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联考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显示:河南地区龙山时期的聚落遗址约有1000个,而二里头时期的聚落遗址不足150个;在伊洛地区,龙山时期的遗址超过90处,而二里头时期的遗址只有约40处;与此相对的是,龙山时期最大遗址仅为7.5万平方米,而二里头时期则达到300万平方米这( )A. 可用于探究族群分布的变化 B. 可实证部落联盟的逐步形成C. 可说明夏朝统治中心的转移 D. 可探究万邦时代的政治变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河南地区龙山时期的聚落遗址约有1000个,而二里头时期的聚落遗址不足150个;在伊洛地区,龙山时期的遗址超过90处,而二里头时期的遗址只有约40处;与此相对的是,龙山时期最大遗址仅为7.5万平方米,而二里头时期则达到300万平方米”可知河南地区、伊洛地区龙山时期遗址多于二里头时期的遗址但二里头时期遗址规模却更大,万邦时代大概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所以材料可探究万邦时代的政治变迁,D项正确;材料中主要说的是遗址分布情况,与族群分布无关,排除A项;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的时间是在距今约四五千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的是遗址分布情况,与夏朝统治中心转移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2. 公元前710年,晋国师服在晋国发生内乱后感叹:“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公元前559年,针对卫人驱逐卫献公一事,师旷表示:“天生民而立之君……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材料反映出当时( )A. 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B. 晋国势力走向衰微C. 变法运动蓬勃开展 D. 原始民主发挥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710-公元前559年(中国)据题干时间可知位于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历史阶段,晋国内乱后师服认为现在的晋国,只不过是距离王城不足一千里的一个诸侯,居然也能建立国,国本较弱,认为他不能持久,但公元前559年师旷认为让君主替代上天管理民众,又为君主设置了辅佐,匡正他们的过失从前710年到前559年,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等级严密的分封体制逐渐走向瓦解,A项正确;晋国势力走向衰微无法在材料中看出过程,且只能反应第一则材料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两个人物对本国内发生内乱动荡事情的看法,没有涉及到变法运动,排除C项原始民主传统发挥作用仅适用于第二个师旷的表述,不能完整的概括材料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A项3. 学术界普遍认为秦朝时期实现了全国范围内文字字形与字体的统一下列史料中能证明这一观点且属于一手史料的是( )A. 《说文解字·序》称“(李斯、赵高等人)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B.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C. 里耶秦简中发现了要求统一用词,改旧名,用新称,统一制度、法律用语木牍D. 汉景帝时,孔子故居夹墙中发现的简牍文字,与小篆、隶书大相径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第一手史料是指原 始资料, 里耶秦简是秦朝留下来的材料,属于研究秦朝历史的一手史料里耶秦简中发现了要求统一用词的木牍,可以作为秦朝统一文字的历史证明,C项正确;《说文解字》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文字工具书,其中关于秦朝历史的记载属于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 转述,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为二手史料,排除A项;《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其中关于秦朝历史的记载属于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 转述,为二手史料,排除B项;汉景帝时孔子故居夹墙中发现的简牍文字属于秦朝时期,但与小篆、隶书大相径庭,表明当时文字统一并未完全实现,不能作为秦朝统一文字的论据,排除D项。
故选C项4. 表1、表2所示为汉代某一时期刺史选任和升迁状况统计(单位:人)据表可知,此时的刺史( )表1出任刺史前担任的职务县令公国相侍御史博士议郎谏议大夫谓者尚书丞公府掾将相上佐中郎将其他总计15110253222521059表2离任后担任的官职京兆尹守相都尉州牧司隶尚书侍中中郎将议郎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丞相司直其他总计1251223116333556A. 多由县吏升迁而来 B. 成为京官主要来源C. 仅仅允许文官充任 D. 晋升空间相对开阔【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从表中可以看出,刺史离任后可以担任京兆尹、守相、都尉、州牧、司隶等多种官职,晋升空间相对开阔,D项正确;虽然表中出任刺史前担任县令职务的有15人,但不能简单地说刺史多由县吏升迁而来,因为还有其他多种职务出身的人,排除A项;从表中数据来看,不能得出刺史成为京官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B项;表中无法体现仅仅允许文官充任刺史这一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5. 如图所示为出土于宁夏固原的北魏墓葬中出土的彩绘屏风画(局部)画中有士人褒衣博带,长襦曳地,装饰纹样则包括波斯萨珊的三角火焰纹、联珠龟背纹以及具有印度风情的文化因素。
