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PPT课件14:识字与写字2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31684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PPT课件14:识字与写字2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复习PPT课件14:识字与写字2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复习PPT课件14:识字与写字2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复习PPT课件14:识字与写字2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复习PPT课件14:识字与写字2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PPT课件14:识字与写字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PPT课件14:识字与写字2(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识字与写字2,2,文言文比较阅读从选文内容看,以写人叙事类为主,选文侧重于忧国忧民、选贤举能、展示个性、为人处世、伤时感怀、抒写志趣、哲学思辨等。显而易见,在考查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关注着人文精神的濡染渗透,山水游记不多,且以课内为主。从选文篇幅看,以短小精悍的经典故事、名家名篇选段为主。从选文数量看,以两个居多,偶有三个。从选文与教材关系看,有三种组合情形:一是课内与课内组合;二是课内与课外组合;三是课外与课外组合。一般情况下,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

2、相近)之处;二是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3,从2013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来看, 文言文比较阅读在中考阅读中的比重较大。从选材上看,命题选材特点是:(1)不同作家的同题材作品;(2)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3)与同一位历史人物相关的不同作品;(4)主题内容相似的不同作品。目前,比较阅读出现了两种新的走势:(1)文言文与诗词曲比较阅读,如2013年湖北省荆州市试题;(2)文白比较阅读,如2012年山东的枣庄、湖北的宜昌等地就是这样。,4,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真 题 例 析,5,解析此题是对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考查,是直接解释型题型。“斯”,代词,这;“调”,动词,调弄,这里

3、要根据语言环境做出解释,是指弹(琴); “鲜”是一个多义词,这里是“少”的意思;“众”也是一个多义词,如伤仲永中的“泯然众人矣”的“众”就是“普通”的意思,“宜乎众矣” 的“众”是“多”的意思。,这,调弄这里指弹(琴)。,多,少,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6,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是直接翻译型题型,主要考查句中的词类活用和倒装句。在翻译时,只要把握词类的活用及句子的正确语序,抓住关键词,就能准确地翻译出句子。如第(1)小题“上”“入”活用为动词,“爬上”“映入”的意思;第(2)小题只要把“莲之爱

4、”的语序改为“爱莲”即可。,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7,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_,解析本题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刘禹锡借“陋室”言志,表现了他不贪恋荣华富贵,不同流合污,抒发了他高洁恬淡、安贫乐道的情怀。阅读中要抓住文章主题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或者从“孔子云:何陋之有?”中理解出作者认为陋室不陋所表现出的情怀。,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8,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_,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

5、爱,宜乎众矣。,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9,解析本题考查对比的写作手法,是一道举例说明题。陋室铭融情理、事人、景物为一体,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衬托、比喻对偶等多种艺术手法和修辞方法。文中对比句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等等。爱莲说的作者在文中着意写莲花,但他不是静止孤立地描写,而是通过对比映衬,烘云托月般展现莲花高洁傲岸的品格。如文章开头,以陶潜爱菊、世人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了“予独爱莲”,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10,二、2013河南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题目。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

6、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

7、花源记),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11,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12,C,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13,解析此题是对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考查,是选择型题型。A项第一个“异”译为“诧异”,第二个“异”译为“不同”;B项第一个“舍”译为“舍弃,离开”,第二个“舍”译为“屋舍”;C项两个“去”都译为“离开”;D项第一个“道”译为“说”,第二个“道”译为“方法”。,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14,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是直接翻译型题型,主要是对古今异义词的考查,只要抓住“今”“乃”“无论”等关键词翻译

8、即可。,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15,7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_,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16,解析本题是一个信息提取并概括的题目。所谓“信息提取并概括”,是指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这实质上是在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所谓“信息”,就是文章提供给考生的具体材料所传达的内容。对信息先提取,后筛选,再概括。与题干中的内容相对照,并从中筛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概括。本题要求从桃花源记中概括出作者所寄托的

9、社会理想。我们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可以概括出“环境优美”;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概括出“社会安宁”;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概括出“物富民强,民风淳朴”等等。,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17,8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_,山阻水隔,很难进入;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人们生活安宁和乐。(意思对即可),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18,解析本题也是信息提取并概括的题目,不同的是本题是比较,从两个文本中分条提取相似之处,舍异求同、求似。参照第7题答题思路,完成这题也就不难了。,第1

10、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19,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20,筛选提取文本的信息,要求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事、理、情、时、地等信息,并对有关信息进行辨析、判断、提炼和表述。筛选提取文中信息的解题思路可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参透题干,明确目标;第二步,细读原文,分析归类;第三步,依据标准,甄别判断。概括起来说,筛选文中信息总的解题思路是:明确题干要求,整体把握文意,分清材料类属,甄别提取信息。,一、信息提取三步骤,方 法 总 结,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21,进行比较阅读,要把握文意,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这是对选文进行比较、对照、鉴别的基础。由于用来比较阅读的选文之间存在着联系,把握文意时要注意发挥迁移思维能力,根据对一篇选文的理解来加深对另一篇选文的理解,相互启发,使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进行比较阅读,还要注意“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是对选文之间的不同点要能够辨析,“异中求同”是对选文的共同点要能够概括,这正是比较阅读题的突出特点。答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明确比较的角度,看看是文章内容的比较,还是写作特色的比较,是要求“求同”还是要求“求异”。只有找准思考方向,才能够避免答题的失误。,二、怎样进行比较阅读,第14课时 文言文比较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