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俗_民俗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7923268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民俗_民俗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民俗_民俗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民俗_民俗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民俗_民俗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民俗_民俗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普通民众创造、 传承和享用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文化传 统,历久而弥新。它为某一地域民众所拥有和享用,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活,从人生 仪礼到岁时节令,从衣食住行到内心世界,从丰富多彩的语言民俗到歌舞狂欢的民 间游艺和竞技等等,所有这些都属于民俗的范畴。 民俗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由民众 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喜怒哀乐,寄寓着民众的价值观、审美 情趣和深藏于内心的隐秘世界,是一个族群最具特征的文化。 民俗源于民众群体的文化创造,虽然不是法律,却与普通民众如影随形,对民 众的观念和行为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若不顺遂,就有悖于常理和常规,容易被 他人视为不正常。因此,“入境

2、问俗”,“入乡随俗”,历来被视为外来者融入当地社会 和生活的必要手段。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关于它的研究对象和学科 性质,从民俗学诞生那天起,就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议。 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俗学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功能。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俗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钟敬 文先生第一次提出了“民俗文化学”的概念。他认为,“民俗文化学,是民俗学与文化 学相交叉而产生的一门学科民俗学与文化学两个主体学科相交叉, 产生了民 俗文化学。 它既是一种新学科,也是国际国内学术潮流大势之所至”。 1“民俗文化 学”概念的提出,显然对民俗学的深入发展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民俗学与文

3、 化学乃至文化人类学、文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反映了民俗学 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并不影响民俗学本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存在和发展。至于民 俗学的学科性质,亦即是属于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问题,钟敬文先生在其主编 的民俗学概论一书中指出,“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 学”。 2事实上,从产生之日起,民俗学就与文学和史学等学科密不可分,其人文科 从民俗、民俗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卞利 63 民俗研究2011.4 学的性质是显而易见的。民俗学关注一个地区民族或民众的群体性日常生活,具有 浓郁的人文关怀性质。 随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化趋势的发展,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倾向亦日

4、趋严重。 不可否认的是, 社会科学为包括民俗学在内的人文科学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 供了方法论的指导,这对民俗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 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使它在强调研究方法和范式的同时,往往因过于注重科学化 和规范化而逐渐丧失对民众生活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失去原本应有的人文精神关 怀。因此,首先应肯定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人文科学性质;其次,在研究方法 和范式上,则提倡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的做法。 这样,既不失民俗学原有的人 文关怀传统,同时又兼顾了民俗学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就此而言,我认为民俗 学的学科属性应当属于人文科学,但并不排斥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使用

5、。 民俗学的研究领域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迅 猛发展,一些传统的民俗事象逐渐消失或濒于消亡。正如日本学者谷口贡以日本为 例所指出的那样:“在这个过程中,过去保留着很强的独立性的村落,也被卷入了更 大的全社会的变动。即便在同一个村落内生业(职业)也失去了共通性,由从前专门 的农家变成了兼业农家,停止务农而去公司谋职的人也多起来了。由于农业的机械 化,就没有了共同劳动的必要性,随着相互扶助也退了。还有,家族、宗族、村落等集 团的范畴日益弱化,反而个人行动所选择的幅度则放宽了。所谓生产组织的村落已 经解体了。 ”3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份珍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32届联合国

6、教 科文组织大会于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制定通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 国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首批缔约国,认真履行缔约国的责任和义务, 并于2005年3月颁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 见。此后,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蓬勃发展,不 仅建立健全了国家、省、市、县(区)四级名录体系,而且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 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最为令人振奋的 是,我国民俗学工作者在非物质遗产普查、申报、评审和研究工作中,找到了用武之 地,并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中。 我们也

7、应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等于民俗,民俗学研究对象的范围和领域也 64 远远超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内容和领域。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问 题上,各级政府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但在这种热情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明显的功利 目的,以保护之名行开发和破坏之实。 一些地方甚至不顾当地的历史和现实,人为 地制造“伪民俗”的旅游景点。 对此,钟敬文先生早在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 的意见一文中即已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提出了“民俗学方面的应用问题就急 需我们去探讨、研究”4的忠告。 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为民俗学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用武之地,为 民俗学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民俗学研究者务必要珍惜这难得的机遇,保 持清醒的头脑和严谨的态度,在民俗学学科建设和应用问题上多下功夫,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以及广泛意义上的应用民俗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 理论支撑。 1钟敬文:民俗学发凡,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5期。 2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第2版,第3页。 3日谷口贡著、陈岗龙译,日高木立子审校:民俗学的目的和课题,原载民俗研究1997年第1 期。 4钟敬文: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载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 (卞利: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授安徽合肥230039) 从民俗、民俗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