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201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议论散文_0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84812 上传时间:2017-06-05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201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议论散文_0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语文教案]201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议论散文_0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语文教案]201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议论散文_0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语文教案]201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议论散文_0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语文教案]201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议论散文_0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201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议论散文_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201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议论散文_0(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1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议论散文文 章来源 课件 5Y k J.Com 2011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议论散文【单元解读】一高考目标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2、度。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单元复习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 、 “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又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的气势和节奏感。本文论述“保民而王”的观点非常透彻。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

3、。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使惠王折服,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劝学 节选自荀子劝学 。 荀子共二十卷,收 323篇, 劝学是第一篇。原文分两部分,分别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这里节选的三段,在原文的第一部分中。以许多生动的比喻阐述了学习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发展才能方面的重要性,指出人生来并没有什么不同,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主要依赖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所以

4、,任何人都应该有步骤地不间断地坚持努力学习。荀子强调教育的功能,学习的重要,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这篇里,说理是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进行的,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具体生动,明白易懂,从而使更具有说服力。如的第二段,作者论证学习的作用时,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然后以四个同类事物: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设喻,来说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从同一个角度,反复加以说明。这样写既强调了作者的观点,同时,由于每个比喻的具体内容各异,又使读者不觉得繁复,留下了比较新鲜、深刻的印象。再如第三段中作者论述学习贵在不

5、舍时,也是接连以骐骥、驽马、朽木、金石这样两组四个比喻来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这四个比喻两两成组,在内部条件上恰恰相反,但由于“舍”与“不舍”之别,条件好的不能取得好结果。比喻再加正反两面的对比,作者虽然没有专门去说理,道理却已经鲜明突出地摆在读者面前了。通篇都有比喻,但运用的方式灵活多变,有时单用,有时连用;有时先说理,再设喻;有时先设喻而寓理于其中;有时连用几个同类的比喻;有时又正反比较,搭配出现,如4此种种,不一而足。在作者巧妙的运用之下,显得错落有致,富于启发性,使读者没有板滞的感觉。过秦论选自新书 ,是古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大约写于汉文帝元年(前 179) ,作者贾谊时年仅 21 岁

6、。本文通过对秦由盛至衰,由兴到亡的历史总结,论述了它所犯的过失,揭示了导致其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政的主张,并讽劝当时的统治者必须以秦为鉴戒,施行仁义,以求长治久安。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但叙事却多于议论,议论又多寓于叙事之中。以叙事作为议论的依据,故根据充足,议论就更有理有力;而叙事又因议论的阐发,使其思想内容得以深化和升华。这样叙议结合,富于雄辩,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作者使用辞赋的艺术手段,铺张、夸饰、排比、对偶,满篇皆是,使得文势充畅,波澜层迭,议论风发,汪洋恣肆,主题突兀,不仅能够以理服人,而且能够以情感人。再加之全篇对比到底,纵比、横比、连比、间比等多种对比方法相交织在一

7、起,使得结构奇特宏伟,气势雄阔磅礴,论述酣畅淋漓。师说 选自昌黎先生集 ,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 、 “耻学于师” ,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5愈以是得狂名。 ”韩愈的师说 ,曾被誉为胆识兼备,富有创造精神的作品。他关于教师的职能的提法,就有精辟独到之处,以前从未有人提得这么明

8、确;他主张以道为择师的唯一标准和能者为师的观点,更突破了封建观念,针砭了当时以门第相尚,不重真才实学的流弊;关于”人非生而知之” ,有惑或从师的论断,也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值得肯定。至于教师职能这个命题,虽有借鉴的意义,但必须扬弃韩愈所指的具体内容,而赋予新的意义。本文在写作上也是非常成功的。整篇从立论、论证到结论,环环相套,紧扣中心,布局谋篇,颇具匠心。在论证的过程中,又有的放矢,有破有立,有褒有贬,有虚有实,有综合有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极有说服力。对比手法和排偶句式的大量运用,正反两面的反复论证,也使得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气势更为顺畅壮盛,不仅感情充溢,而且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三、高

9、考备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读懂文言语段的前提。 “常见实词”明确了考查范围, “在文中的含义”则强调了理解的方法,即必须联系上下文做一个周密考虑,而不能断章取义地解释,片面孤立地看待。如何周密考虑呢?方法很多,现简述一二。一、语法分析法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过句子成分的分析,便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比如“人怀异意,以沮新政”中的“沮” ,用在连词“以”之后,名词“新政”6之前,显然不可能是形容词,而只能是动词,结合上下文,译成“阻止” ,字通句顺。再如“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宣子谒诸郑伯”中的“谒”字的理解, “谒诸郑伯”中的“诸 ”是兼词,相当

