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233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1126079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233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233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233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233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233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233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使用有效性的研究233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低年级数学学具的应用研究实施方案 公刘小学 王娟娟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课题提出的背景小学数学教具学具被教师们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具学具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教具学具在教学中既可以形象具体地表现现象,又可以生动活泼地表现动态过程,具有简单直观的效果,利用多种教具学具组合,更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加深印象,并达到活学巧用的目的,以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以新课程标准为代表的教学改革是继创新教育呼声之后的一个最具体、

2、最实际的现实性改革。新的改革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去审视数学学具的现实内涵,并以发展性的眼光全面、现实的审读它的价值取向。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目标体系成功的设置了一个支点。它将所有数学课程目标的达成集中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之中。数学活动就是支撑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的最佳支点。数学活动的进行又是学生借助学具发挥潜力,创造性展示的过程。所以,学具的多维度使用是数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实践上,可以指导学科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本专题将系统地对小学数学教具学具进行课件化,这些课件将极大地丰富教具学具的范畴,并以各种形式推荐到教学实际中,

3、切实帮助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解决相关问题。(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课堂教学中媒体如何恰当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式。2、课堂教学中媒体如何恰当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3、课堂教学中各种媒体之间如何配合协调使用,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研究重点:课堂教学中各种媒体如何配合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进行积极学习的教学模式。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新课标非常强调学具在课堂中的使用。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把学生的学具操作过程当成一种活跃课堂气

4、氛的手段,流于形式。其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出现学具操作无目的和学具操作形式单一的现象。国外 “做中学”研究比较成功,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的休戚与共关于数学教育失败向全国作的报告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强调“数学问题解决”,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二、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新颁布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

5、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数学学习应在蕴含思维的“数学活动”中产生。所以,对儿童来说,学数学,并不等于就是去记数学、去背数学、去练数学、去考数学,而更应是“做数学”。即学习并不仅仅是听,也不仅仅是看,更应该是自己动手做。学具是知识的载体,它最根本的价值目标是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数学学具就是通过“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经历数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观察,切实深刻的操作、试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体味数学,从而内化数学思维。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1、本人一直在教育第一线,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2、学

6、校对教科研工作比较重视,能提供必要的经济、物质保证。3、围绕本课题已开展了前期准备工作,收集大量的有关学具制作和使用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的重要性,对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任务、方法、过程、价值取向等都有了明确的认识。4、学校创办教育科研期刊新教研,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问题讨论、成果共享的交流平台。四、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一)课题界定数学操作活动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供给学生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进行数学操作活动时,动手操作所用的材料,其中包括操作材料时所用的工具称为数学操作活动材料。1、验证性操作活动这类操作是教师先讲解、演示、归

7、纳,再让学生通过实物或图片进行操作验证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形式。操作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2、探索性操作活动这类操作是围绕某一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实物或图片进行摆弄、操作、尝试,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知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与思维的目的性。3、创造性操作活动这是提供某一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开展具有多种选择性结果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二)、支撑性理论1、生理学依据 让小学生使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可以利用学具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空间特征,使大脑两半球都得到

8、激活。这样一方面可以减缓大脑的疲劳;另一方面学生的感知建立在操作活动基础上,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共同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都得到较为理想的发挥。因此,学具操作活动符合大脑两半球活动规律,有利于充分开发学生大脑的潜力,增强学习效果。2、心理学依据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且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这种直观动作思维被称作“用手思维”。皮亚杰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来自于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数学的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数学中的动手操作活动,同样是学生智力活动的重要源泉,而且也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9、的重要途径。3、教育学依据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发生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具的特点及操作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使用学具的教学过程不是重复人类的认识过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概念、公式和法则的传统教法。尤其是一些探索性学具的操作活动,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得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同时学具的形象性、具体性便于学生理解以此为载体的数学知识。因此尽管多媒体技术已在数学课堂中显示出一些优势,但让学生摆弄学具这种行之有效的直观手段对于一些适宜的教学内容来说,

10、仍具有不可替代性。四、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一)研究目标 1、优化学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运用,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思考,促进学生更轻松、愉快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2、转变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构建一种积极、主动、自主的教学活动,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3、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营造

11、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二)研究内容设计1、课堂教学中媒体如何恰当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式。2、课堂教学中媒体如何恰当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3、课堂教学中各种媒体之间如何配合协调使用,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研究重点:课堂教学中各种媒体如何配合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进行积极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达成目标、研究内容 、 成果形式。)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12014

12、.5)课题研究设计 (1) 制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和论证报告 (2) 收集并学习与本课题有关资料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62014.10) 汇报课 (1) 根据方案,开展研究工作学具制作 (2) 开展课题研究课活动,整理收集有关资料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112014.12) 论文、总结 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学生成果展示。 (四)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本课题在理论指导和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方案,提出基本的操作目标和基本要求。各实验班根据总的研究方案要求和本班级学生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操作,做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13、。起始资料、过程资料、阶段资料等有目的地收集,及时分析、总结,提升至理性。1、文献研究法:努力把握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动态,扩大对外交流,及时调整研究步骤。2、调查法:对传统教具学具存在的弊端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根源及采取的对策。3、实验法:动手制作适合于教学的教具学具。4、研讨法: 对实验承担教师进行的不同课型(如新授课、阅读课、练习课、作文课等)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展开研究讨论。5、测试法:在每节实验课中和课后,随即对课堂效果进行测试。6、问卷法:对学生的问卷主要是对多媒体的看法。对教师的问卷主要是听取听课教师对所用媒体、媒体使用方法和教学效果的看法。7、经验总结法:

14、在专题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操作揭示教学学具对数学教学的指导意义,总结其本质特性和内在规律。另外还通过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实验方法的研究,使此项实验更规范、科学。五、初步将小学低年级使用的学具进行了分类: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种类较多,不同结构的学具功能有所不同,将这些学具进行有意义的分类,才能使之真正达到既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效果。(1)模型类。如正方体、长方体、球体、长方形、正方形、各类三角形等,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建构对物体的直观认识,继而引导学生在看、摸、摆、拼、剪、画等实际活动的基础上,获得对几何形体的一些感性认识。再通过观察思考逐步抽象概括,就能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

15、知识,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2)认识数与辅助计算教学类。如小圆片、小棒、数射线、百数图、百数表等。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是从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儿童最初学习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时,必须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从动作感知到建立表象,再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认识十以内的数时,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或小圆片的摆放建立实物与数的对应关系来认识数。在学习进位加法计算时,运用小棒的捆与根的关系帮助学生理清一个与十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满十进一的概念。(3)生活运用类。如软尺、钟面、各类的秤、量杯、空的饮料瓶(容量)等。现行的数学教材增加了很多与生活相关的应用知识,在教材中呈现的时间又比以往的教材要早。例如;克与千克的认识,学生如果没有通过自己实际的操作而是一味的记忆,根本就不能感知这些重量单位到底有多大,也就不能很好的在实际情境中使用。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丰富的外界资源,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的操作,实际了解合理运用的方法,学生才能学得扎实。(4)针对现行教材实际操作中产生的学具(自行开发与改造)。 由于使用的教材中有相当部分比较新的教学内容,所以仅仅利用手头现有的学具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有意识的进行了新学具的研发或者说是对现有的学具进行了改造和功能的挖掘,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