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题库.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626075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题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题库.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题库一、简答题1 为什么说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答案】通讯虽然在素材、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与消息有较大的差异,在时效上也稍逊于消息。但是它与消息有一个共同点,即同属于“新闻报道体裁”。换言之,通讯所报道的内容都是真人真事。尽管通讯材料的细腻和文笔的优美与文学作品有相似之处,但人们阅读通讯时,很明白自己在读新闻而非在读文学作品,相信它的内容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在这里,“真实存在,、“真人真事”是通讯立身的根本。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属于新闻报道文体,符合新闻作品的内在规定性。(1)通讯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

2、存在与消息一样,真实性对通讯的限定是同样严格的。凡通讯中报道的人和事,包括细节、情感、心理活动等,均应属实。(2)通讯必须具有时效性时效性是对新闻作品的基本要求。尽管通讯篇幅长、内容详细、完整,采写需要的周期长,但因其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和处于“现在时”的新闻人物,因此必须讲究时效性。(3)通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有新闻价值检验一篇通讯能否成立,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是看它是否传播了对受众有用的信息。2 采写突发性事件通讯需注意哪些问题?【答案】突发性事件是事件通讯报道的重要选题,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例如政治冲突、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因其不可预知和灾难色

3、彩,报道难度比较大,记者在采写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记者的采写大多在事发之后,不易看到事件的发生过程,只能靠事后寻访当事人和目击者,从他们的回忆中了解情况,勾勒事件的过程,然后展现给读者。即使赶到“现场”,有时只能依据“现场”的遗留物报道,记者必须尽最大可能再现事件过程。(2)突发性事件多是灾难性的,常伴有生命和财产的惨重损失,报道是去挖掘真相,追踪原因,采访调查必然牵涉到某些人的责任、名声和利益。因此,记者的采访常常受到封锁:当事人三缄其口,现场被破坏,为采访者设置重重障碍等,拿到的材料就可能过于零碎,甚至是假相。这种情况是对记者的正义感、责任心、洞察力和调查基本功的严峻考验。(3)对突发

4、性事件的报道,往往要求有较强的时效性。在事件的复杂程度和采写时效的压力下,要十分警惕“失实”的陷阱。(4)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有些记者片面追求“卖点”,在突发性灾难的报道中,渲染恐怖镜头,展示犯罪细节,易造成负面的社会效果,这也是在采访写作中应该注意的。 3 专访的文体特征是什么?【答案】专访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文体特征:(1)专访强调的是“访”,它是由“访问”脱胎而成的一种文体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较,专访更注重采访手段,它所进行的是一种特殊的访问,或称正式访问。即记者是有备而来的,事先怀着一个比较明确的、专门的采访目的到现场去的。多数采访是按预先准备好的既定方案或计划进行的。而且一般来说,在正式

5、的访问开始之前,记者已完成了文体认定,也就是说,他很明确要写出一篇专访。而记者在进行其他采访的时候,多数情况下,行动之前并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即我要写一篇消息还是通讯。只有在采访的过程中或者结束后才面临“量体裁衣”的问题。但“专访”是个例外。(2)专访强调的是“专”。即非专不访:访专人、谈专题“专”在采访对象上。它是专门对“人”进行采访的,而且是事先经过选择的“特定的被访问者”、“专门的采访对象”。即便有的专访是“记事夕、“记言”,也是通过对访问与此有关的“特定的人”来完成的。“专”在内容上,即突出专题性,回答“特定的问题”:突出专一性,无论写人,记事还是记言,都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某一些侧面

6、,这些侧面是记者根据报道的需要,读者的需要,专门选择的。“专”在独家的角度上。专访所选择的被访问对象和所报道的内容,要有做专题的新闻背景或者特定的新闻价值,当然,最好是独家新闻价值。(3)专访的内容是访问活动的实录实录包括正式访问时的话题、氛围、现场、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流等。也就是说,它的主要内容应该以被访者的原谈话为主,再穿插有关的现场情况、背景材料等连缀成篇。一般来说,专访有三个要素:被访者、记者、现场。与其他新闻文体不同的是,专访通过上述要素更着力于营造一种记者、被访者、读者三方同在的时空效果,以尽量实现读者与被访者的“近距离交流”。(4)叙述角度一般是记者直接出场,主要以第一人称写作记

7、者“赤膊上阵夕,以见证人的身份把读者带入现场。当然,有时候也会隐去自己,但即便如此,文中也有记者的影子。无论直接出场,还是间接出场,记者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他在代表读者向被访者提间。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在专访中记者更加主动,主观色彩比较鲜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处于主角的地位,起着引领和控制问题与采访过程的作用。(5)专访的结构以问答体为主因为它是访问活动的实录,所以选择问答体为主要形式是顺理成章的。多数专访采取了显形问答体。有些专访根据报道效果的需要,也可以处理为隐性问答的散文体。 4 怎样认识导语在消息中的地位?【答案】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在消息中,

8、导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语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读者接触媒体,尤其是接触传统的印刷媒体一一报纸,首先是为获取新闻,了解新的信息,而且他们的阅读行为匆忙,他们总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之内,立即抓住新闻中的要害。(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o记者辛苦采集的信息能否为读者所接受,关键在于能否让读者将新闻作品读完,而导语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导语精彩、内容与形式俱佳,可引导读者耐心地甚至兴味盎然地接着读,否则他们会另有所爱。(3)为全篇定音。导语为一篇之首,它确定写作重点,抓住材料的要害,材料的取舍便有依据、准

9、绳。导语决定消息的基调,消息的主体部分应按这个基调展开叙述。 5 通讯感性素材采集的渠道有哪些?【答案】一般来说,感性素材来源有以下三个渠道:(1)记者的现场观察现场材料很多来自记者的悉心观察和记录。是否及时地赶到事发现场,目睹新闻事件或等待新闻事件的发生,取决于记者的现场观察能力,更取决于记者的现场意识。对于记者来说,对较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采访,是可遇不可求的。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点采访的概率是很低的。记者大多只能“闻风而至”。而对于大多数预知事件,如某种特殊天文现象的出现,某些重大活动,如运动会、大型会议等,记者完全有可能在事件发生之前做好充分准各,并及时赶到现场。还有一种

10、现场观察,是事件发生后的弥补性现场采访。这种采访一般不是预知的事件。记者闻风而至时,已时过境迁。但事件却为广大读者所关心。如果不报道现场情景,会令读者大失所望。例如,车祸发生后看现场; 凶杀惨案过后访惨案现场; 水灾过后再现被冲毁的家园等。对于这种有弥补性质的现场采访,如果注意观察、验证、捕捉事发当时的现场情景,事件过后的遗留痕迹以及及时采访当事人、见证者,同样可以起到“再现”现场的作用,使人产生触景生情、如临其境之感,增强报道的感染力。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记者将科技手段运用到采访中,如用照相机拍摄现场帮助回忆、记忆; 用录音机记录采访对象谈话内容,记录眼见的画面和文字; 或利用摄像机拍下现场及事件过程,然后参照录下的画面写作。这些都使记者增添了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写作时“再现”现场,使作品的可读性增强。(2)记者的体验式采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式采访可以促使记者获得、加深理解和感受,增强记忆。有经验的记者,常常会千方百计地深入社会,接近采访对象,与采访对象共同生活,参与采访对象的工作,在现场访问中体验,在体验中观察记录,所得的不仅是详细的事实、材料,而且有记者因体验而获得的感受,因感受而引起情感的变化,又因情感的变化与事实的融合而达一、简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