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案例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887000 上传时间:2019-12-11 格式:PPTX 页数:68 大小:5.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城市经济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城市经济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城市经济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城市经济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经济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案例(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市城市发展分析武汉市城市发展分析 董清华 韩先波 李海波 李兆琪 案例: 武汉历史文化武汉历史文化 第一部分 汇报人:董清华 武汉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泱泱大武汉 ,处两江四岸,三镇鼎立,“九省通衢”,物华天 宝;为盘龙之城、黄鹤之乡、明清重镇、首义 圣地;载录着大禹治水、屈子行吟、伯牙鼓 琴、李白放歌的佳话;上演了北伐战争、“二七 罢工”、“八七会议”、“浴血”抗日的史诗。武汉文 化之大气、之厚重,历来为世人瞩目 九省通衢九省通衢武汉武汉 文化发展文化发展 l 武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博大精深、源远 流长的商文化和楚 文化 , 为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的发 展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殷实的资源。

2、 l一 盘龙文化 l二知音文化 l三木兰文化 l四黄鹤文化 武汉精神武汉精神 l首义精神 l二七精神 l抗洪精神 l创新精神 l1999年被时代周刊评委“ 最市民化的城市1999年被时 代周刊评委“最市民化的城市 历史文化概括历史文化概括 一 海纳百川、包容并存。 二 思想敏锐、敢为人先。 三 开放开拓、精明守信。 四 豪爽大气、热情明礼。 专业艺术的发展专业艺术的发展 l(一)舞台艺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我市现有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8 个,包 括京剧、汉剧、楚剧、音乐(民族音乐、 交响音乐)、舞蹈、话剧、儿童剧、木偶 剧、杂技、说唱等 10 余个艺术品种。 l (二)涌现了一批艺术人才

3、。我市现拥有 副高以上专业艺术骨干 256 人,著名艺术 家 40 人。其中,于盛乐、张家昭、邓 敏、胡和颜、邱玲、冷佳华、强音、刘薇 等 8 人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同时还 涌现了一批文艺新秀。 l(二)演出市场繁荣有序。市直 8 个 文艺院团每年演出 1800 多场。配合党 和国家重大节庆活动,每年举办 10 多 场公益性主题性大型演出活动。武汉杂 技团大型杂技晚会英雄天地间演出 超过 800 场,其中在欧洲演出 420 场 ,观众 30 多万人,收入超过 1500 万 元。“双休(假日)天天演”、“月末音乐 会”、文化下乡、暑期未成年人艺术鉴 赏月等文化品牌活动效益明显。 武汉剧

4、院 文物保护和名城建设实现新的跨越文物保护和名城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l(一)代表武汉城市个性魅力和历 史文化渊源的重大文物保护和名城建 设工程全面启动并初见成主要有:盘 龙城商代遗址保护工程、武昌辛亥首 义园建设工程、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 街区保护工程、 l (二)博物馆、纪念馆服务水平得 到新提升。 l(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成效明显。目前,我市有汉剧、楚剧 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 目,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 目,72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项目。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武汉博物馆 文化设施建设实现跨越性发展文化设施建设实现跨越性发展 l近几年,武汉文化基础设施

5、建设得到 l大力推进,兴建了一批标志性建筑。 l如武汉博物馆、光谷动漫城、武汉 l影城、武汉青少年宫音乐厅等。特 l别是为迎接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在汉 l举办,我市相继修建 了23 处场馆, l总投资达 41.5 亿元,其中包括武汉 l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中南剧 l场、武汉美术馆等。通过市直文艺 l院团空间布局调整,市直各文艺院 l团基本实现了“一团一场、一团一 l景”目标。同时,历史名城保护“ l盘龙城商代遗址保护工程”、“武 l昌辛亥首义园建设工程”、“月湖 l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工程”等重大工程 l陆续开工。 l武汉美术馆 对外文化交流迈上新台阶对外文化交流迈上新台阶 l(一)文化交流活动频

6、繁。交流地域遍布世界各地,交流方式包括访 演、商演、展览、讲学、考察等;交流内容从以杂技为主,逐步发展到 杂技、歌舞、戏剧、摄影、民间艺术等多项品种、多个门类。2003年以 来政府间文化交流稳步进行的同时,民间对外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全 市共派出各类文化艺术团组先后赴 70 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 艺术交流,同时引进一批世界高水平的艺术团体来汉演出。 l (二)承办国家级文化交流活动。几年来,我市相继承办武汉法国文 化年、俄罗斯文化年、上合组织高峰论坛演出、日本中国体育文化节、 以色列中国文化节、冰岛中国文化节、中国约旦建设 30 周年祝贺演出 等任务,受到外交部、文化部高度肯定。 l

