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069739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舟记教学设想:古文学习重在积累。从古今词义的变迁到古今句式的差异等等,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意识地做些积累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过程与方法: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情感态度价值观: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

2、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方法: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

3、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2、讲读课文第一段。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4、板书文题)二、作者及原作简介1补充: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大致相当今中央部的办公厅主任),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枢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2课文系节选,但只删去一小段。被删节的是:(上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鬼犹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通“眉”)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遵,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下接课文本句)说明只述此段大意,但要强调作者的“详瞩”(细致观察)精神,非此则不能成此奇文。三、朗读全文1正音并标段号。2带领学

5、生从第2至5段中划出以下话语以显示作者的说明顺序:舟首尾长中轩敞者一船头舟尾船背3教师范读全文。4学生齐读全文。强调要用一字一顿的方式,切实掌握字的读音和意义,不要求读出语气。说明这种读法适用于生僻字多而虚词较少的说明文。在大体熟悉其字句后,再划分节奏为好。四、讲解第一段。1指名一位学生试读全段,仍用一字一顿读法;教师再领读一遍,读出节奏。2讲词语:“为”,是一个用得相当广泛的动词,可以说“为学”“为文”。这里指雕刻。“罔不”,是常用语汇。问学生“罔”可用哪个字来替换(“无”)。这是作者有意使用古语。“因势”“象形”可以读断,即“因其势而象物之形”。“象”是动词,摹拟的意思。3概括本段内容(用

6、讨论方式)。赞扬雕刻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板书加圈字,下同);结合课文:径寸之木,极言原材料之小宫室。?木石,极言雕刻范围之广;“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极言技艺之精。)交代赠核舟事。(可以问学生“盖大苏泛赤壁云可否省去不写,并读一遍以示省去后上下文仍然连贯。只是于文义影响甚大,使下文即第2至4段内容失去依托。)由上述内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五、简介苏武游赤壁一事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武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

7、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六、布置作业:预习课文第二至四段。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讲读课文第二至四段。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复习导入二、诵读第二段此段和以下两段的基本教学程式是:学生用一字一顿方式齐读一遍,教师按节奏领读一遍;解释词语,概括段意。练习背诵,并在试背过程中作诵读指导以提问方式外导学生弄清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以下只写解释、指导和提问的内容,不写过程。)1 解释和指导:首句读法:“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按这样的顺序记诵:舟首尾舱。舱上篛

8、篷旁开小富。窗启雕栏。窗闭见字。2 提问:“山高月小”等四句为什么脍炙人口?(这正是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一写水上,一写江边;一写秋景,一写冬景,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图?(借文坛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三、诵读第三段。1解释和指导:读法:“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注意层次:首句写三人的相对位置;第2至5句写苏、黄;第6至7句写佛印(“总一分”式写法)。2.提问: 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峨冠多髯”是苏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谁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 为什么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联系泛

9、舟的背景来看这个细节,是足以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和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四、诵读第四段1解释和指导:“横卧”:横放。楫横卧,以示不用。 读法:“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也是“总一分”式写法:前两句总写,以楫定位,故先出楫。后两句分写,先出居右者,后出居左者。2讨论: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为什么把他们的表情动作刻得如此细致?(雕刻品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要求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揖“横卧”和两个舟子的自在神态可以看出,这时候的船正为后赤赋上说的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体焉”,这就有了动的感觉了。再加上居揖右那个舟子的“啸呼状”,还可以想像出此时江上有风,风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浓

10、。)五、连贯诵读第2至4段(过程略)六、布置作业:背诵第2至4段。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讲读课文第五、六段。2、总结全文。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复习导入二、学生自读第五段1齐读一遍后,先解释“题名”加“篆章”是我国书、画、雕刻作品的惯例,有防假冒的作用;然后就内容提出一些小问题(如有哪些字,什么颜色,清晰度如何)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2读前赤壁赋开头:“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再让学生对照“题名”,看看有何异同。(雕刻家刻此作品也是在“壬戌”之秋,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无论如何也可从中看出雕刻家对苏轼当年的遭遇是感慨很深的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步。)三、小结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11、学生讨论后,归纳要点如下:1原材料桃核“修长”,宜刻成舟形。关键是“泛舟”的主题要求将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核舟”上 。2苏轼是主要游览者,但必有同游者,由此而想到苏轼在黄州时过从较密的黄庭坚和佛印;再将苏轼当时的闲适和旷达心情集中到与黄“共阅一手卷”上来,使主题思想变得极其鲜明。3借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点出游览地点和舟四围的景色,使“核舟”的艺术空间显得极其广阔。4通过“一楫横卧”点明船在随水飘流,静中有动。5舟子“啸呼”,使人感到江上有清风徐来;佛印“矫首昂视”,使人感到四周景色在不断变化,也是静中有动。四、学生自读第六段让学生合上书本,想想:假定自己看过这样一件艺术品,最后还想说些什么。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如能涉及被删节的原文内容,应予表扬。讨论后可归纳如下:统计数字承第2至5段,极言细节之多;借不盈寸”承第1段“径寸之木”,又承第2段“八分有奇”,极言原材料之小;自然导出赞语“技亦灵怪矣哉”,点明全文中心。五、小结写法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讨论后归纳成三点:(1)正面是艺术品的主体,反面是附文,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2)舟长是整体,前、后、中是部分,所以先写整体后写部分;(3)中间带有背景性质,船头是主题所在,船尾是陪衬,所以先写背景,次写主题,最后写陪衬。六、布置作业:1、完成本课与课堂同行。2、预习下一课。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