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271636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6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ppt(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目录,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2,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3,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不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而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学与教过程的五要素,三种活动过程,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1,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2,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3,

3、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4,心理发展的含义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两个阶段: 少年期11、12岁14、15岁 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 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 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智力接近成熟,“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辩证思维开始出现),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学习准备 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

4、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关键期 个体早起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可逆、守恒、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5、:命题推论、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最近发展区 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相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人格的发展 1.人格的发展阶段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

6、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人格的发展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家庭教养模式 学校教育 同辈群体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认知差异,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1. 认知方式差异 场独立与场依存 沉思型与冲动型 辐合型与发散型 2. 智力差异 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 智力测验 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3.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

7、论,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和类型,1,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2,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3,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和类型,学习的一般分类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和类型,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8、、动作技能、态度,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小猫“迷箱”实验:饿猫逃出笼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效果律: 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削弱。 练习律: 刺激与反应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 准备律: 刺激与反应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实现则满意,否则感到烦恼。,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隔音实验室、食物、狗的唾液分泌量 铃声(半分钟)食物唾液分泌反应 撤销食物: 铃声唾液分泌反应 (食物无条件刺激;铃声条件刺激)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

9、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一)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迷箱:饿鼠按压杠杆获取食丸按压杠杆的频率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强化 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 消退 惩罚,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强化(正强化-实施奖励/负强化-撤销惩罚) 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出现时,做出反应逃避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了。 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自发做出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频率便增加。,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

10、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流 控制结构,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苛勒的经典实验 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 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 实质: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

11、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 客观学习材料本身性质 主观学习者自身因素: 认知结构、新旧知识的联系、主动性,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接受学习 实质:所要学习的内容大多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抽象的概念、命题、规则等),通过教科书或老师的讲述,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 先行组织者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

12、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维果斯基) 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最终答案;学生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3.学生观: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重视学生的理解和看法的差异,不同观点促进学习。,第四章 学习动机,第一节 学习的动机概述,1,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2,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3,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学习动机: 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

13、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两个基本成分: 学习需要(内驱力) 学习期待(诱因) 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要注重提高学习行为水平。,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

14、来的稳固联系,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外部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马斯洛) 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阿特金

15、森: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类 力求成功的动机,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 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

16、与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 1.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新的学习需要形成的两条途径: 直接发生途径: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以培养学生新的学习需要(满足求知欲) 间接转化途径:通过各种活动和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课外兴趣小组),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效 率,简单任务,难易适中任务,困难任务,最佳水平,倒U曲线,最佳水平,最佳水平,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引导学生找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