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菏泽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耕读传家蕴含修身立德、克勤克俭、自强不息等价值意蕴,昭示着农耕文明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智慧,与当今“立德树
2、人”的教育宗旨高度契合。立德树人旨在培育具有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民族复兴语境下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将耕读文化纳入现代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现有的传统课堂教育模式,有利于强化耕读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培养知农爱农情怀,增进乡村文化认同,同时还能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增强“自找苦吃的能力本领,提振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实现精神生活上的富裕。 从“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到“并耕而食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民本思想,农耕文明蕴含着“民本和合”“大同等公平正义、共有共享的理想追求,而坚持“人民至上”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
3、。在推进新时代农民共同富裕的实践中,离不开汲取农耕文明的民本思想。要基于为民导向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让农民共享现代文明发展成果。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在乡规乡约、乡村文明建设、乡村文化产业等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增强农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农耕文明不仅蕴含着田园风光的自然美,还包含着如山歌、信天游、船工号子等农民的劳作之美,住宅、院落、服饰的生活之美,以及唱大戏、杂耍、说书等娱乐之美。因此,将农民独特的审美心理、审美需要和
4、审美理想与现代文明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要立足乡村地域特色和文化资源禀赋,提炼乡村文化IP,传承创新文化元素,提高对农耕文化资源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结合年轻人喜欢的符号、文化、语言等,塑造乡村特色和时代潮流相结合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创产业。同时,有效发挥品牌增值效应,延长乡村文化产业链条,不断增加附加值。通过活化利用“农旅融合”项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文化体验,以“非遗+的形式展现农耕文明现代价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发展复原非遗传承体验等产业让农耕文化资源变成农民增收的生产力。 “精耕细作”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智慧农业技术相结合。从
5、独具特色的二十四节气,到梯田、基塘等土地利用方式,从农林牧复合、农桑并举、耕织结合的农耕技术经验,到农耕器具、精耕细作、良种选育等农耕技术体系,农耕文明体现着传统农耕技术的智慧结晶。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发展,是建设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要基于传统农耕知识和技术体系,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方向布局产业链,在汲取农耕文明管理栽培与耕作技术的基础上,把现代智慧农业技术有机融入农业全产业链,通过机械化与数字化赋能,替代传统人畜力、传统农业养分管理方式以及传统的选种模式等,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此外,要结合本地乡村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普及与应用,借用现代数
6、字技术创新农耕文明传承方式和传播手段。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育“农耕文化+科技产业,运用“农产品+网络直播”“农产品+微商农产品+可视农业”等传播手段,助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才理论最初出现在西周时代易经中,是指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后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学的核心和灵魂,是维持中国传统农业生生不息的重要思想。“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些都体现着农耕文明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性思考。“两山理论则深刻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实现了对农耕文明中“三才”理论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
