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①近期,王峰团队的百万字人工智能小说《天命使徒》面世引发关注联想到去年由清华大学沈阳团队创作而成的人工智能短篇小说《机忆之地》,可以看到,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变化,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发展,似乎开始朝向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高峰攀登②面对人工智能,艺术家似乎很难有护城河青年科幻作家慕明在小说集《宛转环》的《自序:从猿到神》里想象到,60年后,曾经坚固的“写作”观念早已崩塌,“当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无论是博尔赫斯还是汪曾祺,曾被看作写作者指纹的语言风格被抽象、编码”,可以运用到任何原始文本之中因此,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词句段落,人工智能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阅读、思考和创作。
到那时,“写什么”“如何写”的方法论问题已经解决,而难住人工智能的将是“为什么写作”这个哲学命题③就现实而言,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正在对写作领域进行“包抄”2017年,微软小冰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至今人工智能已能写出较为优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而在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创作中,不少作家都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来收集、整合资料,并让其承担撰写情节大纲、激发叙事灵感等功能更不用说在更宽泛的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对各类制式写作的驾驭已经炉火纯青……对此,文艺创作者们的态度是复杂微妙的:重复性工作日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它永远也不可能取代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④某种意义上,作家和人文学者的态度是对的目前,无论是认知心理学、自然科学、计算机领域还是哲学和艺术创作领域,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艺术的核心创造力,常常就是有关无限性和非理性的表达,这是人工智能无法习得、更无法模仿的存在人的大脑至今仍具有高度的神秘性,人工智能的“世界模型”建构依然远远赶不上人脑的运行模式哲学家赵汀阳在其著作《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中谈到,当前人工智能还停留在“图灵机”阶段,凡是人脑能够进行的、一切在有限步骤内能够完成的理性思维,它都能有所表达,但欠缺创造力和变通能力是其重要缺陷。
⑤此外,人作为主体,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复杂的感性经验,而个体经验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正是生活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文学艺术重点表现的内容,无数经典文学作品正得益于此而不朽从这个意义上看,人工智能没有经验的实感及处理经验的艺术转换能力,也就将永远无法拥有人类标准下的艺术创造力慕明正以虚构的科幻故事表达了类似观点:当传统的写作观念烟消云散之后,“故事”仍然是人类创造力最后的高地因为故事如同由无数线索编织而成的巨大挂毯,正是这些线索携带着广阔世界和自我心灵感受,让无数层次的信息以自洽而又具有审美性的方式或隐或现地存在于艺术世界里⑥回到这两部具体作品的讨论中来,《天命使徒》是一部超大体量的“网络玄幻小说”,它有主人公,故事情节大略完整,相较于情节和叙事,风景和人物内心描写更为突出但就如同王峰自己给这部作品打61分一样,小说的文学性是存疑的,存在语言冗余、叙事性不足、模式化套用和堆砌痕迹明显等问题如果说小说语言问题能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升级而改善,那么叙事诗学作为小说核心问题,可能是人工智能小说创作永远无法攻克的“难关”⑦相较而言,短篇小说《机忆之地》的人物对话性更为突出,但也存在文学性不足的问题。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作为一部“百分之百由AI创作出的小说”,“作者”借助“Memoria”之口阐释了对数据、记忆和人类情感关系的理解从思想性(无论是AI真正思考的结果还是意外的巧合)而言,《机忆之地》如同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的未来寓言⑧值得追问的还有,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等能否解决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艺术发生学问题?文学创作能否真正被“人工智能技术化”?这是很难但并非不可能实现的问题如同青年科幻作家、文学计算领域学者刘洋谈到的,人工智能文学创作,首先需要建构一个成熟的文学大语言系统只有对文学进行可量化、指令明确的拆解和数据化,然后用人类文明长河中无数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数据库、语料库、修辞库、情感表达库,并进行大算力的喂养,才能推动文学创作大模型的发展但其第一步——文学的量化,至今仍然被视为“天方夜谭”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之路,依然道阻且长但如同我们对科技发达时代的“奇点”何时来临一样无法预知,人工智能创作的可能性边界及其发展速度,我们也很难准确预测但有价值的是,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作为一种“他者”,可以让人类自身不断反思——科技时代,文学的独特价值究竟在何处摘编自康春华《“叙事诗学”可能是写作无法攻克的难关》)材料二:莫言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发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文学并不是无用,而是有“无用之用”文学并不像科学一样拥有很强的目的性,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属性和独特的情感表现方式,不有意识地为政治所用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自己的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道德伦理风貌,并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摘编自马嫣然《浅谈文学无用论》)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慕明的想象,一旦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再独特的作家语言风格也会被人工智能自如运用到文本创作之中B. 