该文物印证了,北魏时期( )A. 外交范围的不断拓展 B. 丝路沿线的文化交融C. 宗教绘画的异彩纷呈 D. 不同民族的相互学习【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可知,北魏时期,宁夏出现中原地区、波斯地区、印度地区的文化,说明当时围绕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文化交流,而非外交,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是否为宗教绘画,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汉化政策,而非相互学习,排除D项故选B项6.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经》俨然成为显学,编纂家训、家规蔚然成风如北齐颜之推编写的《颜氏家训》这一时期,父子相传、世代相袭的儒学“家学化”风气炽盛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A. 官学教育的衰微 B. 门阀士族的强势 C. 基层教化的发展 D. 玄学思潮的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门阀士族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重视家族教育,将儒学作为家族传承的重要内容,编纂家训、家规,推动了儒学 “家学化” 风气的炽盛,B项正确;题目中强调的是家训、家规的编纂和儒学的“家学化”,这与官学教育的直接关联并不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家族内部的教育和传承,而非基层教化,排除C项;玄学思潮的兴起与儒学 “家学化” 关系不大。
玄学主要探讨的是一些抽象的哲学问题,与家族传承的儒学教育有所不同,排除D项故选B项7. 隋朝鼓励各地在乡间遍置义仓,但规定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前必须上报中央并获得批准,不可擅自做主这一做法( )A. 顺应了中央集权要求 B. 完善了救灾响应机制C. 扼制了官场贪腐风气 D. 加速了南北统一进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隋朝据材料可知,隋朝鼓励各地在乡间遍置义仓,但规定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前必须上报中央并获得批准,不可擅自做主这一做法顺应了中央集权要求,A项正确;材料强调“规定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前必须上报中央并获得批准,不可擅自做主”,但未涉及救灾机制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规定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前必须上报中央并获得批准,不可擅自做主”,但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规定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前必须上报中央并获得批准,不可擅自做主”,材料不能“加速南北统一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8. 唐代中期,宰相杜佑在其编纂的《通典》中描述某一制度说:“百姓供公上,计丁定庸调及租,其税户虽兼出王公以下,比之二三十分(相当于十分之二、三收成的税率)唯一耳。
该制度的推行( )A. 以土地私有为前提 B. 加重了百姓负担C. 以计口授田为基础 D. 有利于人口的流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属于推断题时空是唐代中期据材料“百姓供公上,计丁定庸调及租,其税户虽兼出王公以下,比之二三十分(相当于十分之二、三收成的税率)唯一耳”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的租庸调制,该制度是以计口授田为基础(均田制),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租庸调制实施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土地,而不是土地私有,排除A项;租庸调制的实施,相对减轻差役负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B项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把农民牢牢控制在土地上,不利于人口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C项9. 宋代以前,大多数佛教徒认为超脱世俗,不拜父母、不敬王侯是修行的表现进入宋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僧人强调佛教也讲忠孝,佛教有益教化,礼佛是对王道的辅助这一变化( )A. 是政府直接干预的结果 B. 反映了佛教本土化加深C.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有助于推动心学的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以后,佛教也讲忠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西汉以来儒学成为主流的思想,佛教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忠孝,说明了佛教本土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干预,排除A项;佛教的传入、道教的产生,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表述不全面,排除C项;心学是南宋开始形成的,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10. 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客观上( )A. 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 B. 引发了人口迁徙浪潮C. 削弱了汉文化的影响 D. 减少了宋廷岁币支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辽宋金政权并立时期据图文字“1125年料天祚皇帝被金军俘虏,辽灭亡”“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等,北宋灭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反映的是北方战乱,客观上促进了北民南迁,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辽宋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辽宋金时期,虽然民族间战争不断,但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战争中处于弱势,以“送岁币”求取苟安,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B项11. 金熙宗曾明确提出“本国及诸色人,量才通用之”;海陵王上台后,将大批契丹族、奚族、汉族、渤海族(粟末靺鞨)等非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