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2)区域分析.综述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822556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2)区域分析.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2)区域分析.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2)区域分析.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2)区域分析.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经济地理(2)区域分析.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2)区域分析.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2)区域分析.综述(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经济活动的区域分析1主要讨论的问题基本概念:区域的一般概念,经济地理学中的区域,为什么会形成区域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如何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区域的地理位置,空间可达性与时间距离区域优势分析:SWOT分析,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理论区域竞争力分析: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区域竞争力的定量分析2一、对区域的认识(一)一般认识现代汉语:区域的一般含义是指地区范围政治学: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位社会学:区域是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3经济学对区域的认识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区内的各种生产活动能力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锁链中的一个环节。(前苏联)

2、区域是指拥有多种资源、能够从事多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活动的空间范围。(人大叶裕民)区域是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相对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人大付晓东)4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区域是地球表面二维或三维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地域单元,其范围(水平尺度)从 4.01109cm2(地球周边)到约10cm2。 一个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地理位置的地区,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内容,并因此同其它地区有差异,区域的范围止于这种差别所存在的边界。5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区域:从研究和实用上看,经济地理一直把区域限在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考察其地位、职能、作用、区际关系与变化规律。狭义的区域:国家对它拥有政治、经济管理

3、权,但不是完全纯粹的行政区,也不是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是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按照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形成的经济区域。近来一些研究已把区域扩展到全球范围,广义化。跨行政区、跨国界的经济区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是区内各主要经济利益主体寻求和实现共同利益的方式,实质是各自利益在区域上的结合与表现,通常有必要的协调机构,而共同的利益是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纽带或根本动力。6不同经济意义上的区域跨国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区、欧元合作区等;跨国内行政区的:田纳西河流域区、长江流域经济带、东北经济区等;一国内开辟的局部特定区域:经济特区、保税区、旅游度假区、开放开发区(城市)等。7(二)区域经济

4、差异产生的客观基础: 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区域:人类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绝对的地域空间均衡化,一些经济活动只能在特定的区域才能进行。 1、自然差异自然条件不同:自然资源的稀缺和不均衡分布,及不完全流动性:一些资源不能完全流动,如土地、气候、水文等,一些可流动的资源要受到来自管理体制、政策导向、利害驱使、历史文化习俗的制约。自然禀赋的差异不仅是区域经济存在的必要前提,而且是它发展的灵魂和活力所在,也是区域经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分工的基础。82、距离作用:空间距离的不可消除性空间距离距离成本。距离导致距离成本不同,经济活动因空间距离而发生分异。以距离为因子的“区位论”现代,空间的距离对人类活动的限制

5、越来越小。但只要距离存在,经济活动就要支付距离成本,就要占用时间。距离成本仍然对区域的自然禀赋优势的发挥和空间集聚经济的实现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使得经济活动局限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93、经济目的:经济活动的趋利性经济活动的趋利性在空间上表现为集聚经济或规模经济(效应)。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资源因素的流向是趋向于使要素增殖、扩大效率的方向。10(三)区域的三个基本特征1、地域性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局部的概念,是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需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所依赖的“载体”地域空间。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综合性、差异性、层次性以及实体性。 112、独立性区域是区内各经济利益主体在经济上以共同的利益紧密联系

6、,在社会、文化上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内部各利益主体具有独立性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都有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123、开放性在市场经济中,独立的经济区域是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开放式区域。区域是社会化大生产中承担劳动地域分工或生产专业化分工,且经济结构较为完整而独特的地域单元(社会经济综合体)。区域在发挥各自比较成本优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随之建立起了一套各具特色、专业化突出的经济结构,塑造了在整体中的地位与形象。在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整个国民经济

7、体系。13二、经济地理的区域位置分析(一)经济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相对于国际的和国内的交通航线、市场、中心城市和资源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陆海兼备的地理位置,便于利用陆上和海洋的资源,并能够通过海上交通扩大对外经济联系,比内陆国家或地区占有优势。 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交通位置关系密切。14(二)经济地理区域位置分析主要内容1、相对海陆位置沿海:与国际国内主要贸易航道、主要港口、主要经济中心的关系。内陆:进入海洋的可能性及方便程度有无方便的运输通道和港口等。2、与大城市及集聚区的空间联系关系 距离重要的大范围内大城市及集聚区的远近中间有无特殊地形的或自然要素的阻隔有无足

