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与方言文化》方言词汇相关论题及论文格式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与方言文化》方言词汇相关论题及论文格式要求(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级同学的部分课程论文题目:吴海花:粤方言中的古语词李天盈:笭仔靓仔笭仔的词源简溯聂秋燕:“细佬”和“细路”衍变的绉义分析邱馨慧:广州话中几个与动物有关的古语词考辨植泳诗:从粤方言看广州的“市态”文化陈楚敏:浅谈粤方言中长久误用别字的词语老“豆”王熙:浅谈格律诗之粤方言吟诵入门王美玲:客家话的“驳”曾富城:试论客家话的本字问题(对客家话词典中的5个字进行讨论商榷)严璐瑶:五华客家话中的“哩”曹翠娟:浅析客家方言中的词缀现象徐晓琳:潮汕方言亲属称谓词“大人”词义源流陈栩涵:从世说新语的亲属称谓词现象看潮汕方言对古汉语的保留向梅:潮汕方言称谓词之古语遗留现象初探朱美婷:浅析潮汕方言中村落名称
2、常用末字以“厝”、“里”、“寮”、“陇”四字为例刘浩然:浅析四川方言的“莫”字与古代汉语之联系杜玮:几个与古汉语有渊源的东北方言词例析(动词:歹,造,扯淡,湃,希罕;形容词副词:浪,巴巴,忒,得瑟)蒋祎玮:浅探曾国藩家书中的二十个双峰话词汇温文华:古今言“跳槽”,此跳不同“槽”兼谈地方方言字的考究方法陈贞如:浅谈把粤语方言引入到初中古诗文课堂刘攀峰:登封方言中的若干古词语1. 茹 “茹”的古义是吃。方言卷七:“茹,食也。吴越之间凡贪饮食者谓之茹。” 二. 休,“休”有“不要”、“别”的意思,登封方言中保留了此用法,如:“你休急,叫我想想看有没有别的法子。”“你平时学习不用功,考试时休想过。”三
3、待见。此词出现的较晚,早些文献多表示“等到见到”的意思,是两个词。演变为一个词时表示“喜欢”“惹人爱”,今天登封方言中常用,如:“我最不待见他了,看见他就烦。”“他可(很)待见人,到哪儿都可(很)受欢迎。”四. 厮跟,全元杂剧无名氏冯玉兰夜月泣江舟:“可怜咱妇女们,做官的又赤贫,止不过影与身,再没甚金共银。您何须紧厮跟,挡咽喉强劫人。好教我哭啼啼难理论,待向前还倒褪。” 水浒传第二十一回:“阎婆道:押司不要跑了去,老人家赶不上。宋江道:直恁地这等!两个厮跟着来到门前。”“厮跟”即“一起”、“一块”、“相跟随”的意思,登封方言中表示“两人一起做某事”时经常用这个词,如,“他俩经常厮跟着上学。”“
4、我想去逛街,但找不来人厮跟。”五. 瓯,说文瓦部,“瓯,小盆也。”登封方言中“瓯”指小碗,如:“她为了减肥。每顿只吃一瓯饭。”“这小孩饭量小,一顿一瓯都吃不完。”六. 讦,ji说文言部:“讦,面相斥罪相告讦也。”玉篇:“讦,居谒切,攻人之阴私也。” 墨子卷一:“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北梦琐言卷六:“刘舍人每讦其短,密奏之。宣宗留中,但以其事规于相国,而不言其人姓名。”汉书卷二八下:“父兄被诛,子弟怨愤,至告讦刺史二千石,或报杀其亲属。”普通话中“讦”作“用言语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的意义时很少单用,但登封方言中保留了这种用法,如:“你别老讦我短,你自己也好不到哪去。”
5、“这人老爱讦人短,不稀罕人(不讨人喜欢)。”七. 揞,n方言卷六:“揞,揜,错,摩,藏也。荆楚曰揞,吴扬曰揜,周秦曰错,陈之东鄙曰摩。” 集韵:“于咸切。掩也。又藏也,手覆也。”南越笔记卷一:“以手覆物曰揞,庵上声。”全元杂剧贾仲明萧淑兰情寄菩萨蛮:“【紫花儿序】姐姐怕不心劳意攘,哥哥又不性躁情乖,嫂嫂可要坐守行监。他如今看看衣褪,渐渐裙搀,春衫双袖漫漫将泪揞。不明不暗,几时配上金钗,接上琼簪。”登封方言中保留了这个古义,如:“考试时他一直揞着答案,生怕别人看见。”“老师想看看他写的什么,他却一直揞着不给看。”“揞”字主要强调把某物掩盖起来不被人看见,区别于表“用手压或摁”的“按”。八. 拌,
