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红楼梦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案例,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在第四十回中,贾母带领众人去蘅芜苑,从荇叶渚上船。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首先,探讨一下林黛玉引用时的改字问题。其实,这是一种“随文立训”式的改动。据文本内容来推,本回故
2、事当发生在八月二十五日。因为巧姐发热,彩明念玉匣记云“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关于此,红楼梦中恰有可以援证之文,第六十七回袭人“刚来到沁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这个夏末秋初大概是何时,书中并未明言,但亦可推知,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对贾琏说“不过月中就进京的”,后又说“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然后是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则应该是八月下旬。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这一改动在她引用之后的语言中也有非常清楚的显示。事实上,这种引用时的随文改动正是古人常有之例。因此,虽然可以确定李商隐
3、的原文与曹雪芹的引文有一字之不同,但这却绝非一个校勘学上的“他校”问题。接下来,我们从情节前后的脉络出发,来讨论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理解这一段对话的关键就藏在上引的原文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作者对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设定之中。在这三人的关系中,黛玉一直是最为警惕的那一个,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仔细看一下原文。先是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这时,如果宝钗未接话,黛玉或许也可能赞同宝玉的意见,然而心思细密又喜欢给人讲道理的宝姐姐这时肯定会有所表现,所以她立刻就接着说:“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按照宝玉
4、与宝钗交往的正常逻辑,他得到宝姐姐的鼓励,一定会尽快吩咐人手来清理残荷。黛玉是否认为这些破荷叶可恨已不得而知,重要的是,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并且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因此她才想到用李商隐的诗句来打动宝玉。因为宝玉向来喜聚不喜散,所以在念出此句时,随口把“枯”换成了“残”。(摘编自李小龙林黛玉引义山诗新论)材料二:后世学者分析“枯荷”“残荷”一字之异时指出:“红楼梦的版本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在写作阶段,它就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着。作者不断加工修改,每个修改本又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在“脂评抄本系统”的各个版本中
5、均把黛玉引句写作“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印本”系统中的程甲本、程乙本同样俱作“残荷”。刘学锴先生指出“根据比勘,存世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枯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文。虽然我们现在已无从考证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参照李商隐诗集的何种版本,但在李商隐诗集的现存版本中,全唐诗无疑是最为可能的选择。全唐诗成书于康熙年间,由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之命,组织彭定求、杨中讷等众多翰林共同编纂而成。全唐诗中,此句同样写作“留得枯荷听雨声”。除了“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有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另有学者提出:
6、“其(李商隐)发自心底的感伤、其无法排解的惆怅之悲情,与红楼梦之惆怅悲情、全书一把辛酸泪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对看。”可见,曹雪芹对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字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在此情况下,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武断。黛玉引诗缘自宝玉嫌“破荷叶可恨”,要叫人拔去,黛玉却立意要“留着残荷”。短短数十字间,二人性格中的对立因素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枯”字所承载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摘编自沈伟 王双腾红楼梦“残荷”
7、考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作者认为此前学界关于“枯”“残”问题的专论都不够深刻,所以仍然有深入探讨的必要。B.材料一通过援引情节,说明黛玉改字和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发生在八月下旬的事件有呼应。C.红楼梦异常复杂的版本状况,同它在写作阶段就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有关联。D.红楼梦的主流研究者认为,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和悲剧格调可以与李商隐的“悲”情印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的“随文立训”指小说中人物为了与情境吻合而对所引诗文进行的有主观性的改动。B.材料一认为宝钗的话是在解释“还不叫人来拔去”的原因,她同意宝玉
