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讲解词.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3821667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讲解词.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讲解词.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讲解词.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讲解词.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讲解词.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讲解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讲解词.(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讲解词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参观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展览分四部分,南粤源流、扬帆世界、继往开来和粤海烽火,展示了广东历史文化内涵,尤其是三大民系、海外交通与贸易、近代史等广东最具特色、最为闪亮的历史风貌。现在您看到的是广东的卫星地图,上面遍布广东各地的历史文化场景,说明广东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珠江(the Pearl River)是中国南方(主要在广东省)最大河系,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并称中国七大江河。珠江,或叫珠江河,旧称粤江,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按年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2400公里。原指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后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

2、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以在廣州市內段的江中舊有一洲島名海珠石,所以得名珠江。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一篇,南粤源流。1958年,在广东韶关曲江县马坝镇的狮子岩洞穴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迄今为止广东省最早且唯一的古人类马坝人的头盖骨化石,距今约12.8万年。中科院专家复原出了“马坝人”的形象,这是一个中年男性个体,属于早期智人,是黄种人的原祖之一。早期智人(英语:Archaic Homo sapiens),又称古老型智人,通常指距今20多万年前出现的体质特征上介于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间的人类。与马坝人化石一同发现的还有19种动物种属化石,包括剑齿象、熊猫、虎、熊、鹿、犀牛、野猪等,均属于华南地区“大熊猫剑

3、齿象”动物群。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当时马坝人生活在气候温暖、水源充足、森林茂密、动物繁多的自然环境中。西樵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华南地区最大的石器制造场。西樵山制作的石器分为两大类型,既有类似于华北细石器制作传统并具自身特点的细石器,又有具南方地域特征且广布于环太平洋岛屿的双肩石器。细石器适用于捕鱼打猎,还可以做雕刻器或锯刀、切割之类的工具。双肩石器因其柄部的两侧似人的双肩而得名,适用于砍伐树林、进行农业生产。中文名称:旧石器时代英文名称:Palaeolithic Age定义: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早期泛称旧石器时代。从距今26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相当于地质年代的整个更新世。新石器时代

4、(Neolithic),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7400多年至2200多年不等。不过,在有些地区,如中美洲,在西元后仍停在新石器时代,不过仍出现高度的文明,如马雅文化。在狮子岩的狮头和狮尾之间,是石峡遗址。遗址包含四个时代的文化遗存,下层属新石器时代遗存,被命名为石峡文化,它是以种稻子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6000年前。石峡文化时期的居民以石器为生产工具,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兼有渔猎、采集经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等级观念也已形成。马坝人遗址(包含石峡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3公里处的狮子岩,是两

5、座石灰岩孤峰,远看像伏地的狮子(北山为狮头,南山为狮尾)。山中拥有纵横交错的溶洞。1973年,在狮子岩狮头山与狮尾山之间又发现了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就是石峡遗址,遗址内有4个不同时期的考学文化堆积层: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今约50004000年被命名为“石峡文化”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层;是距今约38003100年的早期青铜文化层;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相当的晚期青铜文化层。石峡文化的墓葬很有特色,大部分是迁葬墓,而且出土的随葬品,往往是两套,一套是连同人骨从原墓迁移过来的,一套是迁葬时新埋进去的,两套随葬物的陶器、石器数量大体相当,但二次葬时有琮、壁、环等贵重饰物陪葬,说明当时已出现财

6、产私有化和贫富分化,拥有这类随葬品的墓主应具有某种特殊身份。琮为方柱或长筒形,内圆外方,有大、中、小、型之分。周礼中记载:“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可知玉壁、琮乃是供巫师祭祀天地的贵重礼器和法器,反映了人们对天地的崇拜和礼敬的观念。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璧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环状物,凡半径是空半径的三倍的环状玉器称为璧。圭(gui一声),为中国古代用来祭祀之玉器(上尖下方)、瑞器,为官位最高者所执。在玉器中,主祭东方。璋,为中国古代用来祭祀之玉器,形状如半个圭,在玉器中,主祭南方

7、。中国古代的父母会把璋给男孩玩弄,期望他长大后能成为有权贵的人,故产生“弄璋之喜”的祝贺语恭喜别人生男孩。玉璜是中国史书文献记载到的一种用玉制做成半圆形的装饰品。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到夏后启在舞蹈时“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考古学家在石峡文化时期的遗迹中发现了栽培稻遗物,包括石锛、炭化稻谷、石磨盘等石器,表明了当时的社会生产是以栽培稻农业为主,但当时的农业生产还比较原始,从发现的石镞和某些打制石器看,还应该兼事采集和狩猎。在石峡遗址下层所发现的炭化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经研究,石峡古稻是一个从原始栽培稻向现代稻种过渡的的杂合种群,这是华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之一,距今已约5500年到

8、6000年了。当地出产的马坝油粘米早在唐代就成为朝廷贡品,至今仍是广东省名优大米品种。在石峡文化层和墓葬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几千件陶器。您现在所看到的陶鬶是原始先民用来烧水的容器。古人运用形象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三足鼎立的稳定性原则为基础,创出三个袋形锥足,具有增加受热面积以缩短烹煮时间的作用。广东陶器基本上全是手制的,三足盘、圈足盘等的制作,是先做盘身,再贴接一圈口沿,然后再附上三足、圈足或捉手,这说明当时可能已采取了分工合作的“流水作业法”。陶器的发明,在原始社会是一项巨大的进步。首先,它意味着人们的生产能力已有很大的提高,能利用泥土为原料,熟练地烧造出各种器物来;其次,陶器的出现,使人们

