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卷(word档含答案)

上传人:D****n 文档编号:125631131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卷(word档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卷(word档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卷(word档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卷(word档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卷(word档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卷(word档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卷(word档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装订线2020届高三六安二中新校区语文周测试卷(五)时间:50分钟 分值:44分 日期:3月16日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传统的艺术崇尚空灵之美,中国古代诗学亦复如此。空灵美作为中国古代诗作艺境的极致,占有极高的地位。许多诗论家往往拈出一些妙语金言式的象喻和独标一格的范畴对此加以认识,诸如“镜花水月”“神”“味”“诗无达诂”“诗不可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古代诗学着意虚无、标举空灵的审美追求。 “镜花水月”,是中国诗论史上一个常见的比喻,其渊源来自佛典,后移之论诗。严羽说:“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

2、中之色,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正如屠隆所说:“诗道之所贵者,在体物肖形,传神写意,妙入玄中,理超象外,镜花水月,流霞回风,人得之解颐,鬼闻之欲泣也。”“镜花水月”作为佛喻,移来论诗,形象地说明了诗作的审美特质:诗不必实求,应以空灵淡远为尚。 “神”,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中国诗论家言最高的审美境界,称之为“神”而不言“美”。“神”之于诗作,往往要求诗人塑造一种神化境界。司空图称之为“脱有形似,握手已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王士祯号为“得其神而遗其形,留其韵而忘其迹”。神的奥秘就是“空”,就是“虚”。它之于诗作,非是诗作中的一个元素,而是从象外、言外、意外显露出来的超越性新

3、质。明人彭辂说:“盖诗之所以为诗者,其神在象外,其象在言外,其言在意外。”“神”的审美特质是即形色又超形色,即感观又超感观,具有妙造自然、神超理得的空灵之美。正可谓“无迹之迹诗始神”。 “味”,被应用于说诗论艺,就已脱离了生理层面上的形质。孔子听了韶乐之后用“三月而不知肉味”来形象说明音乐动人的美感力量。司空图要求诗味“妙在成酸之外”。苏轼也认为“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其意在说明作为美学意义的“味”,其本身就具有“离形得似”的超越性,中国古代诗论对诗味讲究有多重之味,刘勰要求有“余味”,提出了“余味曲包”说,即要求诗作有言外之意的余味,以便达到以复意为工的境界。司空图直接提出了“味外之旨”

4、说,要求诗歌有味外之味,多重之味至少两重味,以至诗作有无穷之味,如“味之不厌”“寻味不穷”“味之无极”等等。因此“味”之于诗作,它超乎形体,总给人一种空灵通脱、深邃无穷之感。只有这样才给审美接受者提供了一种想象创造的阔大空间。 “镜花水月”“神”“味”“诗无达诂”“诗不可解”等,虽然范畴各异,但其内在的统一性却旨归于空灵。诗歌“以若有若无为美”,这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范式。因此,空灵美是中国诗歌特有的诗化感觉方式,是诗歌作品所追求的极境。 (节选自李洪先论中国古代诗歌的空灵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空灵之美不仅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追求,也是中国古代诗学追求的美学极境

5、。B“镜花水月”“羚羊挂角”“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皆可用来形容诗歌的空灵之美。C因为中国古代人们信仰崇拜“神”,所以“神”也是中国诗论家言最高的审美境界。D“味”是中国古代诗论的又一美学标准,即含蓄蕴藉有言外之意,给人深邃无穷之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指出了中国诗学空灵美的特点,并概括指出古代诗论家对此特点的认识。B为了说明“诗不必实求,应以空灵淡远为尚”的美学特征,作者运用了引证法。C文章先总述然后分别论述,最后再次强调空灵美是中国诗歌作品所追求的极境。D作者为了证明古诗中“味”的美学特征,列举了孔子“三月而不知肉味”的事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6、是A在中国古代诗论家看来,诗人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以实就实,而是在于心挂无碍,以实就虚,容纳万境。B“镜中花,水中月”是中国诗论史上一个常见的比喻,其渊源来自老庄,后移之论诗。现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C司空图直接提出了“味外之旨”说,要求诗歌有味外之味,多重之味至少两重味,即“咸酸苦辣”之中至少有两种。D空灵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标准,随着诗歌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已经明显不适用于作为新诗评判的标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语的王维,心中藏有一份深情江徐读唐诗宋词及前人诗作,便可知,历代那些文人墨客,文字风情万种,心思旖旎缝蜷,起初无不胸怀天下,持一颗经邦济世之心

7、,最终因为现实,如此那般 有一类人,因为失望而彻底归园田居,比如陶渊明,宁可在庐山脚下“展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辛苦过活,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另有一类人,因为不甘或者担负某种人生使命而上下求索、一路沉浮,比如江雪独钓的柳宗元,几遭贬谪,最终在敕召回京的路上离世。也有人爬到高位,手握重权,一度飞黄腾达。 王维不在这几类之中。王维生活于唐玄宗在位时期,安史之乱发生时,他已步入晚年。他能够做到半官半隐,居庙堂之高,亦处江湖之远。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已成为王维个人品牌的广告语。区区十个字,写的既是现实之中的山野慢步,也道出作者的随遇而安的人生境界。活到极致,心成素淡。 春夜闲看古诗词,读到王维的

