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长寿区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长寿区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命题学校:重庆市长寿中学 命题人:任尧 审题人:范小燕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第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
2、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
3、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
4、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
5、在力主“和”与“和潜”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物,同则不继”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文化。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
6、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
7、。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域外文化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
8、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一项是(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强调“保合”“中和”等,道家则讲“致中和,宁静笃”“和则生物,同则不继”等,这反映出两家的主张具有共通之处。B. 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C. 隋唐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形成带有自身特点的传统文化,这主要因为儒道两家学说依靠包容性借鉴、学习域外文化。D. 要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需克服这一过程中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因此唯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3. 下列对材料
9、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分析了儒家和道家在人生观与气象上的不同,并指出两家共存,相互竞争吸收,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基本发展线索。B. 材料二着重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有相通之处且具有开放性,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最终共同组成了中国国学的根基,缺一不可。C. 材料三认为“名教与自然之辨”是“儒道两家实现了辩证的统一”的前提,为容纳和吸收域外文化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D. 三则材料论证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于儒道的对立互补关系,材料二侧重于儒道在国学中的地位,材料三侧重于论述儒道的辩证统一。4. 材料二画横线的两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怎样的效果?5. 春秋战国时期文
10、化呈现百家争鸣之象,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只有儒家和道家不断发扬光大。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答案】1. A 2. A 3. D 4. 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引证法(引用论证),文章引用了陈寅恪的文句,论证“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 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儒道两家思想的特点和演变,揭示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材料一探讨了儒道在人生观
11、、气象和精神上的差异与互补,体现其对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材料二强调了儒道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以及它们在国学中的基础地位。材料三则指出儒道思想的辩证统一,为吸收外来文化奠定基础。整体来看,文章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展示了儒道思想既有对立又能融合的特性。【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A.价值取向“关注社会现实,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错误,原文为“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选项以偏概全。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
12、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C.“借鉴、学习域外文化”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能把域外文化,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文化”可知,儒道两家能以其包容性,将域外文化内化为中国化的文化,这也是隋唐能实现“三教合一”的原因,选项“借鉴、学习域外文化”曲解文意。D.“唯有价值追求”错误,由材料三第一段“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形式化倾向”可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并非唯一途径。选项“唯有价值追求”以
13、偏概全。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材料三侧重于论述儒道的辩证统一”错,根据材料三“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可知,材料三侧重于论述如何传承。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采用了比喻论证,本体是“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喻体是“胃”,这个比喻生动地阐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的“博大的包容性”。“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采用的是引证
14、法(引用论证),文章引用了陈寅恪的文句“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结合后文“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可知,论证“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根据材料二“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文化”可知,儒
15、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根据材料三“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英狄更斯我抬眼看看那上面的一扇窗,只见一个头发花白而神情愉快的男子在那儿,他怪怪地闭着一只眼向我点点头又摇摇头,再笑笑,就走开了。就在这时,从房子里走出一个女人,她帽子上又扎了条毛巾,手上带着园艺手套。身披一条像收税人的大围裙那样的大园艺口袋,手拿一把大刀,我马上就知道她是贝西小姐了,因为她大模大样地走出房子,和我可怜的母亲常描述她当初走进我们布兰德斯通鸦巢的花园那大模大样完全一样。“走开!”贝西小姐摇摇头说,并向空中挥动那把刀做了个砍的动作,“快走开!这里不许男孩来!”她走到花园的一角,弯腰去挖一棵小树的根时,我战战兢兢地望着她。我勇气丧尽,只抱着豁出去的想法了,于是我轻轻走过去,在她身边站下,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