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下学期怀化市高一年级入学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话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摘编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材料二:“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痛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治学态度影响深远。
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摘编自《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材料一中袁隆平援引的数据可知,自1976年起15年间,我国粮食累计总产量就达到2000亿千克。
B. 双季早稻米质差,而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则品质好,其中主要是杂交稻,因此,杂交稻品质并不差C. 袁隆平出生在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差的旧中国他怀着拳拳赤子心,立志为国家做事、为人民服务D. “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袁隆平要求自己的学生在科研的田地里不怕失败,一直坚守,最终会迎来成功的曙光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和情怀境界材料一中袁隆平的来信,就展现其非凡的修养和学识B. 袁隆平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C. 袁隆平把“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当做自己的人生准则,因此他多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心无旁骛地投身于科学研究D. 袁隆平认为,如果总想着享受,就不会有心思搞科研可见,搞科研需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保持住静气与专注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袁隆平“功名之下不忘初心”观点的一项是( )A.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B. 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C.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D. 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5. 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生活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 C 2. C 3. A 4. ①首先提出对方斥杂交稻为“三不稻”的错误观点;②接着分别从增产数量、种植面积及品质优劣等方面,对错误观点进行了驳斥;③最后得出“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的结论 5. ①实事求,严谨治学②立志报国,爱岗敬业③勇于奋斗,乐于奉献④勇于创新,不怕失败⑤淡泊名利,不忘初心解析】【导语】阅读材料呈现了袁隆平的科研成就与精神品格材料一以“三不稻”争议为切入点,展现袁隆平的科学态度;材料二从贡献、治学、情操三个维度,刻画其科学家形象文本运用具体数据、典型事例和直接引语,既具新闻真实性,又富人文感染力,成功塑造了一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国之脊梁”形象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我国粮食累计总产量就达到2000亿千克”错误从材料一“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可知,“2000亿千克”是“增产粮食”而非“粮食产量”。
B.“双季早稻米质差”错误从材料一“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可知,说“双季早稻米质差”扩大了范围D.“袁隆平要求自己的学生在科研的田地里不怕失败,一直坚守”错误从“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可知,袁隆平这句话并非针对学生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C.“袁隆平把‘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当做自己的人生准则”错误,原文为作者概括,非袁隆平自述;“因此他多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说“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巨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从时间段上看,袁隆平此时已经“功名在身”,他此前已经获得多项国内外大奖;从“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能支持其“不忘初心”B.“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反映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支持其“不忘初心”C.“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反映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支持其“不忘初心”D.“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反映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
不能支持其“不忘初心”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首先,直接提出对方斥杂交稻为“三不稻”的错误观点,为后文的驳斥明确目标;②接着,“我想用事实来回答……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分别从增产数量、种植面积及品质优劣等方面,对错误观点进行了驳斥,层层递进,使驳斥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③最后,用“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得出结论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①从材料一“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材料二“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可知,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②从材料二“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可知,要立志报国,爱岗敬业③从材料二“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可知,要勇于奋斗,乐于奉献④从材料二“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可知,要勇于创新,不怕失败⑤从材料二“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可知,要淡泊名利,不忘初心。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故乡的树赵延文我的故乡叫赵大塘赵大塘的树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的,没有刀斧人工的痕迹,小河旁、田野中、炊烟处,一排排、一簇簇,或东一棵西一棵,不管东西南北风,你长你的,我长我的,自由而任性春夏绿树成荫,生机勃勃;秋冬百叶凋零,静谧肃穆赵大塘的树就像赵大塘的人一样,顽强地活着,生生不息赵大塘的树数白杨最多,虽不像北方的那么高大伟岸,但也挺拔俊朗,高高的躯干,丈把以内没有斜枝横出,像一个成熟的男人没有多余的话从312国道到赵大塘的机耕路两旁,一排排白杨整整齐齐,像列队的士兵盛夏,高大的白杨树遮起片片荫凉,不时有庄稼人靠在树干下休息,喝口凉茶,舒展一下他们疲惫的身躯白杨树好栽,截其树枝一小段,然后随意插在土里,浇上水,它就能成活,先是长出一两个小芽苞,然后舒展成几片绿叶,接着就是不分白天黑夜地往上长,七八年功夫就会挺拔成树木中的“美男子”我小时候想,能像白杨树一样快快长大就好了,又高又挺拔,在哪都能生长,不畏惧风雨,不卑躬屈膝,和人打架也不吃亏!赵大塘每一口塘周边都有柳树,柳丝轻盈垂下,有的浸入水中,风吹柳动,水面荡漾宋代杨万里诗句描写得好:“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赵大塘村口有一棵百年旱柳,合抱之木,冠盖如华,村里人喜欢在老柳树下下棋拉呱话桑麻三月,新柳整齐垂下来,像极了小姑娘的刘海,让人怜爱四月,柳絮纷飞,柳絮是柳树的种子,和蒲公英一样多情但有人对柳絮过敏,满目春光好,柳絮惹人恼我们小孩好奇,将飘落地上的柳絮拢到一起,划根火柴点上,“滋”地一下就烧没了,极易燃柳树靠近池塘多倒插,叫“倒杨柳”,如西湖柳我们常常折几枝柳条,盘成柳环带在头上,大人们也学我们的样子,整个村子都是春天村子西头有棵桑树,约两丈高,跟村口柳树一般高大五六月份桑葚熟了,我和伙伴们就爬上去摘,红的,紫的,酸酸甜甜,水分又多够不着的,就连枝折断,然后坐在树杈上吃,嘴巴、眼睛、脸蛋、额头被弄成一块块紫黑色,仿佛大熊猫一次恶作剧,几个人吃够了,站在树杈上尿尿,正好有大人路过,以为下雨,大步走过,我们躲在树上掩嘴偷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赵大塘和周边农户大面积种桑养蚕,改良过的桑树仅半人高,结的桑葚又大又甜,摘桑葚像摘豆角一样方便,但是却没了少年时攀援登高的乐趣就是那棵桑树,一次被雷电劈了一半,但依旧顽强地活着赵大塘榆树也随处可见,榆树长得比较木讷,不像杨柳多姿多彩,风情万种,小时候老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