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教师艺术素养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4837988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教师艺术素养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五章教师艺术素养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五章教师艺术素养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五章教师艺术素养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五章教师艺术素养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教师艺术素养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教师艺术素养资料(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五章教师艺术素养艺术素养是支撑教师做好教育工作,获得教育智慧的重要支柱。然而大量事实说明,不少教师是严重缺失这种素养的,缺失的原因当然是因为不了解这种素养的内涵,也不清楚如何让自己拥有艺术素养。而有的即使拥有,也不知如何让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不了解、不清楚的结果就是盲目,而盲目必然带来诸多的困惑。本章就从艺术素养的内涵谈起,并结合教师的日常工作进行阐述、分析,力图为教师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提供可行之路。第一节艺术素养概述艺术素养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与学生共同经历成长过程的教师来说,拥有良好的艺术素养既是职业所需,也是让自己拥有智慧人生的重要指标。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2、,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对此我们就不得不反思:什么是艺术素养?我们拥有艺术素养吗?当老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时候,是否想到,没有艺术素养的支撑,科学素养又能走多远呢?身处汹涌的教改大潮,作为教师首先要静下心来,反思自身是否具备了弄潮儿的本领,反思艺术素养对教育教学的意义,并寻求培养自身艺术素养的途径。一、艺术素养的内涵(一)艺术的起源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生活做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个别性与概括性相统一的反映,把创造性的生

3、活与表现情感结合起来,并用语言、音调、色彩、线条等物质手段将形象物质和外观转变成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形象性与审美性是艺术作品最突出的特征。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自由创造能力的体现,它在发展过程中早已成为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艺术活动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全体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推动历史的前进。可陶冶人的情操与性情。1艺术素养是什么关于艺术,古今中外解释不尽相同。现今对艺术的解释有两种:广义的是指:凡是含有技术与思虑的活动及其制作,皆谓之艺术,这和“技术”意义很近

4、;狭义的艺术是指:凡含有审美的价值的活动及其活动的产物,而能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及情感,并与接触者产生共感者,谓之艺术。关于“素养”,辞海中有四种意译,即修习涵养;平素所供养;素质与教养;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就是说,“素养”是一个人内在的某种品质,通过后天的修习形成特定外显行为能力,并基于J隋感态度价值观升华为具有积极意义的精神风貌。【案例1】听听于漪老师的开场白于漪老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

5、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当我们听到这样一段别开生面的课堂导入时,首先会折服于于漪老师高超的教学水平。然而反思后会得出这样的评价,对于一名语文老师来说,她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丰厚的知识底蕴和娴熟的教学技能之外,就是她对文章的艺术再现。也就是说,她将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对人物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借助准确的语言深刻地传达出来。这是非具有高超的艺术素养不能实现的。或许有人会认为,艺术素养是只有艺术教师才能具有的,艺术就是

6、琴棋书画,是学生在文化学科学习之外修习的内容。其实不然,语言的表达、行为的表现、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力,等等,是每一个人成长中必要修习的,这些都属于艺术素养范畴。正如19世纪晚期的主要社会理论家、小说家托尔斯泰所说:“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这种活动是这么构成的:一个人,通过某些外在的符号,把自己体验过的那些感情送交别人,别人就被这些感情感染了,也体验这些感情。”西方对“艺术”(Art,拉丁文称为Ars)的界定就非常客观,他们认为“艺术”与“技术”意义相近。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艺术是自然的模仿”,看待模仿自然是一种技术。在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就把制作一件器物、

7、一幢房屋、一尊雕像、一条船、一件衣服等工作所需的技术称为“艺术”。中国古文“艺”字也有多种解释,书经:“纯其艺黍稷”,孟子(滕文公):“种艺五谷”,荀子:“耕耘树艺”,这些“艺”自有“种植”的意思。礼记乐记:“艺成而下”,论语(庸也):“求也艺”,史记(儒林传):“能通一艺以上者”,此“艺”字有“技术”或“才能”之意。即使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与才艺或技术有关。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堂教学也是一门技术,自然也是一门艺术。所以当我们叹服于漪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时,我们就能体会到“艺术素养”对教学的意义,也就能够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若具有高超的艺术素养,将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2艺术素养的内

8、涵结构艺术素养的核心是“立美”,它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一起,履行教育“求真、向善、立美”的神圣职责,追求对人类本质和终极价值的关怀。艺术素养的内涵包括艺术知识与技能、艺术学习与研究的过程及方式方法、艺术精神三个方面。【案例2】下面是笔者记录的一节音乐课的听后感:在音乐中飞腾这位老师不像音乐老师,因为她既无艺术老师与众不同的装扮,似乎也无一见面就能将令人晕眩的艺术气息传递出来的特质。年老、干瘦、微驼、短发,一个很朴素的老师而已。16名四年级小学生,东倒西歪地围坐在地板上,面前摆放着不同形状的鼓。老师说了几句话后,小孩子笑盈盈地面向我们,齐声说:“你好。”然后就不再看我们,因为这个时候老师做了一个