8、“破荷叶可恨”的意见。C.黛玉说“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所谓“你们”,看似指大家,实则针对宝钗,和宝玉无关。D.材料二通过考证表明,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应该知道李商隐的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3下列选项和材料一分析的“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相一致的一项是(3分)A.鲁迅谈及宝玉时说:“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B.小说第四十二回中,黛玉与宝钗二人有了初步的和解姿态,到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时黛玉则彻底放下戒心。C.黛玉改字后,“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句子与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思相类,或亦曹雪芹改字的来处。
9、D.红楼梦第八回中,黛玉怂恿宝玉喝酒赌气,实在不寻常,这并不代表她鼓励宝玉成为酒徒,只是与宝钗斗法中的特殊状态。4根据材料二,谈谈作者为了论证“残”字当为曹雪芹有意改之,进行了哪些考辨?(4分)5.结合材料,分析林黛玉改“枯”为“残”的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喊山人吴海涛“哟呵呵”一声声吆喝,极有穿透力地回荡在古老的山野之间。山的主人是“山神”。山神庙里的山神主宰山里的大事小情、婚丧嫁娶、开山动土,山里人逢年过节都要向山神祈福。渐渐地,有了喊山的习俗。十里不同俗,童年时,故乡保持着这种传统。喊山人是村里的壮汉,声音高亢,具有穿透力,声音
10、里蕴含着大山人的豪迈、朴拙、倔强和强悍。他正是我本家堂二哥,刚从部队退伍的山里娃,年轻力壮正当年,头戴白羊肚毛巾,内穿白色上衣,外套光板羊皮袄,腰系一条红布,透出了年轻人的活力。喊山是在山神庙的戏台上。每年春节,村民们便开始登台唱山东梆子大戏,人们自行粉墨一番,生旦净末、吹拉弹唱,不输城里大戏。开锣前,看着天上的太阳,戏把头要喊山,内容就是祈祷家乡风调雨顺,平安大吉,祈祷大山丰收,喊山仪式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主持。“山神爷,恰建正月初三吉日,祈祷山神保佑,风调雨顺!”喊山人,我堂二哥,大声重复老先生的话,如悠悠的歌声,传向冰扑的河流,带着水音,飞向耸立的山岭,碰撞在高耸的山峰,撞在坚硬的峭壁
11、上,又折回,悠悠荡荡传回山神庙。这声音像撞在那棵千年的树上,波浪式地此起彼伏,荡荡悠悠又回到了山神庙的戏台,传回到山村人的心里。一阵急促的锣鼓点,打在老百姓心里,回响在空旷寂寞的大山里。戏曲喊动了冬天沉睡的大山,喊醒了猫冬的山乡人民,喊醒了封闭僻静的小山村。突然,大戏台下,一个迈着沉重步伐的人走向台中央,挥手向台下示意:安静。瞬间,台上台下鸦雀无声,村主任走上舞台,向全体村民动员:“乡亲们封闭多少年的山村,经村里决定,为造福子孙后代,年后各家出工,在村边开凿一条走出大山的隧道“哗”山里人们用力鼓掌。“正月十八”是个吉祥日,开凿山洞的乡亲们都来了,带来了铁锤、钢钎、爆破的炸药。工地插上了多面红旗
12、,父老乡亲们头戴柳条编的安全帽,腰系麻绳,集合在将要开凿的大山下,满怀信心地等待命令。开山是有规矩的,动工前要祭祀山神,祈祷保佑平平安安。堂二哥是爆破手,因为在部队里学习过爆破。此时他带领乡亲们烧上香,摆上三牲、三素、三果大供,跪在大山面前。堂二哥大喊:“山神爷,村里后生给您磕头了!”喊山人求神的喊声悠悠荡荡传向大山深处,碰撞到大山峭壁后,又飘飘洒洒地传回开山人的耳膜。堂二哥下令:“爆破凿眼开动!”伴随着有节奏的“叮咚”声,开凿地眼开始了!老少搭配、父子搭配,一凿三摇,准确地打在钎杆上。炮眼打好了,爆破人员开始装药、连线。堂二哥手拿铁桶喇叭,向山上的爆破手发号施令,让他们检查炮眼的电线连接是否
13、安全,检查好后退到安全的地方。随即,堂二哥手拿大喇叭开始喊:“周围的老乡亲,开始放炮,请大家远离炮区!”堂二哥开始倒数:“十、九、八三、三、一,起爆!”“轰轰隆隆”的爆炸声响彻云霄,回荡在大山、回响在原野,惊飞的鸟腾空而起,浓浓的尘埃弥浸了大山。跑停了。周围的乡亲听到了报数人的喊声,欢呼声响彻环抱的群山。“叮咚,叮咚”的锤声伴奏着春天的序曲,和大山人开凿大山的心跳融为一体。夏天,一场场暴雨,冲刷出一道道沟,给施工增添了难度,潮湿的涵洞里泛着闷热,山上渗透的雨水、劳动中辛勤的汗水,交织在一起,非常难受,年轻的小伙赤身在抡锤,汗水、雨水、泪水,从额头滴落在腮边,流到嘴里,混合的水是苦的,是涩的,也
14、是甜的。从肩上取下毛巾,用颤抖的手擦一把汗,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场面,堂二哥,堂堂的汉子,流下了是感动,也是激情的泪水,他默默地仰起头,双手紧握在一起,用力吐上一口口水,抓起锤把抡了起来。涵洞里,怪声此起彼伏,向外运石子的人肩担、手推,来往有序。突然,一块巨大的石头拦住了去路!郑万山大爷年纪七十有三,是一位淳朴憨厚的老人,一辈子与大山打交道,开山采石有丰富的经验。前些年带人开山起石板,在村里首屈一指,人称“石把头”。他与十八岁的孙女些子结成了“对子”,些子掌锤,老把头掌钎。老人家深知,雨季石头是不稳定的,常有滑坡现象,昨晚的一场大雨,虽然把青山洗涤得无比清新,但其中也潜藏着危险。老石正是一个有心人
15、,一边休息,一边观察石头的动静,突然,他看到一块巨石有移动的迹象,说时迟,那时快,他大喊:“小心!躲开!”一个箭步冲上去,把巨石即将滚落处的小羊倌推到一边。几乎同时,老石匠用手中的工具,微微点了一下正滚下的石头,千钧一发间,石头竟改变了方向,年轻人躲过了一难!然而,随巨石滚下的另外一块,却砸中了老石匠的腿和腰,经医生诊断,老石匠腰和腿粉碎性骨折,失去了站立的能力。可,乡亲们开山凿洞的心没倒。通车那天,人们在山神庙旁古柏下又搭上了戏台,市领导为通车剪彩。而那万山大叔,长眠在离隧道不远的山坡上。我背着母亲缝的铺盖,斜跨泛黄的军包,从这个隔绝了多少个世纪的涵洞里走出,走向了更远的世界。(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吆喝声开头,既照应了题目“喊山”,凸显其嘹亮,具有穿透力的特点,又开启下文对于喊山习俗的介绍。B. 喊山人是村里的壮汉,喊山日期一般都在吉日,喊山仪式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主持,由此可推知喊山的重要性。C. 文章两次描述喊山之声,第一次声音最终折回山神庙,传回人们心里;第二次只传到人们耳膜,这表明开山行动不会顺利。D. 喊山人堂二哥退伍军人的身份,村主任动员村民开凿大山的隧道,市领导为通车剪彩等,使文章具有了一抹政治色彩。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句中“自行”表现出大山人对戏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