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虚词含义》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96222448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虚词含义》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虚词含义》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虚词含义》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虚词含义》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虚词含义》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虚词含义》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虚词含义》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小升初语文虚词含义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一、知识梳理 常考虚词含义“之”的含义1.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例: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之”指狼,它。译文: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肉食者谋之。(“之”指这件事,译文: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2.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些可不译。例:水陆草木之花。(“之”译为“的”。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结构助词,放在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文:没有管弦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 何陋之有?(正常语序: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文:有什么简陋呢?)(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5)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译。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作音节助词,无义。译文: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3.作动词。译为:到、往例:辍耕之垄上。(“之” 到,往。译文:(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

3、其”的含义1、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人称代词,他的。译文: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人不堪其忧。(“其”指示代词,这、那。译文:别人都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也可译为“其中的”,后一般为数词例:其一犬坐于前。(“其”,其中。译文: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

4、“或许”、“可要”、“恐怕”、“怎么”、“难道”等,或省去。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译为“难道”,后一个“其”译为“恐怕”。译文: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3.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其”表示假设。译文:他们的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像我那样专注罢了。)4、连词,表示选择,译为“是还是”例: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译文: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者”的含义1.

5、结构助词,译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例:中轩敞者为舱。(“者”,的部分。译文: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语气助词。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乃”的含义1.副词(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为“才”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乃”,才。译文: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为“就”例: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乃”,就。译文:于是他们就假称自己

6、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来顺从百姓的愿望。)(3)表示出人意料,译为“竟”、“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竟然。译文: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4)用于判断句中,译为“是”、“就是”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是。译文:应立的是公子扶苏。)2.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译为“于是”例:乃重修岳阳楼。(“乃”,于是。译文: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3.代词,译为“你”、“你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乃”,你的。)二、课堂练习一、文言文阅读1欧阳修论作文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

7、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之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注释:顷岁:近年。孙莘老:孙觉,字莘老。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好友。乘间:趁机。工:精妙。患:弊端、毛病。疵病:缺点、毛病。指摘:挑剔,批评。(1)小周阅读此文时,对“惟勤读书而多为之”一句的断句和“为”的读音没有把握,请从下面选项中帮他找出正确的一项 A惟/勤读书/而/多为(wi)之B惟勤/读书/而多/为(wi)之C惟勤/读书/而多/为(wi)之D惟/勤读书/而/多为(wi)之(2)小孟对学好文言文颇有方法。他发现文言文中“之”字出现的次数多,作

8、用也各不一样,比如学弈“虽与之俱学”中“之”代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此文中也有很多“之”字,请你找出和“虽与之俱学”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尝乘间以文字问之B惟勤读书而多为之C世人之患作文字少D多作自能见之(3)小孟和小周对“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中“尝”字的理解产生分歧,你认为这里的“尝”和以下词句中的“尝”字义相同的一项是 A卧薪尝胆B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C主人赐之羹,陈涉不敢尝D尝与诸小儿游(4)文中欧阳修认为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有哪些? 仔细阅读两小儿辩日课文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

9、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2联系上下文,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及日中则如盘盂(到,到了)B孰为汝多知乎(知识)C日初出沧沧凉凉(寒凉)D我以日初出远(认为)3下列词语中的“汤”与选文中的“汤”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洗手作羹汤B汤汤乎若流水C赴汤蹈火D汤剂4两小儿的辩论充满智慧,是应该表扬的,而文中一句”孔子不能决也”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也体现了孔子()的态度。A呵护童蒙B谦虚认真C师道尊严D实事求是5对“孔子不

10、能决也”,基于你对孔子的了解,你认为以下哪种情况更符合实情?()A孔子竟不知其然。B孔子也不知其所以然。C孔子知其所以然但不知何以言D孔子多知能辩却不说破。6孔子没有不懂装懂作出判断,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时,孔子怎么说会最恰当?()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强项令后汉书后汉,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公主出行,以奴骖乘。宣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

11、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因敕(ch)” 强项令”,出。注释苍头,奴仆。骖乘(shng) ,古代乘车在车上右侧陪乘的人,叩马,拦马。帝,汉光武帝刘秀。项,脖子。7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因匿主家匿:躲藏。B宣候之候:等候。C大言数主之失数:数落、指责。D因格杀之因:副词,于是、就。E帝使宣叩头谢主谢:感谢。8下面句子解释有误的项是()A主即还宫诉帝公主立即回到皇宫向皇帝告状。B因敕”强项令”,出(帝)于是称他为”强项令”,让他回去了。C宣不从,强使顿之董宣不从,强迫使他叩头。D以刀画地用刀在地面上砍。E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董宣两手撑地,最终也不肯低头。9董宣的性格特征有()A不畏权贵B刚正不屈C

12、有勇有谋D宁折不弯E忠君爱国10本文出自后汉书,与本书相同体例的史书有()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国语E资治通鉴文言文阅读。与善人居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善人:品德高尚的人。化:同化,与趋向一致。鲍鱼:咸鱼。肆:店铺。丹:丹砂,矿物名,红色。漆:墨漆。是以:所以,因此。11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 与善人居。 A相处、交往B居所C邻居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A忧虑B谨慎C安静1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A民众聚集的地方B肮脏有异味的环境

13、C恶人或小人聚集的地方1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文中的“ , ”意思相近。14联系文言文的内容,说说应该如何选择朋友。 课外阅读。 蜀鄙二僧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注释蜀:四川。鄙:边远的地方。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恃:凭借,依靠。钵:僧人用的饭碗。买舟:租船。越明年:到了第二年。顾:难道。而:但是。学:努力学习。15解释加点字的含义。吾欲之南海 相当于“的”:往,到去:代指他。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欲望,欲念;喜欢,爱好:想要,希望。16与这篇文言文表达的主题最接近的成语是()。A买椟还珠B掩耳盗铃C刻舟求剑D愚公移山17结合注释翻译画横线的语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