10、于“之于” 。 “宣子”是主语,而谓语只能是动词“谒” , “谒”的宾语不是“郑伯”而是“之”所指代的内容即上文的“环” 。通过这样分析就可确定“谒”的意项为“请求” ,而不可能是其它。二、结构推断法古人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铿锵,遣词造句多使用对偶、排比句式,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由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比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一句讲的“春” “秋”两季之事, ”春耕”对“秋敛” ,由此可推出“敛”为“收割”之意;“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 “助”即“补” ,因而“给”亦为“足” ,成语“家给人足”可作佐证。又如屈原离骚中的“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中的“比” , “比”对应

11、“齐” , “齐”有“相同”之意,成语有“等量齐观” ,那么“比”也是“相同” ,而非“比较” 。一些并列的短语也可藉此来推断。比如“文过饰非” , “过”与“非”词义相同,那么“文”与“饰”也相同, “文”即为“掩饰”之意。又如“化险为夷” ,即然是在互相转化,那么“夷”也就为“不险” ,即“平坦、平安”之意。三、事理检验法比如, 左传中说:“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耳。 ”句中的“孙”若解释为7“孙子” ,那么句子就应译为“哀公最终被三子所逼迫,到越国当了孙子” ,显然不合情理。其实这里“孙”与“逊”通假,意思为“流亡” 。又如项脊轩志 “借书

12、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句,句中的“借”字,注释解为“借阅”便说不通,借一本书尚可,岂能“借”满架书?孟子尽心上言:“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长期借用而不归还,谁知道你是不是想据为已有呢?这一点归有光不会不明白。况且联系下文可知,归有光的先人曾为朝廷命官,家中又为书香门第,即便败落,也不致于落魄如此。故此处当读 j,是“堆叠”的意思。四、褒贬调配法“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句中“黠”作何解释?就现代汉语而言,它是贬义词,是“狡猾”的意思。但在上文特定的语境里,却不尽然。 “生而聪慧 ”“

13、帝及后并笃爱之” “帝每面称之”等句,无疑表明了帝的宠爱。由此可见,“黠”在此处应为褒义,作“聪慧”解。2001 年全国卷 12 题“而城中鼓噪从之”也可由此推断。 “鼓噪” ,现在泛指喧嚷,是贬义词,如“鼓噪一时” 。考虑到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是对田单智慧的赞美与赏识,这样翻译显然不妥,与语境不相谐调,译为“擂鼓呐喊” ,则更切合文意。五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大都有密切的联系。8汉字中形声字占 90%以上。形声字的“义符”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 ,“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 “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

14、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可以局部代整体推出“樯橹”是战船。又如“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中的“禳”字,虽生僻,但只要我们意识到了“示”多与祭祀迷信有关,便可推知此处是人们将他画成图以祛鬼避邪之意。六文中求注法文中求注法,就是用中的词语来解题。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考生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 1994年试题, “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 。 “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句。七.成语求解法成语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不刊之论”中的“刊” , “文不加点”中的“点

15、” , “不速之客”中的“速” , “不期而遇”中的“期”等等。推断实词词义时,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借用成语,问题也可能就化难为易,比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中的“责”便可借助“求全责备”来推求,04 年江苏卷“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中的“更”便可参照“少不更事”来作判断。【基础知识梳理】9一、字音1、 寡人之于国也数罟 g 洿池 w 鱼鳖 bi 河豚 tn 狗彘 zh 庠序 xing 孝悌t 饿莩 pio2、 劝学跬步 ku 跂 q 金石可镂 lu 中规 zhng 槁暴 p 知明 zh 生非异也 xng 3、 过秦论腴 y 轸 zhn 镞 c 笞 ch 恬 tin 藩 fn 瓮 wng 牖

16、 yu 召滑 sho 孝公既没 m 俯首颈系 x 践华为城 hu 劲弩 jng 不及中人 zhng 墨翟 d 蹑足行伍 hng 将数百之众 jing 度长絜大du 比权量力 ling 万乘之势 shng 朝同列 cho 一夫作难 nn4、 师说句读 du 或不焉 fu 经传 zhun 从师 cng 读书 d 传道chun 从容 cng 聃 dn 蟠 pn 苌弘 chng) 近谀 y 贻 y)冉rn 潘 pn 长幼 zhng 须臾 y 怡 y二、文学常识1、孟子(前 372 年前 289 年) ,战国时期鲁国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 、 “孟母断织”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