6、方言卷十:“拌,弃也。楚凡挥弃物谓之拌。今汝颍问语亦然。”全唐诗第五六三卷(裴諴新添声杨柳枝词):“独房莲子没有看,偷折莲时命也拌。” 春阿氏谋夫案第十四回:“僧人冷笑道:你自蔽光明,自作恶孽,谁为解脱?说罢,拌袖欲去。” “拌”的“扔”“丢弃”义古文献中用例并不多见,一般用作“搅和”的意思,但此义在登封方言中却使用非常频繁。如“你手里拿的啥那么脏,拌喽吧。”“我花了二十块钱抽奖却什么都没抽住(抽到),钱白拌了。”九引,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全元杂剧李文蔚同乐院燕青博鱼:“蓦见那女娉婷引着个后生。”“引”即“带领”的意思。登封方言中保留了这一意义,如:“他是个贼,你可别把他引到咱家啊
7、。”“你有空了引着他到少林寺玩玩。”同时也滋生出另外一个意思“生”,他家老大媳妇不会引孩子。”“她婆子(婆婆)想让她引个小子(男孩儿),她却引了个闺女。”叶峦:评陈澧广州音说,陈澧的小学研究与成就郁丽燕:俗话倾谈词汇研究谢玉球:客方言研究董婷瑜:方言词“成色”“拿捏”探微李琪:粤讴语言研究谭凯红:粤方言委婉语与广府民系文化心理 一 粤东潮汕话中“奴(阿奴)”、“丈夫”的词义源流潮汕话人称古代语言的活化石。古音余韵,秦腔汉调。潮汕话古雅的风度,昭示潮汕话的基础。壹 “奴(阿奴)”的意义的发展演变潮汕话里称儿子为“奴(阿奴)”,称小孩子为“奴囝”:伊是我个阿奴。(他是我的儿子)你奴个底子无若好。(
8、你儿子的体质不太好)奴啊,来食糜了。(招呼孩子过来吃粥)这个奴囝生来真翘楚。(这孩子长得真好)这个奴囝无人教示。(这个孩子没有人教导)探寻“奴(阿奴)”的本义及其发展,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潮汕话中这个词的来源。“奴”的本义是指罪人、奴隶,地位低下,不分男女。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槀。(周礼秋官司厉)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论语微子)后来“奴(阿奴)”发展为对称之词。由于本义指地位低的人,所以只用作尊长指称卑幼;或是平辈中称呼年纪小的:王敬豫有美形,问讯王公。王公抚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称。”(世说新语容止)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9、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世说新语德行)周侯独留与饮酒言话,临别流涕,抚其背曰:“奴好自爱。”(世说新语方正)(齐武帝)临崩,执帝手曰:“阿奴,若忆翁,当好作!”(南史齐本纪下)帝谓皇后为阿奴,曰:“阿奴暂去。”(南史郁林王何妃传)将度辽,呼其三子曰:“阿奴,当备浅色黄衫。”(北史麦铁杖传)第和例是父称子,第和例是兄称弟,第例是祖称孙;除了第例外,都是称呼男性。唐五代时,“奴(阿奴)”又被引申为自称。因为古代自称往往是谦称,在今天看来,是用贱一点的字眼,把自己说得越低下,就是对对方越尊敬。所以,当时无论男女尊卑,都可谦称自己为“奴(阿奴)”,成为一个使用广泛的自称之词。例如:太
10、上皇召肃宗谓曰:“张均兄弟皆与逆贼作权要官,就中张垍更与贼毁阿奴家事,犬彘之不若也,其罪无赦。”(太平广记卷77)初见捕去,与奴对事。(太平广记卷100)远指白云呼且住,听奴一曲别乡关。(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阿奴身年十五春,恰似芙蓉出水宾。(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上面四例,前两例是男性自称,后两例是女性自称。 宋代以后,“奴(阿奴)”才缩小为女子专用的自称,在书中常见。如“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宋史忠义传陆秀夫)贵如杨太妃,仍这样自称,更不用说平民百姓的女子了。随着谦称敬称礼貌式的衰微,“奴(阿奴)”在北方话中结束了它的自称对称的历史,却在潮汕话里保留了长辈指称卑幼的用法,并且把
11、卑幼的范围缩小为儿子。同时,还引申出“奴囝”这个词来称呼小孩子,但说“奴囝”时,不分男女,淡化了词的性别意义。词义和词形在使用的过程中都体现了方言自身的发展和变化。为什么只用“奴(阿奴)”来指称儿子而不用它来指称女儿呢?这可能与汉族民间重男轻女的心理和相关的习俗有关。儿子是家里的宝贝、继承人,说得贱一点好养,而“奴(阿奴)”的本义正符合这个标准;且古代用这个词作对称,也往往以长辈称男性小辈为常。女儿生来就不受父母重视,被看得比男孩贱,也就不值得专门去注意了。吕叔湘先生把“奴(阿奴)”放在第一身代词中叙述,(1985)袁宾先生也在近代汉语概论中将它归入第一人称代词。(2000)但我们结合“奴(阿
