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矩阵与变换》第一讲说课稿.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6026480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矩阵与变换》第一讲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矩阵与变换》第一讲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矩阵与变换》第一讲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矩阵与变换》第一讲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矩阵与变换》第一讲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矩阵与变换》第一讲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观摩与评比活动-《矩阵与变换》第一讲说课稿.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教材分析选修4-2是一本非常新的教材,内容为矩阵与变换,是新课标新提出来的一个模块,旧教材是没有的。新课改将矩阵这一高等代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概念在高中阶段提出来,无疑将高中的代数知识学习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这一模块的处理,各个版本教材有不少差异。福建省选用的是人教A版教材,对于代数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矩阵,人教A版教材选择从变换的角度去切入,降低了高中生学习矩阵的门槛,同时又增强了矩阵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本节课在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如下:从内容角度分析:自从矩阵与向量的乘法让我们实现了矩阵对点即向量的变换,从点到线,从线再到平面,从平面几何的概念来讲,乃一脉相承,几种线性变换

2、与矩阵的联系得到了更形象的增强,平面图形的丰富性必然会让矩阵的“直观性”更具冲击力。该节课看似不是重点,却是一个知识的交汇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思想角度分析:数形结合思想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思想,在新课改之前,这种思想可能更多地体现在诸如解析几何等内容。而利用矩阵这个代数工具来实现线性变换对平面区域的作用,可以说是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让孩子们可以发自内心地去感叹“数学真的是有用的”。 从成长角度分析:该节课中所举的例子,有着浓厚的应用味道,充分符合课改中数学是“好玩”的精神,贴近生活的应用,可以让孩子们可以充分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也可以让孩子们对接下去乃至大学高等代数的

3、学习兴趣倍增,让他们的高数学习更加如鱼得水。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探究出平行四边形区域的向量形式,了解如何利用矩阵对单位正方形区域进行常见线性变换,并通过平面图形帮学生更直观地巩固几种常见线性变换及其对应矩阵。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利用矩阵对单位正方形区域进行常见的线性变换,更直观地体会矩阵与变换之间的对应关系,提高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用最贴近生活的例子切入课题并逐步深入解决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近距离地体验数学的“神奇”与“有用”。三、重难点分析重点: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矩阵对单位正方形区域进行常见线性变换 难点:经历探究平行四边形区域向

4、量形式的过程四、教法学法分析教法:问题驱动式教学,寻找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联系旧知识,层层递进探寻新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学法:探究式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归纳,合作探究进行学习,并鼓励学生课后进行Excel实践操作加深对矩阵与变换的对应关系的理解。五、教学问题诊断第一, 本节课设计知识点非常多,甚至有些知识点是2年前学习的,比如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提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复习。第二, 本节课只有一课时,却长达十页之多,全部纳入课堂是不可能的,为了不让学生感觉整块内容被拆得七零八落,必然要精挑细选。其中,几种常见的线性变换,旋转变换是比较形象的一种,我选择用它

5、做例题,而切变变换是比较难理解的一种,我选择它来供学生进行探究。第三, 我班学生思维不错,但学习主动性较差,结合上述第一二点,我打算设计一个学案(附后),包含了需要用到的知识点、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学案课前热身是要课前布置给学生去完成的,包含了: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五种常见线性变换对应矩阵、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2)点A(1,0)在矩阵P= 的作用下变成了什么?3)过点M(1,0),N(0,2)的直线的向量形式可写成_;在矩阵的作用下变成了什么图形?六、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整体思路是,课上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师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观察学生的反馈,之后再利用合作探究以及改编

6、题目进行变式训练来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本节课的引入是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眼球的一个生活例子,但是紧接着有一段推理会显得比较枯燥,需要的思维活动量较大,学生很容易在这里就昏昏欲睡了。这时采用精心设计的问题串来推波助澜,问题串的难度层次性较强,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一方面调动整个班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观察学生的反应来调整速度和难度。其中,课件的辅助作用是推理过程中的一个小亮点,希望通过动态的演示更直观地来帮助学生更快地找到答案。进入例题之后,记得跟引入呼应,学生会觉得本节课的可操作性还是比较强的,特别是进入合作探究,学生终于尝到了解决问题的甜头,而我们的目标也

7、算比较好地得到了实现。5教学设计 简要步骤 设计说明第1个问题学生会很容易从前面题目中得到提示,都用到矩阵与向量的乘法,这是本节课一个重要的计算工具。第2个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上来,这时候我们希望能引导部分程度好一些的学生将矩阵如何实现对点、直线的线性变换来进行总结并以流程图的形式给出,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第2个问题,第3个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学生很容易通过归纳推理找到下面第三行的思路,这思路将成为一条重要线索贯穿本节课,并且接下来学生自然会去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找到平面区域对应的向量形式!而本节课的难点也就出现了。 点 向量坐标向量坐标点直线 向量形式向量形式直线与点平面图形向量形式向