8、够能力的交通、信息联系工具153、与竞争者的空间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城市、区域乃至国家,彼此毗邻。当它们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上比较类似时,有可能成为竞争关系。.表现:原料来源及产品输出的同一对象,资源来源的同一对象等。 从短期看,在一定阶段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从长远看,能促进地区的发展。竞争的结果可能使参与竞争者更能激发起谋求更大发展的动力和智慧。164、位于区际运输通道上的位置在世界古代和现代发展史上,由于位于区际运输通道的位置而导致某一阶段的迅速发展。由于起到枢纽、中转作用而带动与运输有关的产业的兴起; 由于发展了服务于区际运输的维修、仓储、加工、旅游、饭店与游乐等设施而增加了国民收入; 由

9、于处于区际运输通道的位置导致外来资本和技术工人的流入。17(三)分析原则 1、经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个历史范畴:新运输通道的开辟; 新城市的兴起,使原来并不重要的运输通道变得重要起来; 资源的开发,如大型矿藏;重要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设施;战争改变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位置。 2、经济地理位置可能由于某些方面的缺陷,限制和迟延了区域的发展,发挥负面的作用和影响。18(四)经济地理区域位置的空间分析1、距离衰减原理地理空间中的地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范围和程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低。19基本模式假设:一块分布连续的地域,其上的自然和经济条件相对均一。中间有一经济中心,其产品向四周销售。由于距中

10、心愈远,运费引起的成本愈高,所以经济中心的产品在其销售范围内随着距离的变化而经济效益不相同。 设S为经济效益、P为单位产品售价、C为单位产品成本、t为运费率、ri为距中心距离,i1,2,n,则SQ(PCt r) 0r0 r1 r2 S1 S2 Sn20杜能农业区位论:孤立国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的空间扩散21图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图 阿伦索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型22图 美国洛氏公司的空间扩张232、区位熵区位熵:专门化率。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

11、度;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24计算公式:区域经济区位熵:Q=S/P其中,Q:区域的经济区位熵,Q1,说明区域经济在大区经济中发达,反之欠发达;Q越大,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否则发展水平越低。 S和P:分别为该区域GDP和人口数占大区的比重某产业区位熵(产业专业化率)=(区域某产业产值/区域GDP)/(大区域某产业产值/大区域GDP )253、引力分析 地理空间中的地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与地理事物的集聚规模直接相关。 基本引力模式:表示位于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两个中心(城市、经济点、

12、聚落、人群等)之间空间流(信息流、业务流、货流、人流等)的强度。 应用:定量考察、比较城市间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如计算城市间的经济吸引强度。26Iij表示两地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 Mi、Mj表示两个地方的规模(如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等);ai、aj为指数,实际反映空间流的可流动性差异; Dij表示两个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 b为距离摩擦系数; Kij为比例系数。27某经济区内城市间相互引力的强度 经济区中各主要城市间的距离矩阵1 2 i j n 1 D12 D1i D1jD1n 2 D2i D2j D2n IDij Din jDjn n28dij表示区内第i与第j两城市间在地理上的距离。引力

13、模式: Iij=(PiVi PjVj)1/2/ dij2 选择两个最能反映城市作用力强度的指标:P为人口规模、V为经济总产值 计算每两城市间的经济吸引力29(五)经济地理区域位置与空间可达性1、概念空间可达性:指一个区域(国家、地区、城市、线状和点状基础设施)与其他有关区域(国家、地区、城市及线状、点状基础设施)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交流的方便程度、便捷程度。空间可达性反映该区域与其他有关区域进行社会经济和技术交流的机会和潜力。.有利的地理位置具有较大的空间可达性。302、空间可达性的基本内涵(1)交通枢纽的可达性交通枢纽的可达性:从一个运输枢纽出发,在各种不同的时间范围内,人员或货物的运输可能

14、达到的空间范围。可达性指标:时间距离。 等可达性圈:以运输枢纽为中心,等时间距离的点联结,形成多个等可达性圈。等可达性圈在各个方向上不均匀。意义:等可达性圈反映各地区利用交通线,进入大区域经济循环难易程度,同时也可反映运输枢纽与其腹地联系的便捷程度。31(2)区域中心(城市)的可达性从中心城市出发的区域可达性:从城市到其吸引范围可达性指标:时间距离在单位时间里乘各种交通工具,按最近路径和最快速交通工具,在各个方向上可能达到的距离地点。以综合交通运输速度测定。等可达性圈:意义: 距城市中心相等空间直线距离的点,实际可达性相差很大。 分析城市在不同方向上对周围地区经济、技术的辐射能力,以及各地区对这种辐射能力的响应。32北京市道路通达距离范围30分钟33北京市道路通达距离范围60分钟34北京市道路通达距离范围90分钟35北京市道路通达距离范围120分钟36北 京(按道路通达距离确定的区域范围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