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解析版)

刚**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1MB
约14页
文档ID:596289712
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解析版)_第1页
1/14

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范围:纲要上1—8单元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意象符号与图案,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神兽”,观察中国考古发现分布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 “龙”的形象最早产生于中原地区 B. “龙”的出现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C. 当时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D. “龙”的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先秦时期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龙”的形象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等遗址中都有发现,说明“龙”的文化源远流长,体现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龙”的形象最早产生于中原地区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龙”形象的出现与王权身份的关系,排除B项;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形成了华夏认同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2. 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

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时期( )A. 宗法分封制的特点 B. 礼乐制度愈发规范C. 诸侯挑战王室权威 D. 政治经济中心转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和所学可知,青铜器主要用作象征政治权力的礼器和兵器,材料涉及了其分布的范围广和集中地点及对象,可以说明宗法分封制的特点,A项正确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据材料“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可知,诸侯国的青铜器比较少,主要集中于王室,排除C项;西周时期政治经济中心没有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3. 秦汉时期的民族边疆治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仁德”,倡导感化;二是推广农耕,改造或改变当地生产方式;三是移风易俗,大力进行华夏礼乐和习俗教育。

这些措施( )A. 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B. 体现了羁縻政策因俗而治特点C.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 维护了宗藩关系的长期稳定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在思想上感化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上推广农耕、在社会风俗上对其进行华夏礼乐和习俗教育,这些都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政权,排除A项;羁縻政策主要是指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首领赋予特殊权利等方式进行统治,材料并没有体现这一政策,排除B项;宗藩关系指的是宗主国与各藩国之间的关系,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 下图为北魏前期和后期中枢机构部分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柱形图图示中官员籍贯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门阀士族的影响 B. 选官制度的变革C. 统治中心的变化 D. 中枢机构的调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材料核心信息是北魏前期和后期中枢机构部分长官籍贯数量分布的变化,漠南燕代地区大幅减少,河南、河东汾并地区大幅增多,体现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带来的影响,C项正确;门阀士族虽也影响了官员籍贯数量分布的变化,但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取得汉族士人政治认同的结果,排除A项;北魏时期选官制度一般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未发生明显变革,排除B项;材料只是中枢机构部分长官籍贯分布情况的变化,未体现中枢机构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5. 唐初规定,门下省以侍中为长官,其享有审议、驳正官员奏状的权力,对国家财政、御史弹奏状、六品以下官员或司法机构“断流以下罪”及除免官员的奏抄等,若认为不便施行,可以封驳奏还这一规定( )A. 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B. 使地方和中央的矛盾趋于缓和C. 保障了唐代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D. 有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局面【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门下省以侍中为长官,其享有审议、驳正官员奏状的权力,对国家财政、御史弹奏状、六品以下官员或司法机构‘断流以下罪’及除免官员的奏抄等,若认为不便施行,可以封驳奏还”体现了门下省地位和职权的加强,展现了它在中央分权制约的官僚体制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调整服务于当时唐朝加强皇权的统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机构的调整,但无法反映中央与地方矛盾是否缓和,排除B项;在当时,强化门下省的监察职能并不等于保障吏治的清明与高效,排除C项;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垄断入仕局面,排除D项。

