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古典的方法-中山大学精品课程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4668410 上传时间:2019-10-1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1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古典的方法-中山大学精品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走向古典的方法-中山大学精品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走向古典的方法-中山大学精品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走向古典的方法-中山大学精品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走向古典的方法-中山大学精品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古典的方法-中山大学精品课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走 向向 古古 典典 的的 方方 法法 “唐人小说研究”教学手记“唐人小说研究”教学手记 李南晖李南晖 (讲师,文学博士,1970 年生,祖籍广东梅县)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如何学习古典文学?前人有所谓“回到古代”与“走向现代”两种路 径。本文试图在若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回到古代”的方法作一自我总结, 并着重介绍利用电子媒介进行“实物教学法”的点滴心得。 关键词:关键词:古代文学 教学方法 复古法 维新法 实物教学法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 相长也。 礼记学记 当学生的时候

2、,已经熟读过这段文字;当了老师,方信此事知易行难。 关于为师之道,东晋史家袁宏的后汉纪有句名言: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 后来司马光把这句话搬进他的资治通鉴 ,胡三省给它作注,说: “经师,谓专 门名家,教授有师法者。人师,谓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者。 ”有人据此把为人师表 者分为两个层次: “人师” ,道可师模,行为世范,近乎精神领袖、道德楷模之类; “经师” ,术业专精,循循善诱,是出色的学术导游。 人师和经师的结合,当然是最完美的教师形象。不过道德的绳尺,只适合自 我约束,不必要放之四海;何况一旦刻意求之,便不免虚伪造作。而如何成为“经 师” ,则不妨有客观的标准和途径。尤其对于像我这样

3、初登讲坛的教师来说,教学 方法和技巧正是需要着意磨砺的环节。 今天当“经师” ,特别是教授古代文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无疑是作品中的古 典意趣如何与现代人的审美期待相融合。前人提供的方法,一是将今人拉回古代, 在今天的期待视野里尽可能还原和阐释古代的图景,我称之为“复古法” ;一是将 古人请到现代,用今天的眼光欣赏和理解古代的作品,我称之为“维新法” 。 从课堂效果来看, “维新法”的显然颇具吸引力。这也难怪,每个人都是从自 身的处境出发去关注他者,对于在整个教养过程中没有受过多少古典教育熏陶的 年轻人来说,站在今天的发言自然比来自陌生的往古的声音更有亲切感;而且这 样做也不乏学理的支持: “古

4、为今用” ,或者像英哲 AN怀特海所采取的共时性 知识的观点: “先贤们的思想交流是启发灵智的盛会,但聚会只可能有一个殿堂, 这就是现在;任何先贤来到这个殿堂所经历的时间没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 ( 教育 的目的 ,中译本,页 5)因此,我可以把老子著名的小国寡民思想跟无政府 主义的理想互相发明,可以用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评点司马迁的货殖列传 ,由 此一方面见出古圣先哲的睿智,另一方面指示出一种思路:如何凿通历史的坚壁, 让古老文明中的智慧之光照耀后来。同学们热烈的现场反应,似乎证明了这种处 理方式的有效性和趣味性。不过这种做法的隐忧不久也显现出来,在“唐人小说 研究”选修课上,我请同学们发表对

5、李娃传 、 霍小玉传和莺莺传的观 感。这三篇爱情传奇的题材很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接受心理,同学们也的确 非常踊跃地发表意见,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大多数看法显然源 自一种“以今例古”的态度,比如赞扬李娃独立自强的人格,批评霍小玉过度的 情感依赖,缺乏自立的人格,得出“女性不应该把自己的命运维系在与某个男人 的关系上面”之类的结论。在讨论历史文本与小说文本之间的关系时,思路迅速 越过叙事层面,集中于两者性质和效果的讨论,不少同学坚决主张历史和历史小 说对当下社会的警示意义,等等。 我承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只有经过当代的解释才会呈现其当下的 有效性, 我也同意怀特海认为过

6、去的知识的价值在于帮助理解现代的说法。(同前, 页 4)但是寻求当下的有效性,实行某种目的性教育,甚至以此作为古老学问存在 的合理性的做法,是否导致歪曲古典文献的面貌?是否在以理解历史的名义误解 历史?目的不能简单地指挥以至取代方法, “六经注我”式的路数对于未通门径的 大学生来说,至少容易造成对古代文化漫画化的印象,这与传播文明精义的宗旨 显然凿枘不合。对此作深入思考不是这篇短文所能承担的任务,不过这种省思让 我从学理上更倾向于认同“复古法” 。或者说, “复古为体,维新为用” ,把“维新 法”控制在课堂氛围的调动上,而不宜作为主导手段。 接下来的问题是:回到古代,是坐飞毯还是骑扫帚?什么样

