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3.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3570082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0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政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3.doc(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政治学概论课程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国际政治、外交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开课学期:第4学期学 分:3 学分主讲教师:陈岳、房乐宪、方长平、闫谨、田野等指定教材: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印刷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国际政治学的专业理论,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方法,加强专业训练,培养专业思维,提高专业素养,并初步具备运用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方法观察分析国际关系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为本专业其它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教学要求:认识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范畴,熟悉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重要思想

2、及当代国际政治学的不同流派和观点,了解及当前的发展动态和学术前沿,掌握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以及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重大现实问题,从而加深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理解。课程简介:国际政治学概论是大学国际政治、外交学和政治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主要讲授内容是国际体系中各个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熟悉国际政治学的专业理论,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方法,加强专业训练,培养专业思维,提高专业素养,并初步具备运用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方法观察分析国际关系历史与现实问

3、题的科学研究能力,从而为国际政治、外交学和政治学专业其它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国际政治体系实际上是一般政治系统的延伸与部分重合。作为一种国际系统,它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是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它集中表现为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定结构状态,即国际政治格局。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体系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即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跨国政党、跨国公司等等。它们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最主要对象。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法律

4、关系、文化关系等诸多方面。本课程强调的主要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即国际政治互动。冲突和合作是国际政治互动的最基本的形式。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体现了国际政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本课程围绕国际政治关系这个中心,研究经济、军事、法律和文化等因素对政治关系的影响和作用,及其受政治关系影响的方式、程度。上述四层内容,即国际体系、行为主体、政治互动和一般规律,彼此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相联的一个整体。国际体系是一个大的系统和总体环境,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互动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因此,本课程的讲授内容可简称为SAIL模式,即S(System):国际政治体系

5、;A(Actor):国际行为主体;I(Interaction):国际政治互动;L(Law):国际政治规律。第一章 导论:国际政治学的产生及其发展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讲述国际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分析国际政治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渊源,论述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计划课时:2周,共6课时第一节 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 国际政治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政治关系的总和;国际政治学是研究国际行为主体之间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包括国际行为主体及其对外行为、世界体系和国际格局、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和外部环境等;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应

6、当是多方面的综合。第二节 国际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政治学是在现代意义的国际政治形成等历史条件具备后才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和近代的思想家,特别是近代政治学、哲学、地理学、史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国际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国际政治学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本身经历了一个从理论探索、独立学科建立到发展完善的不同历史阶段;冷战后国际政治学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时期。本章思考题:1、如何认识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2、如何认识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3、国际政治学产生的前提是什么?4、如何认识国际政治学发展的历史阶段?本章必读文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1-307页,人民出版社,1995 王沪宁,“政治时代”,比较政治分析,第1-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李少军,“国际政治学科”,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第3-3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美肯尼斯汤普森,国际思想之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本章选读文献:李少军,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王逸舟,“理论大厦的地基与砖块”,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邹三明,“西方国际政治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流派”,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二章 国际政治学的主要学说和流派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介绍和评析国

8、际政治学的不同理论流派及其基本理论观点。首先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西方国际政治学形成以来不同时期的理论流派进行介绍和比较分析。其次,总结和归纳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思想。最后,对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发展进行介绍和评述。计划课时:4周,共12课时第一节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理想主义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观点;现实主义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以及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理论分歧;行为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以及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的论战;新现实主义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理论特点,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观点,

9、以及新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联系和区别;新自由主义学派对新现实主义的批评和挑战;建构主义学派的兴起及核心命题。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世界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国际政治已经产生的历史条件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际政治理论的精辟论述和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和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影响和学术价值。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政治理论 前苏联东欧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对国际政治学理论进行探索,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和理论学派;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既有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历史的思想文化传统,又有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实践的理论总结,在国

10、际政治学理论和实践中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本章思考题:1、试析西方国际政治学主要理论流派及其区别。2、试析马克思主义对国际政治学的理论贡献。3、当代中国对国际政治理论的贡献是什么?本章必读文献:李少军,“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第36-1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秦亚青,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7期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胡宗山,学派争论与学科进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五次学派争论及其启示,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9期 李少军,国际关系大理论与综合解释模式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2 期邹三明,“西方国际政治学

11、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流派”,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本章选读文献:美肯尼思汤普森,国际关系中的思想流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美肯尼思汤普森,国际思想大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罗伯特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一章 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与世界政治研究,第1-23页第七章 世界政治理论:结构

12、现实主义及其超越,第144-186页第十章 政治现实主义的丰富传统,第274-293页第十一章 反思国际政治理论对我的批评者们的答复,第294-315页美大卫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第三章 世界体系与国际格局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对国际政治的系统和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对国际社会、世界体系和国际系统的形成及其特点进行比较;重点分析国际政治格局的类型和特征;对国际格局的发展演变及当前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计划课时:2周,共6课时第一节 国际社会与世界体系国际社会、世界体系和国际系统是从不同的视

13、角在宏观上和整体上观察国际政治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国际社会强调单位成员之间的联系性和关联性;世界体系则强调行为主体的全球性和整体性;国际系统重点研究国际社会内在联系和结构功能。 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国际政治格局是一定历史时期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国际政治格局一般具有单极、两极和多极等典型形态,以及一些中间型和过渡型形态;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与世界经济格局相互作用,以国际秩序为基础并呈现出过渡型和交错性的特点。第三节 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单极、两极和多极等各种形态,但都体现了以欧洲

14、为中心和以大国为中心的基本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形成了美苏之间的两极格局;二战后的国际政治力量多次分化组合,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两极对峙到两极多元的发展变化,但基本保持了两极格局的特点;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发展为单极多元的过渡形态,并呈现出新的特点。本章思考题:1、如何认识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2、如何认识世界体系的形成?3、如何认识国际格局的基本类型?4、如何认识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本章必读文献:美莫顿卡普兰,“国际政治系统”,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第21-5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李少军,“国际体系”,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第140-184

1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张宇燕,“对当今国际格局的几点思考”文汇报, 2004-03-28本章选读文献:李义虎,国际格局论,北京出版社,2004第四章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分析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家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以及国家主权和国家权力等;研究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形成的历史条件、基本分类和行为特点;客观的评价个人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计划课时:3周,共9课时第一节 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组织和团体;国际行为主体应当同时具备行为能力、特殊利益、独立自主和组织形式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国际行为主体一般可以分为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两大类型。1648年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公会之后,国际社会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