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精诚高级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精诚高级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诚高中2024-2025学年度12月月考高一历史试卷一、单选题(402)1西周时期,楚国国君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战国时期,屈原却认为“帝高阳(颛顼)之苗商兮”,表示楚人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这说明()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宗法分封制已瓦解C.华夏观念日益增强 D.百家争鸣影响深远【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干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楚国国君熊渠自认自己是“蛮夷”,不须遵循中原诸侯国的名称和谥号制度。但是到战国时期屈原认为“楚人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这说明华夏观念日益增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也没有涉及文明的共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观念的出现,未涉及思想领域的变动,排除D项。故选C项。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属于法家思想主张的是()A.相生相胜 B.隆礼重法 C.道法自然 D.以法为教【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法家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主张以法为工具,强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主张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D项正确;相生相胜是阴阳家的主张,排除A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属于
3、儒家思想,排除B项;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3秦与之前的中国社会相比,其主要特征就在于从此之后中国国家的统一和集权的“大一统”局面成为了一种常态。下列选项中,属于秦朝推动这一局面成为常态所采取的举措有()分封制皇帝制度郡县制刺史制度A. B. C. D.【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始皇确立了以“皇帝制和郡县制”为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为后世所沿用,正确;分封制形成于西周时期,错误;汉武帝设置了刺史制度,加强对郡国的监督,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4公元前106年,西汉政府将除京师七郡以外的地区划分
4、为冀州、兖州、青州等十三个州部,分设刺史。十三州的设置()A.确立了郡国并行制度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汉将除京师七郡以外的地区划分十三个州部,并且设置刺史。刺史的职责是监察地方,这样可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监察和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初年已确立,并非是公元前106年才确立,排除A项;划分十三个州部并设置刺史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而不一定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排除C项;十三州和刺史的设
5、置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在复习某一阶段历史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下列选项中,与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相符的是()A.多民族国家确立 B.大一统王朝的建立C.鼎盛与危机并存 D.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示意图可知,这段历史时期经历了从“魏蜀吴三国的三足鼎立到西晋的统一到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再到南北朝的对峙”,这一时期北方少
6、数民族逐渐南下,北方的汉民族向南方迁徙。由此可见,其阶段特征是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D项正确;多民族国家确立的说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属于秦朝的特征,排除B项;鼎盛与危机并存属于清朝中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6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江南这一变化()A.使得北方人民大量南迁B.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矛盾D.推动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国)
7、。根据材料“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发展,为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奠定基础,B项正确;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是促使江南出现“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现象的原因,而非其影响,排除A项;消除了民族之间的矛盾表述绝对,排除C项;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7魏书列传卷九记载:“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
8、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官。”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A.迁都洛阳 B.改说汉语 C.改穿汉服 D.改为汉姓【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可知,孝文帝改革中,要求断北语,说正音,即汉语,若三十岁以下的人不说汉话,则要降低爵位,罢黜官职,体现了孝文帝改革中改说汉语的措施,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要求说汉话,而非迁都,排除A 项;改穿汉服主要体现在要求穿汉族服装,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改为汉姓虽然也是其措施,但和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图为某朝代的中枢机构示意图,据此判断该制
9、度是()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郡国并行制 D.三省六部制【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示意图“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政务执行,D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与示意图不符,排除A项;中外朝制下,没有三省六部的机构设置,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宗,不以丁身
10、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发展有利于()A.减轻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C.普遍降低了农民的赋税负担D.均田制在全国的推广【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在此之前的租庸调制下,输庸代役也有利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排除B项;普遍降低赋税负担并不是改革的直接结果,因为赋税多少取决于具体的资产和土地情况
11、,排除C项;均田制瓦解后,唐朝推行两税法,排除D项。故选A项。10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抗击西夏的名将狄青被提升为枢密副使,遭到大臣的强烈反对。其理由是出身兵伍,四夷轻蔑于朝廷,破坏祖宗成规等。这体现宋代的治国理念是()A.分权制衡 B.崇文抑武 C.强干弱枝 D.守内虚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武将出身的狄青升任枢密院高级官职,引起了朝廷大臣的强烈反对,这种不愿意让武将享有崇高官职地位的观念与宋代“重文抑武”的治国理念有关,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狄青担任枢密副是为了分割制衡相权,且分权制衡一般指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立
12、法、行政、司法三权的分立与制衡,排除A项,“强干弱枝”主要表现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守内虚外”指的是在边境消极防御,而以主要力量防范和镇压国内的篡权夺位,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元朝在国内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这些措施()A.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B.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减轻了各族人民的负担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
13、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传递公文”和所学可知,朝廷的这种做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宋朝已经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项;驿站和急递铺并不会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会因为设置驿站而加重人民的负担,排除C项;驿站和急递铺设置于国内,并不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12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下列项中,属于这一事件的影响有()A.朝廷逐渐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B.为郑和下西洋提供稳定的海上环境C.解决了欧洲殖民者对明朝海防的威胁D.促使中国获取太平洋贸易的主导权【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
14、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戚家军的战绩有效遏制了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使得沿海地区逐渐安定下来,这使得明朝政府可以考虑放松对海上贸易的限制,进而逐渐开放海禁,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跨度是从1405年至1433年,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的时间是1561年,郑和下西洋在倭患之前,排除B项;虽然戚家军抗倭取得重大胜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海防压力,但并没有完全解决殖民者的海防威胁,此后仍有其他国家的侵扰,排除C项;此时,太平洋贸易的主导权掌握在西班牙人手中,排除D项。故选A项。13郑和下西洋虽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未能
15、持续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社会缺乏远洋航海需求B.“示中国富强”导致财政难以为继C.为了防范“倭寇”明政府实行海禁D.明朝航海技术不能满足远洋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题干“郑和下西洋虽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未能持续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是一种消耗国家财政与经济实力的行为,因此后来未能持续,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作为航海史上的壮举本身说明自然经济国家有航海需求,排除A项;海禁政策限制民间出海,郑和下西洋是官方行为,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具备远洋航海技术水平,最远到达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