7、的方式比较容易引 人入胜呢? 记得周勋初老师回忆胡小石先生的教学艺术,特别提到一点: “注重实物教学 的作风” 。胡先生出身农博科,素描精湛,所以每讲到课文中的花草树木,便随手 勾画其形态,使人对那些陌生奇怪的名字顿时备感亲切。讲湘夫人 ,则画出古 代的居室图,讲国殇则画出古代的车马图,都让人宛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语词、名物、制度的隔阂,便在这图文并茂的生动讲解中消解了,遥远冷漠的古 代文学,因而变得趣味盎然起来。 现在我们有了多媒体的教学工具, 像胡先生那样的工夫可以假手电子媒介完成 了,而效果依然可喜。我曾经在讲敦煌变文的时候放映敦煌卷子降魔变文 王 陵变等的幻灯片。这些图片是当年向达、

8、王重民等先生从伦敦拍摄回来的,尽 管是黑白照片,但是图画尚称清晰。特别是降魔变文 ,卷子正面是图画,背面 是文字,很生动地反映了唐代变文演出的底本状况。由此不仅可以直观地解释变 文的表演形式、文本结构,而且文献所反映的其他信息,比如俗字、书法等,都 可以很方便地连带介绍。这样无形中极大地拓展了讲课的内容,让同学们更亲近 地触摸历史的遗存。当然,如果能够直接目验文物,那对于兴趣的激发会更大。 回到过去,必然要恢复当时的场景和空间。邓广铭先生在上世纪 50 年代曾经 把职官制度、历史地理、目录学、年代学四门学问作为史学研究入门的四把钥匙, 文学史研究也是广义的史学研究的一支,这四把钥匙同样可以作为

9、入门的工具。 其他三种不谈,单表历史地理,考订诗人的出处游历、研究区域文学史、研究边 塞诗、研究藩镇与文学、研究山水诗歌的不同风貌哪样都不能绕过历史地理 的知识。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里头有一个让我醍醐灌顶的注解:范成大的州 桥 ,钱先生注云: “这首写的是北宋旧京汴梁的州桥水浒里杨志卖刀的 天汉州桥。 ”原来诗歌可以这样注释!用大家熟知的故事,一下子把读者未必 在意的物象点活了,对这首诗也油然生出几分亲切感。我读唐人小说的时候,注 意到很多故事都发生在长安,而喜欢写实的唐代小说作家们笔下的场景往往就是 长安的大街小巷。所以,翻阅唐人小说之时,展一卷古长安的复原图,不是会平 添一层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10、吗?平康里的莺歌燕舞、升平里的白衣姝丽、曲江池的 杏花盛宴、天街前的挽歌比赛故事让平面的地图站立起来、鲜活起来,而地 图则让小说模糊的背景变得触手可及,1200 年前的唐人笔底舒卷的芳陌红尘、衣 香鬓影,依稀就在眼前。多亏了众多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我们现在有了比较详尽 的唐代长安的复原图,同学们对唐人小说的空间想象也就多了可贵的凭藉。 经由图像走回古代的手段,现在是越来越发达了。前年,BBC 借助电脑技术, 已经拍摄出侏罗纪时代的“动物世界” 。我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买到一张“唐代文物 与虚拟长安”的光盘,尽管是仓促完成的商业作品,内容单薄,制作也欠精致, 但是它的路向何尝不是宣示了一种全新的阅读历

11、史的方式?我想要是有更多类似 的素材,古代文学教学会更加引人入胜。 以上这些感性的“复古”手段,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经验和愉悦,而更多隐 藏在图像和文字背后的意蕴,则需要其他手段来抉发而深化之。教师在这个阶段 仍然需要作适当的导引,但是以我粗浅的经验,让同学们自我发现、自由探究, 然后共同研讨,也许是更加事半功倍的办法。一些较多阅读量才能掌握的文学史 和文化史的知识,由教师作扼要的介绍,而具体的文本研究,则提出若干主题,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在讲授唐传奇的爱情类型时候,差不多两节课时 间都被同学们的发言占满,他们的意见固然有前述的“以今例古”的缺点,不过 应接不暇的视野转换、更新,也的确让我真切体会了“教学相长”的快乐。而后 来交上来的期末论文中,对于该类作品论析占了一半的数量,可见他们对此还是 作了不少的后续研究。课堂上的灵机一动,可能就是一篇见解独特的文章的最初 火花,腾出适当的课堂时间作讨论,对保持听众的思维乐趣作用不小。 在入行之前,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教育训诫,而现在,我想引用怀特海的话以 自勉: 大学教师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展示自己真实的特质,即像一个无知的人那样 思考,那样积极地利用他那一点有限的知识。 (同前,页 66) 原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 年 8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