7、(三)杂技节品牌效应扩大。武汉国际杂技节列入国家文化发展十 一五规划,成为我国 7 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之一,武汉国际杂技艺术 节每两年举办一届,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第十四届武汉美食文化节第十四届武汉美食文化节 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 “十二五十二五” ” 区域总体规划区域总体规划 第二部分 汇报人:韩先波 前言前言 l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 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 门等8个周边城市。根据规划,17年后,作为圈内“龙头”的武汉 ,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平,有七成人口住在城里,城市 圈内的城市基本形成内外快速轨道交通网、高速

8、公路网、公用现 代网。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 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 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根据规划,17年后,作为圈内“龙头 ” 的武汉,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平,有七成人口住在城 里,城市圈内的城市基本形成内外快速轨道交通网、高速公路 网、公用现代网。 l “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家批复实施了一系列区域振兴规 划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武汉城市圈开放的步伐,对于发挥 区域优势,成为中原区域经济增长极、提高区域综合实 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各个试验区对当前 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改革探索, 并取得了积极

9、进展和一系列的突破,但还有许多问题有 待于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十二 五”期间,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 加快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示 范、辐射和带动的作用,由点及面,实行重点突破,有 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示意图武汉城市圈示意图 l要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具实 力、最富活力的增长极之一,必须坚持以科学 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推进 城市圈一体化建设,实现梯度推进与非平衡推 进相结合。最终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经济发 展与资源协调,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比较发达的生态城市圈。 第一章第一章 现状分

10、析现状分析 l一、武汉城市圈的优势和劣势 l1. 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 ,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 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5大优势。 l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 济带及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组成的“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 的交会处。根据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可以用一副“弓箭图”描 绘中国东中部经济发展格局。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之中”的 经济腹地,同时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于国家二级城 市群前列,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l2. 武汉城市圈的劣势 l武汉城市圈主要存在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对周边城市带动 能力较弱;结构性矛盾突

11、出,二元结构明显;国有企业改 制任务艰巨,行政体制分割严重;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5 个劣势。目前,武汉城市圈总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起始阶 段,但圈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武汉以处于工业化中期发 展阶段,黄石、鄂州、仙桃处于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而 孝感、咸宁、黄冈、天门则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另,武 汉城市圈仅以一个小圈子促进自身发展,对区域产业的影 响能力和带动能力不强。 二、城市圈建设的机遇与挑二、城市圈建设的机遇与挑 战战 l3.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面临着内需拉动与东部产业梯度转移 ,统筹区域发展与促进中部崛起的宏观政策,湖北省建设 武汉城市圈战略决策与政策倾斜,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 线工程等重大基础

12、设施建设等4大发展机遇。 l4. 武汉城市圈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市场风险加大, 沿海地区及周边城市群加快发展与竞争,粮棉油主产区“三 农问题”复杂性与长期性以及观念体制障碍与市场化程度不 高等4大严峻挑战。 l图1 武汉城市圈在中国”弓箭型”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示意图 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l一、发展目标 l 5. 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突破行政区划体 制束缚,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八同”,即规划同筹,交 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 环保同治。最终实现武汉城市圈

13、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 和谐发展。 l6. 经济发展目标是: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GDP总量年均 增长11%,人均GDP年均增长10.6%。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 低能耗的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 l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城镇化率 明显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生态 环境质量全面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 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 产率提高同步,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l7. 社会发展目标是: l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升,民主法

14、治更加健全,文化 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 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和谐湖北建设有序推进。 l8. 建设发展目标是: l城市圈将率先在湖北省和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 基本现代化,其中武汉、黄石、潜江、仙桃等率先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 系逐步完善, 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取得明 显进展。加快建设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 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 要平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l二、战略重点 l9. 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

15、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 与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l三、发展模式 l10. 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l四、发展措施 l11. 实现5大转变: 由发展中的城市圈转变为较发达的城 市圈;由发育型城市圈转变为成长型城市圈,进一步转变 为成熟型城市圈;由“一强众弱”型城市圈转变为“一核多强 ”的城市圈;由省域内生型城市圈转变为省际外生型城市 圈;由内需型城市圈转变为 l外向与内需融合型城市圈。 l12. 发展五个一体化,进一步扩大城市圈对外开放,提升 国际化水平。 l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以高速化、

16、网络化为重点,构建 铁、水、公、空的新型综合运输体系;以推进城市圈信息 化进程为目标,加快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城际和城乡 互联互通;坚持电源与电网协调发展,优化电源结构,改 善电网布局,形成城乡电网协调发展一体化供电体系。 l 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 以城市圈的支柱产业和重点 行业为龙头,形成10大优势产业链。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 产业集群,实现圈内工业经济集约增长。充分发挥武汉市 的产业核心增长极作用,优化产业布局的空间结构,沿主 要经济发展轴线形成以武汉为龙头和辐射极,建设6条产 业集聚带,实行联动发展。 l区域市场一体化:充分发挥武汉金融优势,发展和完善金 融市场,逐步与国际金融市场实现对接,形成多层次的资 本市场体系。提升档次、调整结构、合理布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