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信用2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206291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信用2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第六章信用2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六章信用2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六章信用2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六章信用2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信用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信用2(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信用,信用的概述 现代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第一节 信用的概述,一、信用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一)含义 在社会学中,信用被用来作为评价人的一个道德标准。 在经济学中,信用是一种体现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这种借贷活动可以采取商品形式,也可以采取货币形式。信用是一种价值运动形式。 信用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剩余产品的出现和贫富差别是信用产生的条件。 实物借贷与货币借贷是借贷活动的两种形式。 在经济学中,信用是指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原义包括信任、声誉、遵守诺言或实践成约.经济学中的信用专指借贷活动. 信用活动双方所形成的是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以债权人对债务人

2、的信任为基础.,一、信用的含义与基本特征,(二)基本特征 1、价值作单方面的让渡 贷者在没有取得等值品的情况下就将出借品给了借者,双方构成的是债权债务关系而非等价交换关系,所以信用伴生着风险. 2、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由于在信用活动中贷者并没有放弃所有权,故必须偿还;贷者之所以愿意借出,是因为可以从中获益,借者之所以能够借入,是因为承诺了付息的责任,故付息成为信用活动的基本条件.,(三)信用的本质: 第一,是一种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而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它是在有收回可能性前提下进行贷出;在承诺偿还条件下进行借入。贷者之所以愿意贷出,是因为他获得了偿还的承诺,还可

3、以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他答应了要偿付利息。在现实中借贷行为是很普遍的,但由于某种特殊的目的,也会有无利息的借贷行为,例如,一些西方国家银行对企业的存款不付利息,却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使其享有贷款的权利,这实际上还是给企业付利息。 第二,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一般形式的价值运动是通过商品的一系列的买卖过程实现的,在买卖过程中,卖者卖出商品取得货币,买者让出货币取得商品,这种买卖关系所形成的等价交换在买卖双方交割之后即已完成,即双方同时获得等价。信用所引起的价值运动是通过一系列借贷、偿还和支付过程实现的,在这一过程,货币或实物被贷出,其所有权并没有发生转移,只是发生了使用权的

4、变化,贷出只是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所有权并没有发生变化。在信用关系中,等价交换的对象是商品或货币的使用权。 第三,信用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体现。,(四)、信用的存在形态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 据有关信用的历史资料记载,信用一直是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态存在的。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即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关系尚未充分发展之前,当某一个体需要其他个体的某些产品,而目前尚无剩余产品同其交换或无力购买时,他便以将来偿还该产品,或以其他产品为条件来交换该产品,这便是实物借贷。这种借贷属于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小农经济形式。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货币逐渐成

5、为借贷关系的主要对象,但是,货币借贷始终未能取代实物借贷。在一些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实物借贷仍相当广泛地存在着。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充斥整个经济生活时,或者说商品货币关系已成熟地渗透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实物借贷才会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三金融范畴的形成。信用和货币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范畴就是金融。 信用与货币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不同所有者之间调剂财富余缺的一种形式。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作为价值尺度,媒介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考察。,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和货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整个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的。从货币形式看,货币

6、形式同时就是一种信用工具,货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流通的,任何信用活动都导致货币的变动。信用的扩张会增加货币供给,信用紧缩将减少货币供给;信用资金的调剂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结构。这样,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不可分割地联给在一起时,则产生了由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范畴金融。因此,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的融合体。当然,在金融范畴出现以后,货币和信用这两个范畴依然存在。,(五)、信用活动的构成要素 (一)债权人与债务人:信用活动形成债权债务关系。信用的发生要以授信人对受信人的偿还承诺信任为前提。 具体来看,债权人与债务人可以有以下几种:(现代信用活动中的主体) 1.个人 2企业

7、3政府 4金融机构。 个人、企业、政府及有联系的国外各单位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有些是直接发生的,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各种金融机构媒介而形成的。 作为信用关系中间媒介的金融机构,它一方面有自身的经营收入和日常支出,另一方面还有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即吸收资金从而形成债务贷出款项,构成债权。这是作为中间媒介的金融机构的自身特点。对于它们自身的经常收入和日常支出,其结果既可能盈余也可能出现赤字,此时,它也会与其他单位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则表现出了金融机构经营活动所独具的特征。 (二)时间间隔。信用活动的发生,必然具有资金转移的时间间隔,它是构成货币单方面让渡与还本付息的基本条件。 (三)信用工具。信用关系的

8、形成与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信用以口头承诺,账面信用为依据,尚未使用正式的信用工具;第二阶段的信用关系是以正式的书面凭证为依据,如借贷契约、债务凭证等,这些构成了真正的信用工具;第三阶段为信用工具流动化的阶段,即各种信用工具,如债券、票据等都可,(六)、信用的功能 现代经济完全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的,所以称为信用经济。借贷关系,债权债务关系普遍存在,离开了借贷,经济将难以存在和运行。企业、个人、国家、银行均如此。 信用的功能表现在: 一、积极的功能 (一)信用对生产与投资的促进作用 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本存量的增长与技术进步。投资增长依赖于资金的积累。企业要积累资金就必须有盈余,以

