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12月)

上传人:s****6 文档编号:596222366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12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12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12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历史】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12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历史】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12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12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12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校姓 名班 级考 号密 封 线 内 不 要七年历史(四)题 号二三四总 分得 分得分评卷人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6个头盖骨化石、大量牙齿和肢骨化石,分属于40多个( )B.过群居生活D.已经会用火北京人个体。由此可以推断,北京人 我知最早的古人类(.使用打制石容和木 狩猎( )2.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状况有多种途径,可以作为研究的直接证据是A. 神话传说 B.考古发现 C. 学者分析 D. 古籍记载答3.周初实行分封制主要是为了 ( )题A.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族诸侯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事D. 建立军事屏障,

2、防止外族人侵密 4.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邵,郡置守、时、监.这一措施的作用是()封 A.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B. 开创考试选官制度线 C. 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 D. 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5.刘秀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斗,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废除此法;同之内外 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不A. 释放奴婢,级和矛盾 B.监管官吏,惩处贪官C. 合并部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写 otoCISHf1考 6.史书记载“西域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也。”为此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 ( )号 A. 蔡伦 B. 董仲舒 C. 张 骞 D.甘英7.以下属于华佗的医学成

3、就和医学特长的是 ( )姓 针灸 外科手术 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名 A. B. C. D.8.东汉末年,在黄河流域和曹操形成对峙的政治集团首领是 ( )A. 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9.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哪一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 )A. 成汉 B.前秦 C.南凉 D. 北燕10.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位于 ( )A. 山东济南 B.河南洛阳 C. 山西大同 D. 陕西西安历 史 试 卷 第 1 页 ( 共 4 页 )二、归纳列举题(共15分)得分评卷人11.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6分)(1)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 (2)建议汉武帝“推恩”(3)73年. 出

4、使西域(1)创立太平道 (5 )230年.率船队到达夷洲 (6)创作洛神深图12.列举南朝时期以建康为都城的四个朝代。(4分)13.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5分)(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2)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而采取的政策(3)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4)成为西音由盛转衰转折点的战 (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得分评卷人三、材料分析题(共20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序号相关内容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铁器使用日趋普遍,牛耕进一步推广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新修建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1)和所描述的

5、史实分别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2分)(2)处的措施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写出一点)写出处措施的实行者。(2分)(3)处的做法有何作用?再写出一例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2分)(4)以上材料及相关史实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借鉴?(1分)考 生 座位序号历 史 试 卷 第 2 页 ( 共 4 页 )七年上 历史(省命题)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次交法。在经济上.发除田的土地制度:在政治上.确立县制.建立户籍度 等: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了奴隶胡度,创立了适合经济发展的封建制度材料二: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 行了改苹。改苹顺

6、应历史发展潮流,是他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1)材料一中的“变法”是谁主持的?依据材料写出“变法”对制度创新的影响。(2分)(2)依据材料二写出孝文帝进行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 孝文帝在语言方面做出了怎样的规定?写出这一 “改革”的重要意义。(3分)(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感悟。(1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主要表现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通婚和杂居。 这一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如戎、狄等族的融合加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 材料二:这一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的力量,使匈奴失去了对汉朝边境的主要成胁能 力。战役后,向奴主力被迫西

7、迁。随着对匈奴的胜利,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得到了 加强,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丰富了汉朝的文化内涵。材料三: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汉地迁 徙,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A. 、无等,历史上称为“五族”。五 族内迁既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又带来了民族矛盾的激化和经济的互动发展。(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促进了哪一观念认同的产 生?(1分)(2)材料二中“这一战役”的名称是什么?写出一位与这一战役有关的西汉将领。(2分)(3)根据材料三写出“五族内迁开始的时期。“A” 处是哪一民族?从材料中找出“五 族内迁”的一点

8、积极影响。(3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认识。(1分)四、综合探究题(共15分)得分评卷人17.某学习小组开展以“中华文明”为主题的项日式学习,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任务一】小组搜集,整理史料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古城遗址。文献史料论语中记载:子曰:“为政以德”。(1)史料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哪一地区出现了早期国家?再写出一 例表明黄河中游地区出现早期国家的遗址名称。(2分)(2)史料中的“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如何理解“为政以德”?(2分)【任务二】小组探究,解决问题(3)结合所学写出以上三位人物的代表作各一例。(3分)(4)通过以上项目式学习

9、,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开展历史学科的学习?(1分)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特征。请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材料:1 北朝蜀 十六国 北 魏 东6二 北齐上 西 北店买 宋 王 梁 陈南朝西晋(1)材料中、分别代表哪一政权?举出一例这一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3分)(2)写出一点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1分)(3)祖冲之是南朝宋齐之间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方面领先世界的成果是什么?他创 制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是什么?(2分)(4)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1分)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历史试卷第3页 (共4页) 历 史 试 卷 第 4 页

10、 ( 共 4 页 )七年历史(四) 参考答案一、1.B 2.B 3.A 4.C 5.D 6.C 7.A 8.A 9.B 10.B二、11 . (1)(大)禹(2)主父偃(3)班超(4)张角(5)卫温(6)顾恺之 12.宋、齐、梁、陈13. (1)陈胜、吴广起义(2)休养生息政策(3)丝绸之路(4)八王之乱(5)齐民 要术 三、14. (1)春秋时期、战国时期。(2)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 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一点即可)汉高祖(刘邦)。(3)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 了粮食产量。都江堰、灵渠。(一例即可)(4)重视经济建设;制定适当政策;遵循客 观规律;引进先进技术;坚

11、持改革创新等。(符合题意即可)15. (1)商鞅。废除了奴隶制度,创立了适合经济发展的封建制度。(2)顺应历史发展 潮流。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 和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3)改革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坚持改革创新等。 (符合题意即可)16. (1)华夏认同观念。(2)漠北战役。卫青或霍去病。(3)东汉末年。氐。促进了文 化交流和融合;带来了民族矛盾的激化和经济的互动发展。(一点即可)(4)民族交 往有战有和;民族交融是主流;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等。(符合题意即可)四、17. (1)长江下游地区。陶寺古城遗址。(2)儒家。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3)离骚。史记。兰亭集序。(各写一例即可)(4)重视史料的搜集与解读; 秉持论从史出的观点;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坚持探索与钻研的精神等。(符合题 意即可)18. (1)魏、东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一例即可)(2)北方人大规模南迁, 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下移民 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