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107512376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安平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401.5分=60分)1.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2.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3.

2、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去之。文臣高锡上疏称南朝武将王僧辩另立君主,不克善终,不宜在配享之列。这反映出A.重文轻武之风盛行 B.当时政治文化取向C.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D.儒家礼制观念淡化4. 西周建立后,把以镐京为中心的地带称为“宗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带称为“成周”,并作为东都。周王朝此举意在A.有效控制全国 B.东西地区均衡发展C.镇抚东方地区 D.促使政治中心东移5. 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

3、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6. 殷商时期,人们占候云气、祭祀神灵以求福佑。西周时期,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材料体现了西周A.因朝代更替而否定天命神意 B.君主集权强化祖先崇拜C.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 D.祭祀活动巩固宗法制度7. 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

4、是A.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8. 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皇权被严重削弱 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 D.内阁制名存实亡9. 朱元璋指出: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其间治乱不齐,特顾施为何如尔。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于此。这反映了“封建”A.强化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有利于实现明朝政权的长治久

5、安C.成为明朝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D.成为明朝“家天下”的重要措施10. 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11.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史官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史官秉笔直书,帝王是不能看的。唐太宗继位后,命丞相监管修史,他要求亲看国史和起居注,认为:“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

6、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在其授意下,“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可见,唐太宗这一做法A.破坏了修史传统中的史官独立制度 B.废弃了起居注“以史制君”的传统C.为官修正史的运作方式树立了楷模 D.意在使史官发挥谏诫帝王的作用12. 商鞅指出,让马夫监督马夫,就行不通他们的利益一致,会互相串通,不会彼此监督。假如马能够说话,那么马夫就无法掩藏其过错了,因为马与马夫的利益是矛盾的。把这种思想付诸监察制度的是A.汉武帝设刺史问责郡县“阿附豪强” B.汉武帝设置内外朝制加强君权C.秦朝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D.秦朝设御史大夫监察郡县长官13. 中国商周时期便有

7、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这些规定A.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 B.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C.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 D.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14. 明代内阁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经皇帝批准使用。这说明明代内阁A.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 B.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C.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 D.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15. 贞观十六年,太子李承乾逐渐放纵不羁。太宗问群臣:“当今国家何事最急?各为我言之。”高士廉认为应先抚养百姓,刘洎首推安抚边

8、塞,褚遂良认为钦定名分最重要,太宗极为认可褚遂良。不久,废李承乾另立他人。这体现了唐朝A.君王独裁趋势不断加强 B.封建等级思想根深蒂固C.各种社会矛盾逐渐突出 D.君臣互动化解政治难题16. 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A.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 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C.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17. 基本意义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存在于唐朝前期。唐玄宗时起,差遣之制流行,往往临时差遣某官负责本职之外的某项工作,久之差遣成为其真正职掌,例如盐

9、铁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这一制度的变化A.造成三省六部制的迅速崩溃, B.使当时的中央集权得到有效加强C.体现出皇帝自由处置权大增 D.便于重用科举制涌现的大量人才18. 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于鲁,称鲁公,他的次子则在周王室为卿士,称周公。西周晚期宣王初立,周公、召公辅政。周公辅政反映了当时A.鲁国势力坐大威胁周王室 B.同姓诸侯维系周王室统治C.世卿世禄保证了贵族特权 D.周公世系大小宗地位颠覆19.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时间史实周平王四十九年郑伯弟段作乱周桓王二年卫弑其

10、君桓公A. 封邦建国,众星拱月 B.王室衰微,诸侯兼并C.礼崩乐坏,等级不存 D.宗法破坏,贵族内讧20. 唐律规定,“强盗伤人”,杀人才处以死刑;而宋初宋刑统规定,凡是持械抢劫者,不论是否成功,一律处死;仁宗窝藏重法规定,京畿地区加重处罚。这反映出宋代A.地方势力威胁中央 B.商品经济发展迅速C.皇权干预司法活动 D.社会矛盾不断加剧21.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十六目,嘉庆帝下令:“满汉(军机)章京,由内阁、六部、理藩院堂官于司员、中书、笔帖式等官内,择其人品端方、年富力强、字画端楷者交军机大臣带领引见,候朕简用。”该指令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军机大臣的地位 B.获取更高效的执行力C

11、.维护决策体系的稳定 D.树立皇帝的勤政形象22. 论语记载:“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君臣隶属关系瓦解 B.华夷之争日趋激烈C.权力中心出现下移 D.封国统治区域扩大23.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伯禽封到鲁地,三年之后到周向周公“报政”,周公问何以如此之晚,伯禽说:“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所以晚”。这表明分封制A.扩大了周政权的统治区域 B.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之主C.导致了诸侯国的地方割据 D.推动了周文化的族群认同24. 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

12、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13、25. 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于是提出“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说明A.儒家思想逐渐居于统治地位 B.民本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中国自古以来不乏民主思想 D.西周抛弃了神权政治而走向德治26. 下表为不同史籍中与崔彧有关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崔彧)拜御史中丞建言,选用台察官,若由中书必有偏徇之弊,御史官从本台选择(帝)从之。新元史崔彧传(崔彧)负才气,刚直敢言。由刑部尚书拜御史中丞,或言:台臣于国家政事得失,民生休戚,百官邪正,虽三公将相,亦宜纠察”(世祖)从之。蒙兀儿史记崔或传(卢)世荣居中书未十日,御史中丞崔彧言其不可为相,忤旨,下彧吏按问,免官。新元史卢世荣传或居御史台久,以故人疾之。或遂以病降,成宗谕之曰:“卿之辞退,诚是已,然勉为朕少留之。”元史,崔或传A.御史台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B.卢世荣遭致崔彧妒忌与攻击C.崔彧为元朝初期的中枢重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