9、有了炊具和盛放物品的器皿,也说明人们的生产物有时已有剩余,需要有容器储存。除此之外,广东境内的咸头岭遗址、高明古椰遗址、屋背岭遗址和横岭山遗址等,也出土了大量文物,被评选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我国岭南地区原始社会的解体以及广东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西周以来,岭北南来人口日益增多,他们带来了自身的文化与技术,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对岭南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岭南诸越在吸收中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与汉民族的融合。现在位于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叫做“和辑百越”的大型油画,正中央的人物就是赵佗了。公元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出兵桂林郡、象郡,兼

10、并了包括广西和越南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自立为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赵佗在位六十多年间,文治武功,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岭南地区汉越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和辑百越形象记录了公元前204年,赵佗建立南越国的史实。赵佗自率秦朝50万大军南下之后,历秦汉两朝,为岭南统一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油画以宏大场面展示赵佗建立南越国,发展岭南经济与文化,促进汉越民族融合的史诗性历程。该画表现南越王赵佗出巡,汉越百姓夹道欢迎的场景。大臣、公卿、将军等随侍左右,凸显其睿智威严的王者风范。周围是南越国的黎民百姓,有南迁的汉人,也有纹身的蛮族。他们或赞许“和辑百越”的国策,或感恩重农兴邦的政令,

11、或好奇争睹帝王龙颜画面生动丰富,内容耐人品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画面里有人手捧陶罐,有人肩扛犁铧,有人身披蓑衣,有人头顶果篮,反映了民族融合和生产进步的成果,制陶、农耕、冶铁、渔猎、编织等生产技术在南粤得到空前的交流与发展。和辑百越是赵佗建立南越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和缓和民族矛盾,采取的灵活政策。主要内容有让越人参加政权管理、尊从越人习俗、鼓励与越人通婚、因地制宜以越人“自治”。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不

12、同的名称,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辑:聚集,特指聚集材料编书:录。要。逸。编。纂。聚集很多材料而成的书刊:丛书第一。和,和睦:睦。敛,拖着不便脱落。古同“缉”,连缀。古代称协调驾车的众马。旁边的铜像就是冼夫人了。冼夫人为高凉郡俚人渠帅,历经梁、陈、隋三朝,驰骋岭表六十多年,积极推行汉人先进的制度和礼仪,着力促进俚人社会的进步,对进一步推动岭南地区的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她还是一位杰出的军

13、事家,在反对地方割据和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高凉及附近数郡俚汉各族都非常景仰冼夫人,尊其为“岭南圣母”。南朝末,保障岭外数州安宁的冼夫人,即高凉郡的俚族首领。俚,俚人,中国南方古代民族,是发源于广东境内的古越族一支骆越,属壮族先民的分支。东汉后改称“里人”。接下来我们即将穿过的是“梅关古道”。梅岭,在今韶关南雄,又称大庾岭,古称“塞上”,秦代称为“横浦关”,宋代称“梅关”。早在秦汉时期已为沟通岭南与中原的重要通道。公元716年,唐朝宰相张九龄主持重凿大庾岭路,使南北水运贯通,对岭南甚至整个中国内部经济文化交流起到巨大作用。大庾岭,古名塞上、台岭,又名东峤、梅岭,

14、为五岭之一,位于江西、广东两省的边境,一向是广东与江西的交通咽喉。相传汉武帝时,有庾姓将军在这里筑城而得名大庾岭。唐代的张九龄在此开凿通往中原的通道时,在道旁种植大量的梅树,因而又名梅岭。五代后又荒废,宋嘉佑中江西提刑蔡挺于弟广东转运使蔡抗重加修筑,遂成坦途。张九龄,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唐朝开元宰相,是岭南第一位宰相,也是一位才思敏捷的文学家。他才学超群,风度甚佳,颇受玄宗的赞赏。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每遇宰相荐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后人特在今韶关市建风度楼以纪念张九龄。此陶砚出土于张九龄墓,砚底刻“拯”字,应是张九龄之子张拯之砚。自先秦起,岭北文化传入并影响着岭南地区,广东各地发现了

15、不少带有中原、楚、吴文化特征的器物。西周青铜盉,1974年出土于广东信宜,是广东省首次发现的西周青铜盉,也是广东出土的古代最精美的青铜器之一。这件器物在“广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你来选”活动中,被网友评选为我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首。它造型新颖、刻镂精细,融会了中原文化的特征,铜盉的出土为研究岭南地区秦汉以前的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下面的错银铜壘出土于肇庆松山战国墓。该墓规模之大,随葬品之丰富,即使与秦汉时期长沙、广州等地的大型贵族墓相比也毫不逊色,其绝大部分随葬器物的形制、花纹同长江流域出土的楚文物相同,该铜壘融合了中原形制和楚式纹饰。说明早在秦汉之前,广东文化已经同中原地区特别是楚文化有着密

16、切的交流。盉(读作“禾”)是中国商朝和周朝时期用于盛酒和盛水的器皿,基本形状为圆腹,上有盖子,有三到四个足。商朝到西周时期,盉的口比较大,腹深,流直,足多为分档式袋足,或呈柱状,商朝时足还多为空心。东周时期,盉口渐小,腹扁圆,流多呈鸟头或兽头状,足则多为蹄形。很多盉还有弯曲提梁,盉盖和提梁间还有环索相连。罍(读作“雷”)是商朝晚期至东周时期大型的盛酒和酿酒器皿,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状,其中方形见于商代晚期,圆形见于商朝和周朝初年。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两汉以后,汉文化因素大量渗入越族生活各个层面,越族原住民的生活习惯、随葬习俗等方面都有了一些变化。由于长时期的民族交往和杂处,当地的越人已与汉族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民族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