8、量形式平面图形备注:这里为了方便,我们把平面区域转化为向量形式的过程简称为向量化,而把向量形式转化为平面区域的过程简称为反“向量化”。矩阵矩阵矩阵向量化反“向量化”展示PPT,给出一个背景问题,这是同学在生活中经常会做的事情,由于某些原因,经常需要在电脑上对图片进行一些处理,比如放大,缩小,翻转,这些其实都是一些简单的线性变换,那我们能像对点和直线那样通过矩阵来对平面图形实行线性变换吗?从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例子,自然引入今天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引入环节为了帮学生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我们提出3个思考题,这3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导学生去进行归纳推理,寻找利用矩阵对“面”的变换所需要的办法。思考

9、1、在利用矩阵实现对点、直线的线性变换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矩阵的哪种运算?2、你能归纳一下矩阵是如何实现对点、直线的线性变换的吗?3、你能试着归纳出矩阵实现对平面图片的线性变换的思路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解决什么问题?探究思路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却是本节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拟通过类比、多媒体等手段探究出平行四边形向量形式;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们选择比单位正方形区域更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区域来进行探究。1、 通过学案回顾直线的向量形式,结合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引导学生先找到平行四边形区域内任一点C对应的向量可由它的两邻边对应的基向量表示为的形式;2、 思考1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思考,只给出向量表

10、达式是不够的,细心的学生很容易发现,如果这里的x,y很大,那C就会跑到平面区域外面去了;这里制作了几何画板课件,辅助探究C在平行四边形区域内运动时,对应的x,y的范围,该课件有2个作用,一方面是动态演示直观感知,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到向量数乘x,y的几何意义,由学生自己观察得出解决第一个思考题。3、 思考2的设置是为了解释结论的充要性,在这学生只需简单结合向量加法和数乘意义解释便可得出肯定的答案。4、 平行四边形区域对应的向量形式终于浮出水面,即以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区域可用来表示,反之,所表示的便是以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区域,这是一个隐藏结论,却是本节课的理论依据,事实上该结论有2大功能,

11、一个是从图形到向量的“向量化”,一个是从向量到图形的反“向量化”。5、 为了让学生熟悉这个隐藏结论,活学活用的2个小练习让学生运用这个结论实现与体验“向量化”与反“向量化”这两个过程。6、1、 类比直线的向量形式结合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找到平行四边形区域内任一点对应的向量形式;2、 思考1,C点在平行四边形区域内运动时,x,y的范围是多少?利用几何画板课件探究出中x,y的范围为;3、 思考2:反过来,向量满足 对应终点会落在平行四边形区域内吗?4、 引出平行四边形区域对应的向量形式这个隐藏结论5、 活学活用(小练习)(1)你能写出单位正方形区域如何表示成向量形式吗?(2)你能画出对应的平面区域吗?

12、 隐藏结论(即探究平行四边形向量形式) 第4个提问旨在帮助学生找到实际解决问题时的关键步骤,结合变换后的图形分析,学生会很快找到其实只需计算出变换后的即可,突出了变换的本质可以看成是对基向量的变换。1、下列哪个矩阵能将图甲变换成图乙( )A. B. C. D.2、矩阵对应的变换把矩形区域变为()A. 三角形B.平行四边形C.正方形D.一般四边形学生对隐藏结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我们就可以进入本节课的重点:矩阵如何实现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线性变换。1、 已经找到单位正方形区域的向量形式;2、 矩阵与向量式相乘结合基本性质得到新的向量形式;3、 再次运用隐藏结论画出新的图形;4、 提问:这个过程中你

13、发现要作出变换后的图形需要计算的量是什么了吗?5、机理分析例1由教师板书展示,给学生重点演示一下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步骤,第1步从原图中找基向量,第2步计算,第3步以为邻边作图,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第4步要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刚才我们用矩阵运算后得到的图形是否与30旋转的几何直观一致,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平面图形的直观性来理解矩阵与变换的对应关系,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例1.旋转变换: 对应的矩阵A把单位正方形区域变成了什么图形?请画出图形。例题示范练习.下列切变变换对应的矩阵把A把单位正方形区域变成了什么图形?请画出图形。(1) (2) 练习选择了2个k在不同位置的矩阵切变变换的题目,让学生同桌2人采用合

14、作探究完成。1、 选择切变变换是因为学生在本节课前对于这种变换一直不太理解,而利用平面图形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该变换。2、 采用合作探究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在学会变换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更好地去体会这2种切变变换不同的作用结果。合作探究 这两道变式训练是选做题,第1题难度较低,考察矩阵与变换的对应关系;第2题将本节课中的单位正方形区域变成一个矩形区域,可以用来考察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机理是否理解到位。变式训练是对本节课重要的评价手段之一。变式训练 1、完成课本中5种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变换 2、请同学们登录培元我的主页下载Excel文档“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xls”和“Excel操作说明”,设计几个矩阵进行变换,把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变换保存并上传到老师的主页上或者做成研究性学习课题。在这里的第2个作业,是利用我们学校提供的网络平台,指导学生课后利用Excel实现矩阵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