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二散文结构思路【考点解读·明确方向】结构思路鉴赏类试题主要考查行文思路的概括、线索的梳理及作用、重点句段的作用三个方面内容行文思路主要是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内容线索是全文发展的脉络,贯穿文章始末,使文章化零为整,浑然一体重点句段能够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层次三方面的内容可以分别独立考查,也可以综合考查学案2.1行文思路的概括【回顾拓展·回归教材】课文《故都的秋》是怎样安排行文思路的?试简要分析 【答案】先总写“我”对故都秋味的喜爱,再依次描绘了“民居秋意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斜桥秋雨图”“盛日佳果图”五幅故都秋景图,最后两段概括性地说出了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并抒发了宁可减寿也要留住北国之秋的美好的感慨。
解析】先明确考查区域是全文,然后梳理结构第1-2段总起,眷念故都之秋,回想江南之秋第3-12段分写,分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民居秋意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斜桥秋雨图”“盛日佳果图”,并颇具感情地比较乡国有异,秋感略同,也突出了故都之秋别有深味,情感细腻、真挚第13-14段总结,最后两段又概括性地说出了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并抒发了宁可减寿也要留住北国之秋的美好的感慨文章结构严谨,运用“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章法严明,思路清晰采用“先”“再”“最后”的顺序来陈述,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知识构建·提升能力】1.散文常见的结构思路分类特点思路静赏式 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深化主旨 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衔接教材】《故都的秋》参游式 移步换景,随空间转换而变换景色,情感因之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 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衔接教材】《荷塘月色》象征式 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 物的描述—物的特征—由物及人—表达志向。
衔接教材】《白杨礼赞》怀念式 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衔接教材】《背影》叙史式 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追叙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衔接教材】《记念刘和珍君》感悟式撷取日常生活片段,以情感或见闻为线索,描写相关场景、人物,表达生活感悟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2.散文的3种结构关系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到或抒情相并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相属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3.行文构思技巧铺垫、伏笔、照应、悬念、抑扬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4.分析散文思路方法直接考查型①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②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散文常见的线索:具体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空间等间接考查型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先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来分析,然后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
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考生自己概括5.概括散文思路步骤典例三幅画宗璞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其实原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业务员见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一共五幅,两幅字三幅画,一幅幅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只说这三幅画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老实说,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40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有两个场面印象最深一是高老太爷过世后,高家长辈要瑞珏出城生产,觉新在站了一排的长辈面前的惶恐样儿哥哥穿一件烟色长衫,据说很潇洒我只为觉新伤心,以后常常想起那伤心一是鸣凤鬼魂下场后,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喑哑声音回荡在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有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老更夫是汪曾祺扮演的时光一晃过了40年80年代初,《钟山》编辑部要举办太湖笔会,从苏州乘船到无锡去万顷碧波,洗去了尘俗烦恼,大家都有些忘乎所以。
汪兄忽然递过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写着一首诗:“壮游谁似冯宗璞,打伞遮阳过太湖却看碧波千万顷,北归流入枕边书我曾要回赠一首,且有在船诸文友相助,乱了一番,终未得出究竟而汪兄这首游戏之作,隔了5年仍清晰地留在我记忆中1986年春,偶往杨周翰先生家,见壁悬画图,上栖一只松鼠,灵动不俗得知乃汪兄大作时,不胜惊异又有一幅极秀的字,署名上官碧,又不知这是沈从文先生笔名杨先生则为我的无知而惊异,笑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实在是的,我常处于懵懂状态,这似乎是一种习惯不过一经明白,便有行动,虽然还是拖了许久初夏时,我修书往蒲黄榆索画,以为一年半载后可得一张不想一周内便来了一幅斗方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可爱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这画我喜欢,但不满意,怀疑汪兄存有哄小孩心理,立即表态:不行不行,还要还要!第二幅画也很快来了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下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画中花叶与诗都在一侧,留有大片空白,空白上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曾嘱裱工保留此洞,答称没有这样的技术整个画面在临风自得的恬淡中,却有一种活泼的热烈气氛。
父亲看不见画,听我念诗后,大为赞赏,说用王国维标准来说,这诗便是不隔何谓不隔?物与我浑然一体也这时我已满意,天下太平,不再生事不料秋末冬初时,汪兄又寄来第三幅画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花就纸色不另涂白只觉一股清灵之气,自纸上透出一行小字:为纪念陈澄莱而作,寄与宗璞把玩之际,不觉欷歔谢谢你,汪曾祺!澄莱乃我挚友,和汪兄也相识50年代最后一年,澄莱与我一同下放在涿鹿县当时汪兄在张家口一带,境况比我们苦得多了一次开什么会,大家穿着臃肿的大棉袄在塞上相见我仍是懵懵懂懂,见了不认识的人当认识,见了认识的人当不认识澄莱常纠正我,指点我这人那人都是谁;看我见了汪兄发愣,苦笑道,汪曾祺你也不认识!澄莱于1971年元月在寒冷的井中直落九泉之下,迄今不明缘由我曾为她写了一篇《水仙辞》的小文现在谁也不记得她了,连我都记不准那恐怖的日子,汪兄却记得水仙花的譬喻,为她画一幅画,而且说来年水仙花发,还要写一幅从前常有性情中人的说法,现在久不见这词了我常说的“没有真性情,写不出好文章”的大白话,也久不说了性情中人一定写文章,而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汪曾祺的戏与诗,文与画,都隐着一段真性情。
三幅画放到1987年才送去裱,到1988年春节才取回在家里翻手提包,那挂失条竟赫然在焉我只能笑自己的糊涂有删改)有人用“结构为文,浑然天成”来评价《三幅画》,请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 【答案】先写从荣宝斋取回字画,交代其中有三幅画为汪曾祺所作,点明标题,领起全文;接着宕开一笔,叙写汪曾祺演戏和赠诗两件事,展现其多才多艺的形象,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然后详写三幅画的有关情况,展现汪曾祺的真性情;最后交代三幅画送裱和取回的时间,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解析】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由题干“结构为文,浑然天成”、“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可知,这是梳理概括行文思路题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第1-3段:写去店里取字画,具有点明标题和领起全文的作用第4-6段:写演戏和赠诗,展示汪曾祺的多方面才艺,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第7-18段:写三幅画,为文章的主体,展现汪曾祺的真性情第19段:交代三幅画送裱和取回的时间,照应开头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学案2.2散文线索的梳理及其作用【回顾拓展·回归教材】请找出《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1)线索:“悲”“愤”之情。
2)作用:①结构方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本文围绕“悲”“愤”之情,先写写作缘由,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记念主体),最后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②内容方面,揭示主题作者的“悲”“愤”之情,饱含对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高尚品质和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的赞美,表达对反动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的控诉解析】首先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议论抒情句,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由此提炼出本文的线索——“悲”“愤”之情;再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这一情感线索的作用知识构建·提升能力】1.线索的含义及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