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联合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和本试卷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周王朝热衷于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但各诸侯国未能掌握铭文刻于青铜器的技术,未能创造出自己的青铜器铭文平王东迁后,这一状况发生极大改变这一变化反映出东周时期( )A. 王室衰微导致技术垄断体系瓦解B. 铁器牛耕推广了提升手工业水平C. 分封制崩溃引发了官僚体系变革D. 民族交流交融加强推动技术交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周王室势力减弱,对技术等方面的控制能力也随之下降,原本周王室垄断的在青铜器上刻铭文的技术,随着王室衰微,其垄断体系瓦解,诸侯有机会掌握这项技术,这与题干中平王东迁后状况发生改变相契合,A项正确;题干重点在于技术垄断情况的改变,而非铁器牛耕对整个手工业水平的提升,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提及官僚体系变革相关内容,主要围绕青铜器刻铭文技术的变化展开,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民族交流交融与青铜器刻铭文技术交流之间的联系,排除D项。
故选A项2. 云南的河泊所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两汉时期的简牍与封泥,内容包括司法文书、户版名籍等事务,其中所提到的地名或郡县名基本以当时的西南地区为主此外,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无字简牍这反映了当时( )A 西南地区生产技术落后 B. 王国问题基本得到解决C. 行政运转体系较为成熟 D. 边疆与中原间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据材料可知,河泊所遗址出土大量涉及司法、户籍等事务的简牍封泥,且地名以西南地区为主,还有无字简牍,说明当时西南地区行政运转有相应文书等体系,较成熟,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行政运转体系,未体现生产技术落后,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行政体系,未涉及王国问题解决,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西南地区自身行政事务,不能体现边疆与中原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3. 南朝时期,御史中丞出行时享有“专道而行”特权,与尚书令分道互不避让,其余官员皆需停驻让道,甚至可弹劾皇太子以下违法者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门阀士族对抗皇权膨胀 B. 官僚体系制衡机制成熟C. 君主强化中央集权体制 D. 寒人阶层打破政治垄断【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时期据材料可知,南朝时,御史中丞有“专道而行”等特权,可弹劾太子以下违法者,这体现了对官员的监督,从本质上反映君主强化中央集权体制,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皇权的加强,未体现门阀士族对抗皇权膨胀,排除A项;仅御史中丞的权力不能说明官僚体系制衡机制成熟,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官员的监察,未涉及寒人阶层打破政治垄断,排除D项故选C项4. “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表所引唐诗中,能够作为史料用于直接佐证对应历史问题研究的一项是( )选项唐诗出处历史问题A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唐代市民生活与城市管理B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李白《永王东巡歌》唐代文人华夷观念的变化C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白居易《赠友》唐代租庸调制的执行情况D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刘沧《及第后宴曲江》唐代科举制的改革与发展A. A B. B C. C D. D【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描述的是正月十五夜晚,京城解除宵禁,人们尽情游玩,玉漏也不要催促时间的情景。
此诗句直接反映了唐代城市在特定节日(正月十五)对市民夜间活动的管理情况,即解除宵禁,能很好地体现唐代市民生活与城市管理,可直接作为研究该历史问题的史料,A项正确;“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主要描述的是北方战乱,人们纷纷南逃的景象诗句重点在展现战乱导致的人口迁移,并未涉及唐代文人华夷观念的变化,排除B项;“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提到了秋夏两季交税且以铜钱缴纳租庸调制是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并非主要输铜钱这反映的更可能是两税法实施后的情况(两税法以资产和田亩为征税标准,征收货币税),不能直接佐证唐代租庸调制的执行情况,排除C项;“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描绘的是科举考试中第后在新春时节到杏园、曲江头宴饮游玩的情景,仅体现了科举及第后的庆祝活动,没有涉及科举制在考试内容、选拔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不能直接佐证该历史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5. 有学者对清朝进行研究,认为清朝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借鉴明代制度,设督抚,理藩院统辖蒙藏地区;完成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统一,并调整国家机构;新疆、台湾建省,强化边疆治理请推测该学者的研究视角是( )A. 边疆治理 B. 官僚制度 C. 国家建构 D. 