8、这样两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内心不禁为之所动,好似春风吹过江南岸。 由此思量许久,仿佛看见渔人划船远去,徐徐然,悠悠然,歌声豁然似世外之人,又听到乃之声我便在这两句诗文里,在虚无的欸乃声中忘记周遭,迷失自我 这两句取自王维写给张九龄的诗作: 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张九龄当初写给王维的是什么内容,已经不得而知。两人年龄相差二十来岁,作为志同道合者,彼此欣赏、互相酬唱。身为前辈,张九龄在仕途上先行一步,应该也有意提携德才兼备的后生。 年轻时候,王维同样具有政治抱负,志在魏阙,胸怀廊庙,也曾向身居宰相之位的张九龄

9、毛遂自荐:“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这跟孟浩然当年写给张九龄的“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是一个意思、一个目的 老大,你看小弟我怎么样? 后来,张九龄罢相,王维被贬。再后来,有了这首诗。此时的王维好静、好道,万事不关心。当时的日常是这样的: 清晨静修,门外的木槿花恰自静好;夜里弹琴,风吹翠竹,明月来相照;兴致上来的时候,出门溜达,信步而行,行至溪水尽头,便坐下来,漫看天边云卷云舒;假若遇到渔夫樵者,很聊得来的语,便会忘记返回的时间。那也没什么关系,反正有大把大把的时光,反正不用担心某某喊他回家吃饭 存在即合理,当一个人得道之后,外界与内心都是四通

10、八达,毫无障碍。 人生行不通处,只因执念挂心,执着而放不下。 在诗信中,张九龄想跟王维探讨人生穷困与通达道理,大概他仍有想不通的地方,仍有不甘之处。王维没有正面作答。“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你问我人生贫困如何、通达如何究竟是怎样一番事理,我且唱着渔歌,划一叶扁舟,驶向江河深处去咯。 此时的王维已经四十岁,此时的王维真的已经不惑了吗?面对友人困惑,他选择不语。不语,不代表没有回答。山谷回音是回应,山谷沉默,同样是回应无言的沉默。 孔子说,“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针对一个时代而言。当诗人看透官场黑暗、想通过仕途实现安邦济国的抱负理想破灭后,他便完全倾向了归隐。 “渔歌入浦深。”这种不语,是否

11、有几分“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是否也有几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淡然? 张九龄若能懂得,这种不语而隐去,是否也有几分拈花一笑、尽在无言的豁达意味? 总觉得,做到不语的人并非无义,恰恰相反,他的心中更易深藏一份诗意的深情。 (有删改)(注)在张九龄任相时,王维对现实充满希望。张九龄罢相贬官后,奸相李林甫掌权,忠贞正直之士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怀着饱满的诗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为切入点,剖析了王维隐居的心路历程。B文章先分析了三类文人墨客在仕途上的不同人生际遇,进而指

12、出了王维在对待仕途变化上的不同态度,为后文张本。C文章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王维被贬后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直观地表现了王维豁达闲适、淡泊的人生态度。D文章最后三段,与前文呼应,以设问的方式发人深思,回答了造成王维不语的深层原因,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5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不语的王维,心中藏有一份深情”,请分析“深情”的内涵。3、 情景式默写(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1)陆游的书愤在今昔对比中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2)氓中男女主人公感情之深达到“_ _,_ _ _”的程度,双方还私订终身“将子无怒,秋以为期”。(3)出师表中

13、提到深受刘备赏识,被选拔来辅助后主刘禅的郭攸之、费祎、董允三人.诸葛亮的评价是“ _ _,_ _”。四、语言文字应用(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每题3分,共9分)( )。可以说,某些国家对华为讹诈乃至打压围堵的一切,世人完全懂得了西方的真实面目。虽然嘴上大谈“自由平等”,但骨子里信奉的依然是“丛林法则”“零和博弈”,自己的利益蛋糕绝对不能被触碰。而中国发展到目前的体量,无论我们怎么做,都会有人出来挑刺、干扰乃至捣乱。这也注定了像华为这样的领军企业,在之后的发展道路上,马拉松一样的诉讼怕是少不了。指望孟晩晚舟事件迅速解决,或者华为今后一帆风顺,显然太过_。中国要发展,民族要复兴。遭“围

14、追堵截”已成既定事实,与其 ,不如修炼内功,用强大的实力让产品无可替代。作为通讯行业后来者的华为,靠着自主研发和狼性气质,用产品的硬实力在对手如云的市场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回顾历史,加拿大北电倒闭破产,阿尔卡特和朗讯抱团取暖,诺基亚、爱立信一蹶不振,摩托罗拉几度卖身,一个个巨人都曾因技术落后而被市场淘汰。技术迭代_,发展风口随时在调整,唯有自己真正强大,才能有“闲庭信步”的_。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乐观 怨天尤人 转瞬即逝 资产B乐观 怨天尤人 瞬息万变 资本C豁达 自怨自艾 转瞬即逝 资本D豁达 自怨自艾 瞬息万变 资产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15、欲加之罪,何患无辞”B“山雨欲来风满楼”C“木秀于林,风必摧之”D“树欲静而风不止”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可以说,某些国家对华为讹诈乃至打压围堵的一切,让世人完全看清了西方的真实面目B可以说,某些国家对华为打压围堵乃至讹诈的一切,世人完全看清了西方的真实面目。C可以说,某些国家对华为讹诈乃至打压围堵的一切,让世人完全懂得了西方的真实面目。D可以说,某些国家对华为打压围堵乃至讹诈的一切,让世人完全看清了西方的真实面目。1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30个字。(5分)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7月1日,2019年铁路暑运正式开启,8月31日结束,共计62天。暑运期间,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7.2亿人次,同比增加5384万人次,增长8.1%,日均发送旅客1161万人次。暑运期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