9、奇怪的动作双膝微曲,两臂张开,双手向下按压。想来是要求学生肃静。接下来我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或缓或急或轻或重地行走,学生则根据教师的步伐用手操控着鼓,同样发出或缓或急或轻或重的声音。每当有一名学生不和音调,教师就停下来,用手指向这名学生,如此反复几次后,鼓声逐渐和谐,特别是最后,在教师脚步的指挥下,鼓声响亮而持久,顿时将学生和听课者的情绪调动到高潮。高明!我在心里暗赞。用脚做指挥,我曾经经历过。当年我参加合唱训练时,请来的一位据说是音乐高手的指导者就曾经这样指挥过。记得那位老师一言不发,只是踏着步伐,而我们就像着魔一样被迷惑着,发出令自己都震撼的声音。记忆犹新呀!今天,我又看到了这样的场面。接

10、下来怎么办呢?老师依然是一言不发,用手指向一名男生,通过手势我知道她要让男孩子来做指挥。这名男生并不熟练,但是经过刚才的训练还是把握住了要领,所以也算较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我观察学生,他们面对男生时的表情比刚才面对老师时更加放松,甚至有调侃的味道,也正因如此,课堂气氛越发融洽。接下来是这位男生指定的一位女生来做指挥。女孩子的乐感不算强,但是她很自信,脸上始终流露着神秘的笑容,因为她想难住大家。但是其他孩子反而更加配合,小心翼翼地敲着鼓。此时学生表现出的乐感比刚才进步了很多,鼓音更加协调。第三位男生很有音乐天赋呀。不但脚蹈之,手也舞之,手舞足蹈的他真把自己当成一名摇滚手了,他的痴迷感染着他的同学、

11、感染着我们,就像一团火炬,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整个班级就像沸腾的水,而学生则像撑起了飞腾的翅膀。我的心也沸腾了,因为学生的表现,因为和谐统一的鼓声,因为学生投入的表情,因为教师大气沉着的教态。直到下课,还意犹未尽。很简洁的一节课,很大气的一节课!此时再看教师,仍然像刚才一样朴素,但是却不再显得年老,她释放出的对音乐特殊的理解让她整个人鲜亮起来,似乎背也不再驼了。而学生呢,也不像刚才那样松散,因为有了对乐感的感悟和自我展示的快乐,眼中充满着智慧。我甚至想,这其中将要诞生音乐家了。是的,热爱,在热爱中飞腾起来,必然要走向音乐家的行列。听完课我在反思,这样一节出色的课,教师做什么了?什么也没做,不过

12、是动动脚、挥挥手而已,况且她的姿态甚至不如学生优美。所以,几乎令人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直到下课,我都是在学生的表现中振奋。但是这正是老师的高明呀!让自己存而不在,让学生因此而存在,就是学生腾飞的前提。让自己隐匿,就能让学生显形,老师的价值不就是加油站吗?虽然汽车奔跑时,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汽车的性能,但是没有油的汽车是无论如何不能走上高速的。这就是老师!这样的老师必然塑造出精彩的课堂,精彩的学生。学生做什么了?不就是模仿一下老师的身姿吗?为什么每个学生都能释放出不同的火花呢?因为激扬,因为他们的潜能和兴趣被教师激扬成了浪花,所以他们就竭尽所能的歌唱。这就是艺术,是艺术的课堂!从这个案例描述中不难看出

13、,音乐教师并没有很多繁复的课堂教学设计,更没有刻意去雕琢一堂课的教学流程,只是“顺势”而为,顺应学生的情绪发展态势,顺应音乐教学的引领价值,也顺应教师自己艺术素养的自然流露。这位老师知道她的课堂上学生是飞舞的精灵,她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精灵的灵魂放飞。她也知道教学绝不是一件流于表面的一个程序,没有精神的感召和生命的感悟,课堂就没有灵魂,她要向学生传递一种高尚的艺术情怀。r虽然以这堂课来试图阐释艺术素养的内涵尚显单薄,但是却从一个角度说明,“艺术素养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一起,履行教育“求真、向善、立美”的神圣职责,追求对人类本质和终极价值的关怀”这一神圣的教学目标。(二)艺术与艺术教育1艺术的

14、本质与特征关于艺术的本质,在艺术史上有以下三种主要看法:第一种,“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第二种,“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西方文艺思想史上,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

15、”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从艺术的特征角度来说,艺术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1)形象性。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

16、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问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2)主体性。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主体性。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3)审美性。艺术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案例3】罗丹为巴尔扎克塑像19世纪末叶,当法国文学会为纪念大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