7、展。一方面,将生态产业化,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要立足自然资源本身,构建立体、循环、高效的生态产业链,探索“生态+复合产业的转化路径。另一方面,将产业生态化,既创造金山银山,又保护好绿水青山。将乡村产业与生态涵养相融合,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改进生产方式等途径,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全过程转型,进而推动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摘编自彭芳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耕读文化”纳入现代教育体系,是强化耕读意识、树立正确劳动观和劳动态度的有效途径,更能
8、提振民族气质。 B.“民本和合”“大同等理想追求蕴含着公平正义、共有共享的精神,与“人民至上”的理念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C.从田园风光的自然美到农民劳作、生活、娱乐中的美,这种美学价值既有农耕文明的魅力,也有精神生活的享受。 D.“农产品+网络直播农产品+微商”等传播手段,可以有效助推农耕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发挥农民在乡规乡约、乡村文明建设等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农民的文化自觉,推动了乡村文化的繁荣。 B.将现代智慧农业技术融入农业产业链,可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 C.第段引用的
9、经典语句,既揭示了农耕文明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性思考,又体现了对生态平衡的深刻认识。 D.“两山理论实现了对“三才”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对生态保护的重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段“民本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C.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4.给前3段加上一个总标题,哪一项最合适( )(3分) A.“耕读传家”与“立德树人相结合。 B.“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C.“美学精神”与
10、“审美追求相结合。 D.“并耕而食”与“人民至上相结合。 5.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结合本文,谈谈如何走出一条既面向现代性又坚守乡村本真的现代文明之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兰苑 陈世旭 桑龙桂写的送肥在全国地方戏会演中获了奖,轰动一时,工资加了两级,带着老婆儿子从县剧团调进省城,分到新房子。房子在省文化局新宿舍院,新苑在郊区,离市中心不远。 “要取个好名字。 “只要有房子,管它叫什么。” 作曲的老商凡事随意。 “这种事不能听老商的,只要有酒,他在哪里都
11、能睡着。 一片反对。 “叫玉兰堂好不好?”桑龙桂试探着说。 “玉兰堂!这个名字好!到底是剧作家! 一片赞成。 “玉兰堂”是从“玉茗堂联想来的。玉兰跟玉茗同一个“玉”头。玉茗是白山茶花的别称。南宋陆游咏为“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明朝汤显祖辞官回家,建了玉茗堂,后人称为“玉茗先生”。 “古有玉茗堂,今有玉兰堂,说不定我们这里会出个玉兰先生。 “怎么说不定?是一定的。” 这样的七嘴八舌让桑龙桂脸一红,这正是他心里想的。 应届分来的研究生舒学群怯怯说: “堂是房屋,我们这里是院子。是不是改一个字为好,叫玉兰苑。苑与院同义,在古代多指皇家园林,比如鹿苑御苑苑囿。另外,苑也指学术、文艺荟萃之处,
12、比如文苑艺苑学苑。还有,苑本意是田地,我们这块先前就是稻田 “皇家园林,好!” 改“玉兰堂为“玉兰苑”的理由十足充分,无可挑剔,好像是天生的,只能是这样,不能是别的。于是一致同意,确定下来。 “堂改苑,要得,一字师。 桑龙桂幽幽说。舒学群改变了他的原意,也明显抢了他的风头。 “房子加上知识就是学校,加上信念就是寺庙,加上艺术就是殿堂。关键是知识、信念、艺术!” 老魏总结。他嘴上不说,心如明镜:局基建办选择玉兰树做这个院子的庭院树,主要原因是赵局一家也会搬进来,赵局夫人大名“王者香”,而“兰为王者香”。至于桑龙桂的“玉兰堂提议,自然有比附的意思。 除夕前,桑龙桂自拟了一副对联:“素艳绝如薝卜朵;
13、清芬浑是玉兰香”,郑重求王者香的墨宝。 “院子里有的是书法家啊。王者香谦虚。 “舞笔弄墨千万家,解得三昧有几人?有哪位可以跟您比!”桑龙桂正色说。 “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王者香欣然。 桑龙桂把王者香书写的对联精裱装框,挂上客厅正面墙壁。让先前挂的王羲之兰亭序拓片偏到一侧。把复印件垫在洒金红纸下,描出来,除夕那天贴到大门两边。 桑龙桂记起,刚搬进来的时候,院子外面的当地农户有个老头,晚饭吃撑了,半夜突发心脏病,幸好家里人都在,打了120。 抢救! 桑龙桂灵光一闪。让他一举成名的那个戏,戏名送肥。最出彩的是戏里一个叫“活宝”的角色,扮相是旧戏班叫“茶衣丑的三花脸,大包干前,在地里干活,每次来了大
14、小便,就往家里飞奔,非要拉到自留地,结果总是拉到裤裆里。 桑龙桂设想的新戏,自然是继续这个戏路:还是那个三花脸,大包干后成为致富能手。生活富裕了,胡吃海塞,撑出了急病,经过抢救才捡回一条命。 戏名就叫“抢救”。 每天在新添置的写字台前坐下,铺开稿纸,写下“抢救两个字,桑龙桂脑子里就净是一些乱糟糟的念头。辉煌的奖台和靓丽的笑脸在远处闪闪发光,但要走到那里,却有着万水千山。 一个一个戏名被写出,一张一张字纸被撕下,一个一个纸团被抛到地上,像灵堂的白花,铺了一地。 桑龙桂的新作一直不见动静,社会上开始有了负面的议论。 “一锤子买卖”“只生一个好”,这是同行的讥诮;“压力太大,有个适应期”,这是善意的理解;“过早调离基层,也许是一种失策”,这是领导的反思。省报文艺版居然开了专栏,讨论“桑龙桂现象”。 晚上下楼散心,免不了碰上同事。 书画家易梅影根据桑龙桂获奖作品送肥画的连环画已经出版,正等着他的新戏,每次都热心预约:桑老师的新剧本一出来我就开始画,争取在你又拿大奖的同时出版。 舒学群正在写现实题材地方戏的论文,重点是近年有广泛影响的作品,从湖南花鼓戏打铜锣补锅说到本地的送肥,等着桑龙桂的新戏提供新的经验。 老魏是个例外。他说“你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