有

5、枪栓的来福枪、机关枪、现代手榴弹等在战斗中提供了空前规模的火力并对西方各军事组织提出了无法解决的问题。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对方的防守阵地都束手无策。,A 交战的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的优势。 B 装备的限制:当时机枪、步枪、重炮等新武器大量使用,有利于大量杀伤进攻人员。 C 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期保障能力低。 D 当时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为什么变成持久战?,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 原因: A 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 B 同盟国则相对较弱。,(三)大战的第三阶段 1917-1918 1、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917) 美国加入协

6、约国参战(1917.4) 原因: 影响: 中国被卷入协约国阵营(1917.8),增大协约国经、军实力; 战争局势朝有利于协约国方面发展。,材料一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采取了怎样的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中立” 政策,利用战争之机,大发战争横财,材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

7、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而他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2)威尔逊宣称的参战目的是什么?你怎么看?,美国参战不是为了捍卫人类的权利、维护世界和平;实际上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战后争夺世界霸权。,管理这个世界,“啊!我把你变成了 一只多么好的 鸽子呀!”,鹰代表什么?鸽子又代表什么?如果你是一战期间美国的 执政者,你会选择做鹰还是做鸽子?请说明理由。,1915年5月7日,德国潜艇

8、用鱼雷击沉英国游轮卢西塔尼亚号。百余名美国乘客和社会名流丧生,为1917年4月美国参战的借口。,1917年1月17日。当时英国海军情报机构截获了一份以德国最高外交密码0075加密的电报,密电来自德国外交部长亚瑟 齐默曼,传送给德国驻华盛顿大使约翰冯贝伦朵尔夫,并将继续转发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亨尼希冯艾克哈尔特,最后交给墨西哥总统瓦律斯提阿诺加汉扎。密件从柏林经美国海底电缆送到了华盛顿,但接到密件的贝伦朵尔夫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电报用新的0075密码译出后,又用旧的103040密码加密后发送到墨西哥。而当时英军早已破译了德国旧密码系统。2月23日,密电内容揭开了:,改变历史进程的一封电报:,德国

9、将在1917年2月1日重新开始“无限制海战”,用潜艇攻击战时包括中立国在内的海上商运船。为了阻止美国因此参战,德国建议墨西哥入侵美国,并承诺帮助墨西哥从美国手中夺回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三州。德国还要墨西哥说服日本共同进攻美国,德国将提供军事和资金援助。,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的原因:,1)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利益接近。,2)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有利于同盟国,美国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希望协约国取得胜利。,经济联系+贷款,3)直接:德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4)目的:维护自身利益、捞取战利品、 夺取霸权,3)美国参战的影响:(美国参战会给世界大战带来什么变化?

10、),(1)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直接援助。,美国对德宣战后,先手派遣200万军队开赴欧洲战场;1917年6月 派遣几十艘军舰协助英国海军,进一步限制德国,使德国“无限制 潜水艇战”归于失败。,(2)其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更给协约国带来了巨大好处,美国不仅中断了对德、奥的军火供应,而且大幅度提高对协约国 的贷款,达350亿美元,从物资上为协约国的最终胜利准备了条件。,(3)美国参战,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美国宣布参战后,中国等国纷纷参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协约国 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的绝对优势。,法国招收的华工在营地内领饭,中国的参战意向和潜在的人力资源还是鼓舞了深陷战争泥潭

11、、死伤惨重的协约国各方。 法国福熙元帅甚至说,“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队形。”,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材料一:想一想参加最近几次战斗的步兵团吧,他们中1/3的人没有步枪!这些可怜的家伙在暴风骤雨的榴霰弹中耐心等待,等待拾起倒下同伴的步枪 俄 帕莱奥洛格一位大使的回忆录,材料二:战壕里的俄国士兵向采访他的英国记者战士了他们的武器一把绑在木棍上的刺刀。“先生,正如你看到的,这不是战争,而是一场屠杀。他们(德国)有大炮和毒气,我们只有胸膛!”,材料三:俄国无视科技进步和军事领域的巨大变化仍然死抱着过去那一套陈腐过时的理论不放,坚信刺刀胜过子弹

12、 毛元佑 世纪初的列强混战,腐朽落后的俄国,完全没有经济实力来进行反对第一流工业强国的现代化战争。而对德战争的屡遭败绩激化了人民不满情绪,引起了革命。,原因,对德失败激化国内矛盾 为了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表现:,布列斯特和约,(三)大战的第三阶段 1917-1918 1、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917) 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1917.4) 中国被卷入协约国阵营(1917.8) 俄国退出大战(1918.3),俄,(三)大战的第三阶段 1917-1918 1、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917 2、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918年 德国西线进攻 1918.3-7 协约国军的反攻,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福煦) 后期

13、第一次大规模反攻(第二次马恩河战役) 全线出击、突破“兴登堡防线”,(三)大战的第三阶段 1917-1918 1、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917 2、1918年战事 德国西线进攻 1918.37 协约国军的反攻 德国投降,(水兵兵变,柏林工人起义),概况:,1918.11.11签署停战协定,A、同盟国的瓦解(土、保、奥的投降),德国陷入空前孤立。,B、西线战场上,德国节节败退。,C、战场的失利,加剧了德国内部的政治危机。,福熙车厢,福煦有意问道: 先生们,你们要什么? 他们回答: 你们的谈判建议。 福煦耸耸肩说: 啊,我们没有任何停战建议.我们十分愿意作战。 德国代表们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坚决和无奈

14、地说: 但是,我们必须得到条件.我们不能继续作战了。 福煦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笑着说: 啊!你们是来请求停战吗?那是另外一回事。,1918年11月9日,威廉二世退位,随即与皇后逃往荷兰,福 煦 车 厢,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宣布投降。,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三、同盟国失败的原因(总结一下,有几个方面呢?),1、经济劣势,美国战争后期给协约国以巨大的经济援助,2、军事战略失误:,德国陷入两线作战和阵地战、持久战的泥潭,3、内部矛盾尖锐,长期战争激化了参战各国的矛盾,而同盟国表现得更加明显,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战争爆发后,日本参战,夺取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意大利背弃盟约,倒戈协约国,美国参战,给协约国增加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砝码,在美国带领下,一大批国家加入协约国作战, 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美、中等加入协约国,壮大了协约国的力量; 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战争结束了,持续四年之久的一战到底 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