12、奴)”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的考察,以及它在语言中的具体运用,更倾向于把它看作名词而不是人称代词。我们知道,古人在对话时忌称“你”“我”,古代的礼貌式,往往自称称名,对称称字,来表示自谦和对对方的尊敬;或是用一些特别的名词来作为谦称和敬称,如君主自称的不谷、寡人,一般人自称的臣、仆、妾,敬称的君、子、公、卿等等,我们注意到,都是用的名词。由于“奴(阿奴)”的本义是指地位低下的人,很自然可以作为自谦之词;作对称时,也由本义引而为指称辈份低或地位低的人。在潮汕话中,它既可以作为对称之词,也可以作一般的名词使用,进一步证明了它在词类中的身分。贰 “丈夫”的意义的来历 “丈夫”指女子的配偶。但广东女子称自己
13、的配偶却不用它,“老公”,“先生”;随着广东话的流布,在流行口语中通过类推大有压倒“丈夫”之势。潮汕话里的“丈夫”,另有用意:乌乌粗粗,正是丈夫。(长得黑黑粗粗的,才是男人)做丈夫过艰苦。(做男人非常辛苦)这些事是丈夫做的。(这些事是男人做的)生丈夫还是生姿娘?(生男孩还是生女孩)这个是丈夫囝。(这个是男孩子)很明显是指男性。潮汕话中,说到男子,不管大的小的,老的少的,都是“丈夫”,是男性的通称。而现代普通话只有说到“男子汉大丈夫,敢作敢当”时,与潮汕话中的“丈夫”才相通。这个意义源头亦在先秦时代:21武叔曰:“是谓我不成丈夫也。”(左传哀公十一年)22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谷
14、梁传文公十二年)23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赵策)24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25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国语越语)查魏晋时代乃至宋代的一些著作,如世说新语、三国志、太平广记等,“丈夫”仍沿续了上古的意义,指称男子。世说新语:26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曲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言语第二)27故当是丈夫之德,表于事行;妇人之美,非诔不显。(文学第四)28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家之术,乃以儿女子相问!(方正第五)到了明代的 “三言二拍”,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丈夫”除了在“大丈夫”这一结构里指男子外,(“今一旦得志,便尔忘恩,非大丈夫所为。”初刻
15、拍案惊奇卷四)一般都指女子的配偶,已经跟现代汉语没有什么不同。潮汕话里的“丈夫”,意义跟先秦一致,语音念ta33pou33,声母分别保留了上古的舌头音和重唇音。潮汕话和它的上位方言闽语在语音方面表现出一个明显的共同特点,就是罕有轻唇音和舌上音,证明了清代钱大昕“古无舌上音”和“古无轻唇音”论点,“丈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从语音和词义两方面考察,它都是一个很纯粹的从上古继承下来的词。一般的字典辞书如辞源、大辞典都将“丈夫”解释为“成年男子的通称”。应该改为“男性的通称”比较恰当。在客家话中,指称一般男性时也习惯说“丈夫家”,跟指称一般女性的“妇人家”相对。“丈夫”不但保留了古义,其中“夫”也仍读重唇音,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古音;同时,在词形方面,给它加上了词尾“家”,有自己鲜明的方言特色。从“奴(阿奴)”、“丈夫”古义发展而来的潮汕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