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转型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7195317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课程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转型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当前课程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转型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当前课程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转型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当前课程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转型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当前课程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转型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前课程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转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课程价值追求和语文教学转型(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与语文教学的转型 一、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特 征 n课程目标:知识技能取向 n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n课程结构:严重的“分科主义”倾向 n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死记 硬背 n课程评价:选拔取向 n课程管理:中央集权 二、新课程的价值 追求 为了每一位学 生的发展 1.教育民主:平等享受高质量基础 教育 n平等内在地包括着高质量 ,它不是“平庸 化的课程”。 n高质量内在地包含平等,如果只追求质量 、不顾平等甚至践踏平等,那就会陷入精 英主义的窠臼。 二、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2.国际理解:民族性与国际性内在 统一 n追求多样文化的教育价值观

2、: 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能够尊重不同人、不同民族和文化 的尊严和差异 二、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3.回归生活:在生活世界中学会 生存 n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 、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 n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善于自知,又 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善于“发现他人” 。 n突破狭隘的学校课程的疆域。 n寻求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区课程之间 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 二、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4.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 续发展 n反对传统课程体系中人与自然二元对立、 人控制和主宰自然的思维方式。 n运用整体主义的视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二、新课程的价值

3、追求 5.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 完整性、独立性、特殊性。 n个性发展包含了社会性,课程应创设有助于 个性发展的社会情境。 n个性发展又是持续终身的、无止境的完善过 程,因此要构建适应终身学习的课程体系。 二、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三、新课程的目标重 建 1.确立新的知识观,走出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取向 n知识与技能是指一门学科中对学生而言最有价值 的知识点。 n过程与方法是指对所选择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 判与运用。 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一门学科而言是伴随着对该 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所实现的学 生个性倾向性的提升。 n当一门学科实现了三者的真正统一的时候,该课 程体系就完成了知识观

4、的转型。 三、新课程的目标重建 2.确立新的学生观,使个性发展成 为课程的根本目标 n新课程从三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 、规划课程目标: 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三、新课程的目标重建 3.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 使新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n课程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 本途径。 n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 完善生活。 n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 态度 。 三、新课程的目标重建 四、语文课程与教学的 转型 1. 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新课程的教学, , 必须服务必须服务 于素质教育主题

5、,于素质教育主题,必须使全体 学生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四、语文课程与教学的 转型 何谓素养?素,有“向来”之意。故“素养”,一般指 平时的修养和训练。 n语文素养的含义,也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 训练的意思。 n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提升的动态 过程。 2.2.淡化淡化“ “ 语文知识语文知识” 反对机械训练反对机械训练 突出言语实践活动突出言语实践活动 四、语文课程与教学的 转型 语文基础知识 n狭义的知识观: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n广义知识观(认知心理学): 知识可以分为三类: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 n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

6、性 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 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 “怎么样”。 程序性知识 n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 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 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n程序性知识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 用,能直接指导技能的训练和促进技 能的形成。 策略性知识 n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学习任务 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 n它不同于圈画、批注、评点等具体的学习方法, 而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 的监控系统。 n语文学习的主要策略,包括识字策略、阅读策略 、写作策略、问题解决策略、记忆策略等一系列 策略。 3.3.

7、关注传统关注传统 弘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 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语文课程与教学的 转型 4. 4. 面向未来面向未来 增强课程的现代意增强课程的现代意 识识 加强信息技术的运加强信息技术的运 用用 四、语文课程与教学的 转型 现代信息技术引发语 文课程五大“质变” n教学环境的变化 n教学方式的改变 n教学过程的转变 n教学媒体的转变 n师生角色的变化 教学环境的转变 n传统的教学环境观认为,教学环境是“由学校建筑 、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 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这显然是一种静态的 教学环境论。 n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 络和智能

8、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 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只局限于“场所”,而是 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 、人际关系”等要素,它与教学活动共存共生,随 着教学活动进程的展开,教学环境中的情况和条 件也不断发生变化。 教学方式的转变 n传统以“教”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基本上是工业化社会初 期形成的,这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节奏和社会发 展步伐迟缓,知识增长较慢,教学手段落后有紧密的关系. n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环境下,以“学”为中心的交互式 教学方式有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 ”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 转变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