版图变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借鉴明代制度设督抚、理藩院统辖蒙藏地区,这是清朝在国家机构设置方面借鉴与创新,属于国家建构的一部分;完成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统一并调整国家机构,是对国家政治格局和机构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国家建构的重要步骤;新疆、台湾建省强化边疆治理,同样是在巩固和完善国家的统治体系,这些都围绕着清朝国家建构这一核心,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清朝在政治、边疆管理等多方面构建国家统治体系的过程,C项正确;虽然材料中有涉及理藩院统辖蒙藏地区、新疆和台湾建省等边疆治理的内容,但材料还提到借鉴明代制度设督抚以及调整国家机构等并非单纯边疆治理方面的举措所以仅从边疆治理视角不能全面涵盖材料所描述的清朝发展的三个阶段,排除A项;材料中设督抚可算是官僚制度方面的内容,但理藩院统辖蒙藏地区、边疆地区统一以及新疆、台湾建省等重点并非围绕官僚制度展开,官僚制度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中清朝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排除B项;材料并未突出版图变迁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6.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李贽“非名教之所羁络”,顾炎武则认为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同时期的王夫之也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并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
他们的思想主张( )A. 肯定了离经叛道的时代价值 B. 彰显了经世致用的精神追求C. 未突破传统思想羁绊与束缚 D. 向传统道德发起公开的挑战【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据材料可知,黄宗羲认为李贽“非名教之所羁络”,意思是李贽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顾炎武说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指责李贽敢于违背圣人之道王夫之主张“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强调遵循传统的礼这些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对李贽离经叛道的行为并不认可,他们自身更倾向于传统的礼教等思想观念,未突破传统思想的羁绊与束缚,C项正确;从他们对李贽的态度可知,他们并不肯定离经叛道的行为,而是批判李贽离经叛道,排除A项;经世致用强调学问要关注社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题干中主要围绕他们对传统礼教以及李贽离经叛道行为的看法,未体现经世致用的精神追求,排除B项;他们批判李贽的离经叛道,主张遵循传统的礼,说明他们是维护传统道德,而不是向传统道德发起公开挑战,排除D项故选C项7. 《中法新约》某条款规定:“法国约明现与越南议改条约之内,决不插入妨碍中国威望体面字样,并将以前与越南所立各条约关涉东京者尽行销废。
该条款反映了( )A. 清政府通过外交手段维护了宗藩体制B. 中国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主动求和C. 越南借外交斡旋部分维护了国家主权D. 传统朝贡体系面临近代国际法的冲击【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传统朝贡体系下,中国与周边藩属国存在特殊的宗藩关系而《中法新约》这一条款表明,西方列强(法国)以近代条约(国际法的一种体现形式)的方式来处理与中国藩属国(越南)的关系,法国对越南的控制在新约框架下进行,这冲击了中国传统以朝贡为特征的宗藩朝贡体系,D项正确;中法战争后,《中法新约》的签订实际上意味着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中国传统的宗藩体制遭到破坏,并非维护了宗藩体制虽然条款中有不插入妨碍中国威望体面字样,但这无法改变宗藩体制遭破坏的实质,排除A项;中国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主要体现在军事上取得镇南关-谅山等战役胜利后,却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但题干中的条款并没有直接体现中国主动求和这一内容该条款重点围绕法国与越南条约和对中国威望体面的表述,与主动求和关系不大,排除B项;从《中法新约》整体及相关史实来看,法国通过该条约加强了对越南的控制,越南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并没有借外交斡旋部分维护国家主权。
题干条款主要是关于法国对中国威望体面及相关旧约处理的承诺,并非越南维护主权方面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8. 据统计,近代中国1896年至1911年间的988种译书中,历史书籍占238种,世界历史占175种,其中以维新变法史、亡国史、革命史等类译作最为集中这反映了当时( )A. 清廷限制西方科技传播 B. 民众对封建制度的不满C. 列强对华文化侵略加深 D. 民主革命思想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6年至191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这一时期大量翻译维新变法史、亡国史、革命史等历史书籍,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民众对当时封建制度的不满,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变法或革命)来挽救民族危机,B项正确;清廷限制西方科技传播错误,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且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科技的态度,排除A项;列强文化侵略加深与主旨不符,材料涉及的是中国主动翻译西方的历史著作,排除C项;民主革命思想成为主流不准确,材料除革命史的翻译外,还涉及维新变法史,排除D项故选B项9. 1923年《前锋》杂志发文质问:“民国八年学生大运动的时候,国民党在什么地方?民国四年反对日本二十一条要求的运动中有没有国民党?”由此质问可知,当时国民党( )A. 迷失了革命原则 B. 防范中国共产党 C. 对日本妥协退让 D. 反对群众性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近代的中国题干提到1923年《前锋》杂志对民国八年(1919年五四运动)和民国四年(1915年反对日本“二十一条”运动)时国民党表现的质问,这两个运动都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爱国运动,国民党没有发挥明显作用,说明国民党在这些关乎民族大义和群众诉求的运动中表现不佳,反映出国民党迷失了为民族、为民众革命的原则,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五四运动和反对日本“二十一条”签订时中共尚未成立,排除B项;五四运动并不是对日本的妥协退让,排除C项;题干只是质问国民党在这两次群众运动中的表现,不能就此得出国民党反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