2017年,微软小冰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成为人工智能正在以难以阻挡的趋势对写作领域形成“包抄”之势的标志C. 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还只能完成有限的、程序化的事情,尚无法把握无限性、非理性和不确定性思维以及个体复杂特殊的感性经验D. 本文作者对运用人工智能实现真正的文学创作持有乐观态度,但什么时候实现是无法预知的,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或能模仿、创造出一个故事,但永远不会解码这个故事背后对世界的认知和自我心灵感受B. 《天命使徒》和《机忆之地》共同之处在于,突出的语言描写冲淡了小说叙事,造成其文学性不足。
C. 人工智能创作是由严密逻辑与计算支撑的,优秀作品创作过程需要成熟的文学大语言系统来支持D.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发言,强调了文学的独立性及其在精神层面的独特价值,并非真的无用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工智能文学创作未来尚需解决的问题的一项是( )A. 提供写作创意的能力 B. 风格转移算法的发展水平C. 艺术的创造力和变通力 D. 经验的实感及处理经验的艺术转换能力4. 目前,人工智能写作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5. 科技时代,文学有哪些独特的价值?请结合材料简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石臣张晓林石臣(1821—?),晚号粪叟,有楷书墨迹在开封民间流传石臣,夷门书法名家工行楷,兼擅篆隶楷书宗法颜真卿,能得《颜勤礼》《自书告身》神韵颜真卿是晚唐名臣,七十多岁还驰骋疆场,亲自到安禄山叛军营帐谈判,谈不拢就大骂叛军,气若长虹书法一如其人,他的行书遒劲而具古风,气势磅礴,令宵小之辈不敢近观石臣身子骨单薄,清癯的脸上生着稀疏的三缕长须,手指竹节一般瘦长,他能得颜书神韵,按传统书如其人的说法,确有几分让人感到不可理解石臣是他的名,起初,他没有像其他文人那样,字什么,号什么,他也没有别署。
有人很奇怪,问他:“上海某书法家给自己起了二百多个号,你怎么不起上一个呢?”石臣笑笑,打趣道:“号多了,书法就能写得好吗?”但他还是给自己起了一个号:粪叟怎么起了这样一个号呢?读书、练书法之余,石臣就到郊外走走,溜达溜达秋天里,他喜欢到楝树下捡金黄色的楝楝枣,放鼻子下嗅一嗅,然后装进长衫的口袋里再然后,就忘记了他老婆洗衣服时,总想不起来去掏一下他长衫的口袋,啪,啪,扬起棒槌,只几下,楝楝枣就面目全非了,黏乎乎的,散发着一股子难闻的气味妻子就埋怨他,他改不了,下次还照旧石臣住的是三间麦秸草房石臣的三间草舍很好找,夷门往西走,有一个白水胡同,他的草舍,就坐落在胡同口的拐角处在开封城,大都是带有脊兽的青色瓦房,像石臣这样的麦秸屋,已是很难见到了为盖这三间茅舍,石臣赶着个毛驴,拉着平头车,往乡间整整跑了一个月,才把屋顶的麦秸拉够了那些日子,他人更清瘦了,长衫胖了一圈,穿在身上,咣当咣当的,若戏子身上的戏袍一般茅屋的前边,是一处院子,不大,有三分多的样子种着一棵老槐树,是他的父亲种下的?抑或是他的爷爷种下的?已经无可考证了槐花开的季节,每天早晨,石臣都会到院子里弹琴他坐在小石凳上,面前是一个青石板桌,琴就放在上边。
这是一把焦尾琴,是开封天籁堂出品,也就是几块钱的样子石臣竹节一般的手指在琴弦上来回划几下,琴音清越,一纹一纹荡漾开去,唤醒了尚在梦中的蜜蜂,它们嘤嘤着,开始绕着奶白色的槐花起舞这时,石臣正弹到入港处,他半眯了双眼,脸高高地仰起,高高地仰起……一只小蜜蜂嘤嘤着,打着旋,停在他的鼻头,他也浑然不知……这是一幅画偌大的开封城中,石臣只有一个朋友那朋友是个糊灯笼的,据说祖上给宋徽宗糊过宫灯,姓李,人们都喊他灯笼李灯笼李隔三差五地来茅舍找石臣闲喷,他二人喷得来灯笼李给他介绍个徒弟,是开封最大生药铺子同济堂的二掌柜,姓胡,字三丰胡掌柜拿了二三幅书法习作让石臣点拨,临的是颜真卿楷书《麻姑仙坛记》,已有几分形似石臣不语,手里拿了把折叠纸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胡掌柜很尴尬,僵笑着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糊灯笼的朋友打圆场,把习作递到石臣手上石臣接过,顺手就丢进了纸篓,说:“废纸!”胡三丰脸上终于挂不住了霍,扭转身,头也不回地走了糊灯笼的朋友埋怨石臣石臣说:“不是那块料,不如专心做生药生意很快,秋天到了槐树上的叶子开始发黄,看上去有几分肃杀这些日子,石臣的右眼皮总是跳,嘣,嘣嘣,跳得他心里都有些焦躁了,糊灯笼的朋友有日子没来了。
一个秋雨连绵的黄昏,是那种雨打芭蕉的沙沙细雨,灯笼李来了闲话的时候,灯笼李话语有些迟缓,没有先前利索了石臣不明白怎么回事灯笼李一年四季总戴着帽子,原因是他的头顶长出一个粉疙瘩,长三寸有奇,没有生一根杂毛,通红崭新,很是饱满后来,灯笼李脱下帽子挠头,石臣吃惊地发现,不知什么时候那个粉疙瘩瘪了下去,丑陋地趴在头顶,没有了往日的神采①石臣忽然想明白了他心头“咯噔”一响,脸上有阴云飘过灯笼李这次来,是求他办一件事的让他给开封驻军的马师长写幅字这马师长虽说是行伍出身,却狂热地喜爱书法他换防来到开封,已几乎把开封书法家的作品要遍了他以前托人找过石臣几次,都被石臣给拒绝了出乎意料,石臣这次答应了灯笼李悬着的心落地了石臣写了副对联,押了印,交给了灯笼李过两天,灯笼李又来了说,这副对联,马师长很满意,只是嫌印文不雅,怎么能印“粪叟污纸”这样恶俗的内容呢?石臣叹口气,也不说话,拿过一张宣纸,重新写了找出原来的印章,在砂石上磨去印文,②又刻了一枚印重新盖了交给那灯笼李,灯笼李低头看上半天,也不说话了,阴了脸,告辞一天早晨,石臣起床,携琴到院子里弹,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③那棵槐树被人锯走了槐树被锯走了。
春天再来的时候,槐花摇曳,蜜蜂嘤嘤,一清瘦老人在树下弹琴,这幅画,也就消失了选自《书法菩提·民国河南书法人物志》)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