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人口标准与扶贫政策及措施研究.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3229828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贫困人口标准与扶贫政策及措施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村贫困人口标准与扶贫政策及措施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村贫困人口标准与扶贫政策及措施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村贫困人口标准与扶贫政策及措施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贫困人口标准与扶贫政策及措施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贫困人口标准与扶贫政策及措施研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记号项目序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课题设计论证活页课题名称:农村贫困人口标准与扶贫政策及措施研究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3课题负责人与所申请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两类限填20项)。限4000字以内。本题选自应用经济第25题“农村贫困人口标准和扶贫政策研究”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界定贫困标准国际通常采取以下方法:人均每天1美元;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20%最低收入人口。对我国标准主要有两种观点:萧灼基(2005)、刘纯彬(2006)等大部分人认为:标准过

2、低,仅考虑了收入和消费,排除了生产因素。而林毅夫(2005)等认为已与国际标准接近。但两观点的结论一致,即我国标准应与国际接轨。本课题认为,我国标准确实较低,应考虑调高,但在低标准贫困问题远未解决的形势下,当务之急是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扶贫效益。 对于反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从资本层面到其他经济要素层面再逐渐深入到制度层面的历程。事实上,经济增长和制度建设是互相推动的。经济增长是摆脱贫困的前提,制度建设则是战胜贫困促进经济增长的保障。就政策措施而言,发达国家侧重于健全法律制度,实施倾斜政策,完善福利制度。而发展中国家则是采取经济增长直接进攻战略(张岩松,2004)。我国自1984年以来主要经

3、过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两次重大调整,主要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和“开发式为主、救济救助式为辅”的复合型扶贫模式。具体政策措施是不断改进的,2005年出台免征贫困县农(牧)业税、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和加强“整村推进”工作等政策,2006年出台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试行办法。显然,他国的经验性举措不乏可借鉴之处,但其中既适合我国国情、国力、民俗、民质,又能与现行扶贫政策匹配嫁接者较少。即便我国现行的扶贫政策和模式也存在低效益症结,亟需根据新阶段新任务的需要予以完善、创新。(二)研究意义1.严峻的扶贫形势使得对扶贫政策的研究更具紧迫性。近年

4、我国扶贫步伐明显放慢,2003年贫困人口竟增加80万,目前农村贫困人口仍达7587万,主要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很差的地区,且其自身素质很低。因此,扶贫难度已加大,现行政策措施已很难适应扶贫工作需要。 2.新阶段新任务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业化中期阶段,无论是创建和谐社会,还是建设新农村,都要求完善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模式,提高扶贫效益,加速脱贫进程。3.理论价值。探讨贫困标准和完善扶贫政策措施,在理论上可拓展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一)主要内容1分析新阶段新任务下扶贫工

5、作的新特点。新经济形势: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非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已具备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财力;新政策环境,和谐社会创建,新农村建设;新城乡格局:城乡差距加大,城市需要发展空间,农村需要生产要素,以城带乡格局已具雏形;新扶贫形势:脱贫成本增加,减贫速度放缓,贫困群体“大进大出”;新贫困结构:虽呈点、线、片共存态势,但实施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后,区域性贫困有望缓解,而农村分散性贫困依然严重。2客观而辨正地分析我国贫困标准。我国标准确实较低,低于财政承受能力,低于国际最低标准,低于一些发展中大国标准。但若照搬国际标准,则既不符合国情,也会滋长贫困人口的依赖心理,这是发达国家高标准贫困线的教

6、训所在。衡量我国标准应把握两方面:一是绝对量,应以农村人口的生活和生产、再生产所需为底线,保障其生产自救、稳定脱贫的经济能力和技能水平;二是相对量,不宜直接对比我国与国际标准,而应对比其实际购买力。3剖析现行扶贫政策的缺漏,并提出完善对策。扶贫政策缺乏相关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套。同时,扶贫政策自身也存在扶贫对象识别不准,资源投入错位;扶贫项目选择机制缺乏市场化;扶贫主体各自为政,力量难以整合;长效防贫机制欠缺等问题。这些政策漏洞与缺失使扶贫效益大打折扣。只有完善政策措施,才能发挥扶贫资源的最大效用。(二)基本思路: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在创建和谐社会与建设新农村的大政方针指引下

7、,以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致力于完善扶贫政策、健全扶贫机制、创新扶贫模式,兼顾激活市场机制、调动大中城市、借力龙头企业等路径,以期构建高效益、可持续的多元化扶贫政策体系。 (三)方法: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采用归纳、实证和比较等方法,定性兼定量分析,一般性与典型性结合,以系统运筹的思维方式,探求低成本、高效益的扶贫政策体系。 (四)重点和难点重点:配套相关政策,完善扶贫政策,创建新型扶贫模式。 难点:1改革与创新必然突破现有利益格局,那么如何在政策改革、制度完善和模式创新中减少利益冲突,密切利益联结,以确保本课题理论创新性与实践应用性的有机结合

8、;2如何激活市场机制,发挥非农产业、龙头企业作用,促动市场与政府联手扶贫。(五)主要观点1“整村推进”适于基础设施建设,而经济发展和产业培育必须“统筹规划,区域联合,规模化发展”,否则资源集聚、市场辐射、风险抵御能力将严重不足。2扶贫工作的政策协调、配套问题。扶贫工作中政策倾斜远比资源投入更有助于破除脱贫障碍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扶贫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政策配套、协调,当前财政、税收、产业、金融等政策尚未形成有机体系。同时,部分政策的享受“门槛”过高,如配套资金,真贫者无力跨越,严重贫困反成为获得扶贫政策、资金的障碍,使贫困地区、人口向两极方向发展。3扶贫对象识别不准确,进退不及时,致使扶贫资源

