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十二”探寻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在吞并六国、统一天下之后,鉴于春秋以来,列国纷争,战火迭起的历史教训,为息灭割据战火,同时也为防止人民的反抗,曾颁布诏令“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销以为金人十二”古人常将铜称作“金”,“金人”其实便是铜人中国古代青铜铸造业很发达,著名的司母戊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875公斤,举世称奇然而,与秦“金人”相比,可就小巫见大巫了据《汉书•五行志》和《史记正义》记,金人长5丈,足6尺余《三辅旧事》说每个金人重24万斤,可谓庞然大物了秦始皇为什么要铸此铜人十二个呢?传说,秦始皇二十六年,他向西巡游,在临洮看见十二个身穿夷狄服装的神人这些神人个个身高5丈,足长6尺他认为能与神人相见,这是自己功德超“三皇五帝”的缘故为纪念此事,回宫后他便依照所梦见的神人模样铸造金人十二,又命书法高手李斯刻写“皇帝初兼天下”等文于其背上这些铜人铸成后,被放置在阿房宫门前可能是因其体态雍容,时人称为“翁仲”,也可能是因其与阿房宫门前的卫兵一样,日夜守卫阿房宫,故又称“金狄”狄(翟)者,司夜之胥徒也不久,陈胜揭举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大旗,天下响应,秦王朝倾刻覆灭。
项羽入咸阳,火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熄在那场大火中,金人并未损破,它仍然留在原地,与阿房宫的灰烬为伴又过几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金人遂为刘氏所得,西汉政府将它由咸阳移至首都长安,排列于“长乐宫”大门前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群雄四起,绝望中的王莽梦见金人向他哭诉,他觉得不祥,心甚厌恶,想毁掉它又念这是前代遗物,毁之臣民不服,于是派工匠镌灭金人身上的铭文到了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兼辞赋家张衡在其《两京赋》中还提到“高门有伉,列坐金狄东汉末年,阉宦专权,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私招并州刺史董卓入京“清奸”董卓入洛阳不久,便为粮草所困他于是放纵部下四出剽掠,还将这一举动美之曰“搜牢”国人怨声载道,纷纷起兵反抗,他觉得在洛阳无法再呆下去,于是“徙天子都长安”,并盗掘汉灵帝陵墓,将墓中珍宝洗劫一空在抢完死人财宝后,他又把目光盯在金人身上汉代钱币,以铜质为主他想:把这些硕大的铜人熔铸成钱,不就解决了粮草吗?主意一定,便下令将铜人熔毁据《后汉书•董卓传》和《魏书•董卓传》记,董卓“椎破铜人”,将它铸成小钱这些小钱,“大五分,肉好无轮郭,不磨炉”一个铜人重24万斤,将之改铸成五分大的小钱,其数将以亿计。
这些小钱投入市场后,即刻引起市场混乱,物价暴涨,“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百姓恨之入骨当铜人熔至十个时,残暴的董卓便被部将杀死了,熔铜人铸钱之事亦告结束剩下的两个铜人,被徙移到清门外,无人理睬,任凭风吹雨淋日晒魏明帝时,有人向他建议将两个铜人迁至洛阳,以壮国威,他觉得主意甚好,于是派了许多挑夫马车前去搬运当两个铜人搬到霸城时便不走了,《汉晋春秋》说,有人看到这两个铜人哭泣不愿离开长安,明帝于心不忍,便置之于霸城这当然是荒诞之说真实情况是,这两个铜人委实太笨重,无法再搬,只好作罢《后汉书•方术列传•苏子训传》说,苏子训在霸城曾见到“摩挲铜人”李贤注,这些铜人便是秦时的“金人”西晋末年,五胡入中华,割据争雄此间,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不久石虎篡位夺权一天,他听说遗置在霸城的两个铜人,是秦代遗物,十分庞大可观于是,在东晋咸康二年(336年),他派部将张弥把洛阳的铜钟、铜驼以及丢在霸城的两个铜人运到邺郡有一铜器在过黄河时不慎落入河中张弥便命人潜入水中,绑上许多粗大竹缆,岸上用100头牛、300民夫拉,才把那铜器拉出水面然后用“四轮缠辅车”运送,这种车“辙广四尺,深二尺”(见《晋书•石季龙传》)。
石虎见到这两个“翁仲”,十分高兴,将它置于宫庭前,任人参观为庆祝搬迁成功,他不但赏赐百官谷帛,还在后赵国内实行大赦,减刑二年但是,好景不长,北方政局很快变化,石虎因太无人性,大失人心,后赵终为冉闵所灭正当局势混乱之际,氐族人苻坚乘后赵之亡,入据长安,国号为秦苻坚在统一北方后,觉得不应冷落在邺郡的“金人”,他派许多人将邺郡的金人原道搬回长安金人在经历两百余年的漂泊后,终于又回到了故乡然而,苻坚将金人移回长安,意不在保护文物,而是看中了“金人”一身的铜价他效法董卓,把金人熔化铸钱不久,“淝水之战”爆发,有一个金人尚未熔毁苻坚便败亡了那么,最后一个金人的下落又是如何的呢?有一种说法是,广大民众为了不使它再遭那11个兄弟的灾难,把它推入黄河中去了依此,滔滔的黄河便是那个铜人的归宿传说,将它推入黄河时,曾阻断河流,水浪涌起方数十丈可是,历史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却否认此事他说:“余以为鸿河巨渎,故不应为细梗踬湍流,长津硕浪,无宜以微物屯流”至此,金人的下落便成了难解的历史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