9、学、班级授课、协作学习等多 种教学组织形式。 n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 “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 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的转变 n传统教学过程是教师按教学计划,按部就班讲解 既定的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 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设的,教学过程就是忠实 而有序的传递知识的过程。 n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环境中,教学 过程是是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是 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通过情景创设、 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让学生在自我 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 形

10、成能力。从而,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 动态的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 教学媒体的转变 n传统教学媒体基本形态是“教科书黑板视听媒 体”,但视听媒体缺少互动功能,只能单向传输 n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学媒体的现代化:“教科书 多媒体网络”转变。 n教学媒体的功能,也由传统的作为教师讲解和演 示用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认 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教学媒体不只是传递教 学内容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创设情景、激 发和引导学生交流、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的 创造条件。 n现代教学媒体不仅可以增进学习效果,扩充学习 资源,还可以增进学习的互动、协作,其所能达 到的教學效果,

11、远非传统教学媒体所能比拟。 师生角色的转变 n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 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开发者、社 会文化的诠释者、教育的研究者和学生的合作伙 伴。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讲授,而要对学生的多 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促进 学习网络的形成,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n学生角色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和知 识受体转变为主动建构的知识主宰、教学活动的 积极参与者。学生应被看作是待点燃的火把,不 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平等、开放的心态与 教师互动、交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 系中,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丰富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12、. 5. 加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加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 位位, ,倡导研究性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 n有利于个性化教学 n有利于跨学科教学 n有利于合作学习 n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 四、语文课程与教学的 转型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 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 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 究性学习注重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收 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 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是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重 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强调理 论联系

13、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性学的是过 程,而非结果,强调的是会学,而不一定要学会。 语文研究性学习 n语文教学内部的研究性学习。 n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 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进行主 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搜集、 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增进思 考力和创造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种 模式 n由内而外,即研究的方向由文本 、课内向课外、校外拓展 n由外而内,即研究的方向由课外 、校外向校内、学科回归 6.6.教师角色与教学方式教师角色与教学方式 将发生重大转变将发生重大转变 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 转变 教学方式:由“讲授型”向“师生互动 型”转变 四、语文课程与

14、教学的 转型 7. 7.教材编写教材编写: : 注重心理基础注重心理基础, , 程序性知识将得到加强程序性知识将得到加强 由陈述性知识为主由陈述性知识为主 程序性知识为主程序性知识为主 由强调由强调“标准标准”为主为主 尊重体验和尊重体验和差异差异 由讲读为主由讲读为主 言语实践为主言语实践为主 8 . . 课程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语文课程与教学的 转型 第一,以往评价实施过 程中的弊端 评价目的片面 评价范围狭窄 评价手段单一 评价主体局限 第二,语文课程标准 “ 评价建议” n评价的目的 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改进师生的教与学 改善课

15、程设计 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语文课程标准 “ 评价建议” n评价的取向 摒弃片面的评价观念 全面反映课程的全貌 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 第二,语文课程标准 “ 评价建议” 评价的手段 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如:“成长记录的方式” “语文学习的档案资料 ” 第二,语文课程标准 “ 评价建议” 多元评价主体 教师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家长评价 新课程实验中的评价情况 n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 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一思想已深入 人心 。 n在实验区,绝大

16、多数学校和教师都已接受、认同了“ 评价主体多元化”这一新理念,并开始尝试将它贯彻 到考试与评价改革的实践之中。 n坚持多元评价。新课程在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 学理念、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 许多重要的变革,所以语文课程评价的内容必须做 出相应的调整,主要是改变过去只注重考核知识与 技能的状况,高度重视对过去被忽视的重要方面的 评价,科学、全面、合理地确定评价的内容。 新课程实验中的评价 情况 n每一种评价与考试的方法,都有其优势与局限性, 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发展的不同侧面有 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评价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要 求。教师在设计评价方案时,必须全面、充分地考 虑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对象,以及班级教学 实际等,综合选择和使用各种方法。此外,课程评 价改革不能盲目追求方法上的新异性和多样性,或 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应当保证能有效地考查学生 是否实现学习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 激励与发展功能,要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减轻 学生负担与确保评价的信度效度之间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