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第十四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上传人:147037****qq.com 文档编号:596103992 上传时间:2024-1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第十四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第十四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第十四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第十四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第十四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第十四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第十四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榆林市第十四中学2024年秋季学期高一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6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1甲骨文作为早期汉字书写的代表,承载了古代中华文明的核心信息,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等面貌。如图所示的这一甲骨文实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A.元谋人遗址 B.陶寺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实物史料上的文字为甲骨文,而甲骨文最早出现于商朝时期,所以这一实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商朝的遗址,即殷墟遗址,D项正确;元谋人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古人类,当时还未出现文字,排除A项;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文化遗址,

3、当时还未出现文字,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印证了夏朝的存在,夏朝时期并未出现甲骨文,排除C项。故选D项。2战国简治政之道中推崇教化,先教后刑,采自儒家;倡导“非命”“非攻”“薄葬”“节用”,近于墨家;像各守其职、选贤任能、躬行爱民、和睦四邻、不夺农时、忧患意识等主张,则属于战国时期公共性的治国经验与学术总结,并非一家一派所专有。该简中的主张()A.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B.着眼于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C.成为各诸侯国统治的理论基础D.迎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

4、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战国时期各学派之间学术分歧重重,但治政之道的作者却着眼于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兼采诸子、融汇百家,B项正确;周边蛮夷逐渐认同中原华夏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治政之道中的主张对各诸侯国统治的影响,排除C项;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3秦朝在中央设有御史台,是全国最高的监察机构,御史的主要职责就是纠察百官。在郡设有监御史,再下则由郡守派人巡察,监察不守法令的官吏。秦还规定了官吏的连坐之法,以促使他们互相监督。这些措施旨在()A.加强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统治B.铲除地方割据势力C.提高中央各机构的行政效率D.减少政府决策失

5、误【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在地方,每个郡设置监御史,监察地方官吏。秦建立的监察体系是为了加强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维护政权稳定,A项正确;中国古代地方割据存在的根源是分散的小农经济,B 项不是秦朝监察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秦朝的监察体系,而非行政体系和决策体系,与行政效率提升和减少决策失误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D两项。故选A项。4据后汉书记载,在汉宣帝二年(公元前60年)后,

6、西汉政府“设戊己之官,分任其事;建都护之帅,总领其权.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三国志也记载道,敦煌太守仓慈主政时,“欲诣洛者,为封过所(办好过路凭证);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上述史料体现出这一时期()A.政权统治疆域得到拓展 B.长途贩运贸易兴盛C.政府注重保障丝路畅通 D.中外经贸往来频繁【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可得,汉代为西域设置行政和军事机构、屯田和设置邮置等措施,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和控制,为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和人员流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7、,C项正确;材料中加强边疆管理和控制的举措是为丝路发展提供保障,没有提及疆域拓展的具体范围和程度,排除A项;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兴盛,排除B 项;材料体现的主要是汉政府在西域地区的管理情况,没有体现中外经贸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5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如火如荼。破六韩拔陵(山胡族)起义后,“诸镇华夷之民,往往响应”;河北杜洛周(高车族)、鲜于修礼(丁零族)起义后,也是“夷夏之民,相将为乱”;关陇氐族、羌族人民在莫折太提(羌族)、万俟丑从(鲜卑族)等人领导下起义,汉族人民也纷纷响应。这些现象()A.体现出民族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B.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C.表明了社会动荡影响民众信仰D.折射

8、出国家统一的时代特征【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末年(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山胡族起义后,各镇的汉人、少数民族百姓,纷纷响应;关陇氐族、羌族等少数民族领导起义,汉族人民也纷纷响应,说明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为了反对北魏统治纷纷发动起义,体现了普通百姓和北魏统治阶级的矛盾,且北魏政权是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说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导致起义频发,A项正确;材料信息能得出百姓和统治阶级的阶级矛盾尖锐导致人民大起义频发,但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民族融合现象,排除B项;材料信息仅涉及农民起义的现象,并未涉及到北魏民众的信仰情况,未谈及佛道在