故选A项6. 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下图)被中外历代评论家誉为“巨碑式山水画”的代表杰作,画面中的山峰雄伟大气,占据画面的绝大部分,如纪念碑一般从云雾中突然升起,与前景中的人物、路径、瀑布等形成巨大反差同代画家认为这山峰象征着的皇权的独大,后世有人认为这山峰寓意着宋王朝从五代乱世崛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时代环境影响文艺作品风格 B. 后人的理解更接近作品本质C. 同代人的观点符合画家主旨 D. 应考察画作真伪后再做判断【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出发,皇权独大是一个显著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影响了画家的创作因此,画家通过山峰的描绘来象征皇权的独大,A项正确;不能绝对地说后人的理解就更接近作品本质,同代人的理解也有其合理性,排除B项;同代人的观点只是一种解读,不能确定就完全符合画家主旨,排除C项;材料讨论的是对画作的理解,而不是画作的真伪,排除D项故选A项7.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发展和民族交融、活跃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列说法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 南北面官制促进女真族与汉族民族交融B. 榷场互市贸易加强宋与辽夏金经济往来C. 迁都燕京实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D. 招抚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榷场互市贸易是宋朝与辽、夏、金等北方民族政权进行经济往来的重要方式这种贸易不仅加强了各政权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贡献,B项正确;南北面官制促进契丹族与汉族民族交融,排除A项;元朝实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而不是金迁都燕京,排除C项;招抚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是明朝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8. 明朝初年,“凡天下兵卫邻边闲旷之地,皆分亩为屯,倚耕以守”,“于是,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在兴屯矣”,逐步形成了“屯田遍天下,而边境最多九边皆设屯田,而西北为最”的局面据此可知,这一举措( )A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 有效解除了北部边患C. 利于抑制地主兼并土地 D. 开创了边疆管理先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初从辽东半岛到嘉峪关实行军屯,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逐渐建成了屯戍结合、军政结合的九边防御体系,这有利于防止战争,维护和平交往局面,A项正确;有效解除了北部边患夸大了这一举措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的举措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内容,排除C项;D项中“开创”说法错误,秦朝在河套地区和珠江流域设置郡县,两汉在西域设置都护府,排除D项故选A项9. 清朝嘉庆年间制作的《台州府太平县海洋全图》,详细记录台州府沿海的地理信息,尤其强调炮台和信号站的位置1895年,程鹏等晚清士人绘制出《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大旨据英国海部图”,但“命意不同,注重陆岸形势”这两部海图的共同之处在于( )A. 学习西方的绘图技术 B. 旨在提高国人的海防意识C. 利于海上贸易的发展 D. 体现近代主权观念的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台州府太平县海洋全图》详细记录沿海地理信息特别是炮台和信号站位置,明显是出于海防安全的考虑;《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虽“据英国海部图”但“注重陆岸形势”,也是为了强调沿海地区的防御重要性,所以这两部海图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旨在提高国人的海防意识,B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海图所体现的目的,而非绘图技术,排除A项;材料主要突出的是海防而非海上贸易,排除C项;近代主权观念加强不是两部海图的共同之处,排除D项。

故选B项10. 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外交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据此可推知,清朝外交( )基本分类身份来源及对外交涉效果第一类总理衙.门章京与大臣前者从大学士、军机大臣、各部院尚书等高层中选任,后者从内阁中书、各部院郎中等选任,均大致源出科举正途,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义理熏陶及朝中清流制约第二类驻外公使及其下属对外部有所留心,或在洋务上有一技之长的督抚幕僚、部属、同乡,受朝中束缚较少,但其在外交涉效果因人而异A. 处于传统到近代嬗变中 B. 修补了传统外交体制C. 完成了外交近代化改革 D. 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适应外交的需要,清朝从形式上逐渐接受了近代西方的外交模式,成立总理衙门、派驻外公使,且部分外派公使熟悉洋务,这体现了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化转型的特点;从外交人员的来源看,“前者从大学士、军机大臣、各部院尚……”“科举正途出身,熟读儒家经典”“督抚幕僚、部属、同乡”可知部分外交人员从传统旧官僚中选任,专于儒家经典,拙于西式外交的思维和手段,而总理衙门也并非专门的外交机构,1901 年成立的外务部才是正式的外交机构,这说明当时清朝政府外交处于传统到近代的嬗变之中,A项正确;总理衙门和驻外公使的设立是对传统外交体制的突破,而不是修补,排除B项;总理衙门和驻外公使只是中国开始了外交近代化,不是外交近代化的完成,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际地位没有提高,甚至有下降的趋势,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选A项11. 《马关条约》签字的消息传回国内,朝野舆论哗然,官民悲愤交集半数以上的封疆大吏以及各级京官和部分宗室贵胄,反对批准条约在京各省举人纷纷上书要求拒和台湾民众迅速在全台湾范围内掀起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