9、及经过长时间的盈余积累。但即便如此,也很难达到所需资金规模。也有些赤字企业也要投资,有些盈余企业并不需要投资,因此,信用关系可以促进资金的流动与合理分配,扩大生产与投资规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一国的发达程度与一国的债务增加率是成正比的。 (二)信用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信用活动可以促进消费购买力,扩大生产与就业。通过消费信用,盈余型家庭把当前收入加以储蓄,通过银行转移给赤字型家庭,使缺少现款的家庭以信用形式获得提前消费或不降低当前消费水平,也不必出售其资产而受损。作为盈余型家庭,则是推迟消费并获得收入。两者可以提高消费效用。消费信用对生产发展和就业都具有积极作用。如汽车、房地产分期付款。现代个人消

10、费信用还具有生产性和投资意义。尤其是个人教育信贷方面,通过信用贷款扩大教育投资,使人力资本增加,促进经济效率提高。,(三)信用影响国民收入水平 现实中总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转为储蓄,使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流量减少,导致国民收入水平的下降与工资物价的回落。为了维持国民收入水平,需用部分社会公众的储蓄转化为赤字单位的支出,维持收支平衡。 储蓄转化为投资与消费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赤字单位发行股权凭证来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二是由赤字单位发行债务凭证(如债券)将盈余单位的资金转向赤字单位,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与消费。在此条件下,信用起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维持国民收入正常循环的作用。 可见,现代经济可以看

11、作是“信用经济”。它促成了经济的大规模扩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有效的稳定增长,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如果没有信用,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与就业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信用对经济的消极作用 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和经济泡沫的出现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人本息的风险。在现代社会,信用关系已经成为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社会各个主体之间债权债务交错,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链条,这个链条上有一个环节断裂,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个社会的信用联系造成很大的危害。引发信用危机。信用风险源于信用的特征.信用活动中始终存在着信用风险,人们只能设法控制和降低信用风险,却难以完全消除它.经济泡沫是指某种资产

12、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地偏离其基本价值,经济泡沫的开始是资产或商品的价格暴涨,价格暴涨是供求不均衡的结果,即这些资产或商品的需求急剧膨胀,极大地超出了供给,而信用对膨胀的需求给予了现实的购买和支付能力的支撑,使经济泡沫的出现成为可能。,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一)信用产生的基础和条件:,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二)信用的发展:,货币借贷,实物借贷,2、信用领域的扩张,生产流通领域,消费领域,宏观经济领域,1、信贷方式的进化,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信用与货币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最初彼此独立发展的阶段. 彼此联系,相互促进阶段:货币借贷扩展了信用的范围和规模;信用的发展促进了货币形式和货币流通的发

13、展. 相互融合阶段:现代经济中几乎没有不含货币因素的信用,也几乎没有不含信用因素的货币,二者融为一体时,金融范畴出现了.,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3、信用形态的发展 1)高利贷信用 *是早期的信用形态,盛行于前资本主义时期, 指以偿还并支付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产生的原因: 历史根源: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得到发展,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借贷供求关系严重失衡。 客观基础:小农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特点 高利贷资本是原始形态的生息资本,来源于商人、僧侣、奴隶主、封建主等少数富人; 最大的特点是高利盘剥;没有统一的市场利率,利率一般都高于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平均收益率,且无上

14、限. 用于生活消费,与社会再生产没有直接联系,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却不具有资本的生产方式.,*双重历史作用 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前提条件的形成。,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高利贷丧失垄断地位的原因,社会化大生产,使其丧失了存在的经济基础,现代银行的出现,使其失去了活动的领域,是资本主义自身发展和反高利贷斗争的结果:,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2)现代信用 *现代信用形态表现为借贷资本的运动,指货币资本所有者为获得利息而将货币资本贷给职能企业及其他方面使用的信贷活动。,*产生的原因: 借贷资本的形成与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有着密切联系;借贷资本信用关系随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发展在社会各

15、部门普遍存在。,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特点 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现代形态,来源于社会各阶层部分闲置的货币收入; 借贷资本的利率一般低于高利贷资本的利率,且利率种类繁多,市场利率由供求双方决定; 主要用于生产,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信用经济(credit economy): 债权债务关系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发展阶段. 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交易成为最主要的交易方式,交易者通过债权债务关系的建立与清偿实现商品交换或货币转移. 信用经济以货币的存在为基础,以金融业的发达为条件.,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现代信用的两个渠道: 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盈余单位: 企业

16、政府 个人 金融机构,信用,注:资金由盈余单位向赤字单位有偿调动 的方式有两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赤字单位: 个人 企业 政府 金融机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indirect financing ): 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融资方式. 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 直接融资的工具主要是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直接融资与直接信用的差异主要在于借贷的对象,直接融资的借贷对象仅限于货币资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间接融资(indirect financing ): 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资金融通方式. 间接融资中的资金供求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中介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 金融中介机构在间接融资中同时扮演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双重角色. 典型的间接融资是银行的存贷款业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优势: 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 加强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筹集的资金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等特点。,直接融资的局限性: 资金供求双方在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