9、民众中的传播,因此无法得出社会动荡影响民众的信仰,排除C项;北魏末年,国家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此时国家仍处于分裂动荡时期,未体现国家统一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6唐朝初年,藩镇节度使仅有培养自己亲兵部队权利;后来为了解决边防驻军的后勤供应问题,中央不得不把防区的财政权力转给各防区的军事将领;玄宗天宝年间,又授予节度使在其辖区内的行政权。节度使权力的变化()A.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利于提高中央行政运转效率C.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D.埋下了唐朝由盛而衰的隐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10、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藩镇节度使手握重兵,还陆续拥有了其辖区的财政和行政权,其权力范围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中央集权,埋下了唐朝由盛而衰的隐患,D项正确;藩镇节度使一手掌握当地的军权、财权及行政权,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情况,未涉及中央行政运转效率的变化,排除B项;地方节度使权力扩大不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7秦始皇时期,“秦人尚军功,将位在相位之上”;而到了宋朝时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士人、文臣通常不愿投笔从戎,政坛还形成了突出的“文不换武”现象。这种社会差异()A.深受国家政策的影响B.源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

11、折射出宋朝边疆安定D.表明宋朝君主专制统治削弱【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至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和开疆拓土,采取军功爵制,使得军人地位显赫,形成了尚武的社会风气;而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军人地位降低,文人地位提升,这两个时期的政策明显影响了人们对“文”“武”的社会价值取向,A项正确;秦朝尚武和宋朝尚文的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只是宋朝尚文的原因之一、不能简单地将这种差异归结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宋朝边疆安定不符合宋朝的时代背景,排除C项;君主专制在秦至

12、宋呈现逐渐加强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8宋史记载:“窃闻近年进士登科,娶妻论财,全乖礼义。”萍洲可谈记载:“初不限阀阅,富家多赂宗室求婚,苟求一官,以庇门户,后相引为亲。”这些现象反映了宋朝()A.政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C.官商勾结加剧政治腐败D.财富成为男子择偶的唯一标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娶妻论财“富家多赂宗室求婚”可知,进士娶妻将嫁妆作为参考标准,而一些商户也能够与宗室结亲,说明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婚娶时不再囿于门第

13、观念,而以当下的政治、经济地位为重,B项正确;“重农抑商”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在宋朝未发生转变,排除A项;婚姻论财以及官商联姻并不必然导致政治腐败,排除C项;D项中“唯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9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要求儿童,“凡出外及归,必于长上前作揖凡侍长者之侧,必正立拱手。有所问,则必诚实对,言不可妄。”朱熹的这一主张()A.推动了理学渗透家庭教育B.促使理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表明了政府重视蒙学教育D.反映出儒学教育体系初步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凡出外及

14、归,必于长上前作揖.凡侍长者之侧,必正立拱手。有所问,则必诚实对,言不可妄。”可知,朱熹要求儿童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按照伦理道德秩序的要求行事,这推动了理学思想向家庭教育的渗透,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对于家庭教育的影响,未涉及理学的社会地位,“理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朱熹的思想主张,不能代表政府对蒙学教育的态度,排除C项;儒学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0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广西两江道宣慰副使乌古孙泽有感于“两江荒远瘴疠,与百夷接,不知礼法”,作司规三十二章,“以渐为教,其民至今遵守之。”乌古孙泽的这一举措()A.贯彻了民族

15、平等治理原则B.进一步提升蒙古族的文明程度C.实现了内地边疆一体化发展D.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和规范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两江荒远瘴疠,与百夷接,不知礼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乌古孙泽任职于一个偏远且社会秩序相对混乱的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且不知礼法,他通过创作司规来教育民众,这有助于提升当地的社会文明程度,规范民众的行为,从而稳定边疆地区的社会秩序,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族平等的治理原则”,且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主要是针对广西两江道地区的民众,排除B项;乌古孙泽所作司规三十二章对内地边疆一体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非“实现了”,排除C项。故选D项。11顾颉刚说道:“元朝以来,海道的交通便没有被冷遇过;到后来更被视为万里往来的要道后来明成祖又跟着起了一番壮举,竟把南洋一带彻底查访一周。”明成祖这“一番壮举”的主要目的是()A.“开辟荆榛逐荷夷” B.“千里西去联月氏”C.“杀尽倭奴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