9、投入错位,浪费严重。扶贫对象识别不准,真假不辨,偏重于人口瞄准,而忽略对县区的识别,甚至被人为因素扭曲,成为评定部门寻租或被蒙蔽和一些县区在“实惠”与“政绩”间权衡取舍和非常规运作的结果,致使“富县戴穷帽,穷县没帽戴”,大量扶贫资源漏出,国家扶贫力量被削弱。而假贫困县为保留贫困痕迹,竟听任少数贫困户挣扎在苦海。因此必须跟踪掌握扶贫对象的发展状况,实施动态评定机制。4扶贫主体各自为政,扶贫力量难以整合。纵向看,扶贫资金拨付环节多,到位迟缓,易被挤占挪用。横向看,资金种类多,管理部门多,职权不一,办法各异,力量难以协调、整合,效益难以最大化。因此,应考虑扶贫机构归一,扶贫职能划转合并,以整合力量,

10、提高效益。5扶贫产业选择不当:国家、地方和贫困人口的矛盾是产业选择不合理的必然结果。农业的弱质天性和贫困人口分布区恶劣的自然条件都注定“农业乃至农产品加工业不堪担当扶贫重任”。工业才是发展引擎,非农就业才是增收捷径。应通过倾斜政策引导、现代技术嫁接、高新产业植入,推动贫困地区跳跃式发展。6扶贫项目选择机制不合理。目标控制型项目选择标准:不问扶贫资金是否进村入户,而以扶贫效益能否进村入户为终极目标和选择标准。多元化项目选择机制:由政府和贫困群众取舍事业型和基础型项目,而效益型项目则尊重市场选择,遵循“市场导航,企业摆渡,贫困户搭船,政府购票”的机制。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再是选择项目,而是选择企业,以

11、此避免政府和贫困群众市场参与和风险抵御能力低的弊端,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7扶贫资金投入与效益问题。财政支出中,扶贫资金较少,而所谓公务支出过多,应严格控制财政预算,争取在不增加财政支出总量的情况下,加大扶贫投入。信贷扶贫资金投入少,难以到村、到户问题突出。在有限投入中,还存在低效运营、被挪用挤占问题。因此,完善扶贫政策应确保专款专用,用则高效。8调整行政区划,消除城市周边贫困。“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城市周边贫困显然是制度安排不合理的结果,是由于行政区划藩篱在作梗,应调整行政区划,密切城市和周边贫困地区的利益链接,并借力城市品牌启动市场机制,促使市场与政府联手扶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六)创

12、新之处1研究目标创新:以政府与市场联手扶贫为研究目标,侧重政策对市场作用的激活和引导,力求约束、规范政府扶贫行为,挖掘、焕发市场扶贫能量。2扶贫政策措施创新:针对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不完备、发展资源匮乏、产业支撑乏力、扶贫项目效益低下等问题,提出零配套资金政策、扶贫资源归一整合政策、“截流+开源”产业培育政策、多元化项目选择机制。3扶贫模式创新: A.针对城市周边贫困现象,提出“调整区划,联姻城乡”的中心城市扶贫模式;B.针对贫困地区人均资源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恶劣现状,提出“扶持非农,转移就业”的迂回扶贫模式;C.针对贫困地区支柱产业缺位问题,提出“植入产业辐射源,以点带面”的扶贫模式。

13、三、课题负责人与所申请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一)前期研究成果1特色主导产业的选择及案例分析,专著,2002.12 2农业地带如何催化小城镇成长,论文,2001.8.18 3“民工荒”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新途径,论文,2005.7. 4环首都贫困县扶贫机制的若干问题透析,论文,2005.11. 5环首都贫困县扶贫机制创新的路径,论文,2005.116如何使扶贫机制更具实效,论文,2006.1. 7环首都贫困县扶贫路径新探制度建设,论文,2006.1.8环首都贫困县突破财政困境问题研究,论文,2006.4. 9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及对策,论文,2004.7. 10实现农民增收,向

14、富余劳动力转移挖潜,论文,2004.7.16.11.如何发展县域经济走出财政困境,论文,2005.11(二)主要参考文献1 刘纯彬,我国贫困人口标准再探讨,人口研究,第30卷第6期,2006.11.2 匡远配,中国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研究综述,农业经济问题,2005(8).3 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监测公报,国家统计局,2005.4.21.4乐章,反贫困与社会发展:关于农村扶贫开发的一个实证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1). 5涂永红,国外如何开发落后地区,求是,2004(11). 6任福耀、王洪瑞,中国反贫困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3.11.7刘惟洲,时东萍.农村经济弱势群

15、体帮扶机制的完善.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4).8于洋,戴蓬军.新世纪我国农村反贫困对策思考.农村经济,2004(8).企业一般可在支付平台上备案多个用于税费电子支付的账号,法人卡用户可通过点击“修改可操作账号”,将这些银行账号的操作权限给予指定的操作员卡用户,并设定最大可操作金额。County continuation records has examined and approved the draft, spirit, believe, comprehensive Yearbook of zhuanglang already prepared draft, entered the phase of evaluation. Civil air defense work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