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古田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C(A.哺b B.间jin D哳zh) 2.B(A.存:问候、探望 C.悸:因惊惧而心跳 D.暗问:低声询问;潦倒:衰颓、失意) 3.D(A.“向来古义:原来,“颜色”古义:容颜;B.“阿姨古义:教坊中管歌女的头目,“因为”古义:于是创作,C.“老大古义:年纪大了,“整顿”古义:整理;D项“艰难不是古今异义,“几何”古义:多少。) 4.B(A.南,名作状,向南;歌,名词作动词,作歌B.鼓,名作动,打鼓;雨,名作动,下雨 C.栗,使动用法,使战栗;夜,名作状,
2、在夜里 D.东,名作状,向东;重,形作动,看重) 5.B( A.借代,“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丝竹代指音乐。B.对偶,“脚”对“身”,均是名词;“著”对“登”,均是动词;“谢公屐”对“青云梯”,均是偏正短语。“谢公屐”,一种登山的鞋,不是借代。C.借代,“杜康代指酒。D.借代,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代指曹操的战船。) 6.C (开头提到海外仙山,以传说引出天姥山,是以虚衬实,但诗人并未亲眼见到天姥山,故只是虚写,而非“以实衬虚。) 7.B (“便如他乡遇故知,觉得亲切温馨”描述错误,应是“本来就伤心,大雁飞过更添漂泊异地之感伤。) 8.D(琵琶行是长篇叙事诗。)
3、二、现代文阅读 9.C 【解析】A项,“这感发力量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和人世间的生离死别”错,材料一第一段中“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是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表明这“感发力量来源于人对宇宙万物、社会的关怀,而不只是“外界的自然景物”和“人世间的生离死别这两个方面。B项,“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错,从材料一第二段“但这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可知,平仄
4、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华诗词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非“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D项,“既源于中华诗词的魅力,又源于人们对中华文化越来越强烈的自信”错,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既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又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 10.B 【解析】A项,“只要就”说法绝对,“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的条件之一。C项,“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也是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错,从材料二第四段“这套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这些观念和标准制
5、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可知,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不是“负担”,成为“负担”的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标准。D项,“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当今青少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就必须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错,从材料二第四段“不少青年人在儿童时代后来很多人把它们丢了”可知,背诵了也可能忘记,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11.A 【解析】“写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业工人的无私奉献错,“北拒沙流,西连太岳,拱卫京津百万兵。凝眸处、邈苍烟一抹,绿色长城”没有赞美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意思,节选的诗句高度肯定了塞罕坝林场的生态作用,赞美了林业工人的丰功伟绩。 12树立文化自信,努力探索传统诗词之美。创新传
6、统诗词的传播、普及形式,让传统诗词从“小众文学”变成“大众文学。与时俱进,革新诗词创作与评价理论,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气息。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引导青年热爱诗词,创作诗词。(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由材料二第一段“中华诗词从发源至今已经3000多年又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可得出答案。由材料二第三段“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进一步强化了诗词的感染力,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可得出答案。由材料二结尾段“关于诗词的创作与评价诗词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可得出答案。由材料二结尾段“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不少青
7、年人在儿童时代背诵过很多古典诗词作品,可是后来很多人把它们丢了,非常可惜对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得出答案。 三、古代诗歌阅读 13C 【解析】尾联是诗人对时局动荡世事萧条,百姓疲于奔命的担忧。 翻译:西山白雪皑皑护卫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万里桥。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迟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丝毫劳绩报答圣明朝廷。骑马来到郊外不住纵目远望,世事日益萧条令人悲伤怅惘。 背景:这首诗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流寓成都时。其时诗人已经五十岁,孤身流落天涯,与家中亲人难通音信,而中原的战乱尚未平息,更有吐蕃侵扰边地,故他郊游野外,有感于国家的内忧外患,又自
8、伤年迈多病、无能为力,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14.思念之苦:战乱频仍让诗人与诸弟分离,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不仅孤身漂泊一身遥,更想到世人颠沛流离,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报国之愧:年老力衰的诗人自觉空有报国之心,却无力回天,愧对圣朝。 忧国之痛:诗人在三城之地看戍边守卫,由蜀地风景想到如今的“海内风尘”,写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由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对战火下百姓流离失所的心痛。(答出一点2分,答出3点6分) 【解析】“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意思是“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主要是叙事和抒情,由野望之景
9、而触发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流露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诸弟隔”,表达对诸弟的思念;“天涯一身遥”写自己身在天涯,独自飘零,流露漂泊之悲;“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诗人已到迟暮之年,体衰多病,但心系朝廷,为不能为国家贡献微薄之力而感到无奈。总起来看,颔联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15C(C 项“颈联意境凄清悲凉”错,颈联以时间和地理自然成对,表现古今时代的纵贯,境界辽阔。) 16今昔对比。写赤壁古战场已为陈迹,只剩明
10、月下渔父的吟唱。借此表达往事如烟、胜败成空的感叹,抒发历史变迁的沧桑之感。以景结情。诗歌结束于明月高照、渔父清唱的景象,与诗人此时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心境暗合。尾联运用屈原渔父的典故,表达了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慕名利的归隐之意。 【解析】尾联的意思是:今日经过赤壁,多少英雄已成陈迹,只有在明月照耀的江上,时时传来渔翁的晚唱。 今昔对比。写三国鼎盛时期的骁勇善战的豪杰只存于人心,赤壁古战场已为历史陈迹,现在只剩明月高照、渔父吟唱的安逸无忧的景象。诗人写即目所见,着力于感怀三国历史,借此表达往事如烟、山河遗迹、胜败成空的感叹,抒发历史变迁的沧桑之感。 以景结情。诗歌尾联转入幽寂,回归现
11、实,给人余味无穷之感,写江上明月高照,渔父自在吟唱,结束于这种明月高照、渔父清唱的景象,与诗人此时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心境暗合。 运用典故。尾联运用屈原楚辞渔父中渔父的典故,与潇洒自在的渔父相比,那些在政治上曾一度风云显赫的人们也显得可怜可叹了。作者盛年退隐,甘愿从轰轰烈烈归于平淡安静,是对人生的彻悟,也是千帆历尽后的豁然开朗,借渔父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脱离政治纠葛后淡泊超脱的心境和不慕名利的归隐之意。 四、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7.(1)青青子衿(2)鸡鸣桑树颠(3)列缺霹雳(4)别有幽愁暗恨生(5)小乔初嫁了(6)何时可掇 契阔谈讌 (7)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8)大弦嘈嘈如急雨 间
12、关莺语花底滑 (9)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10)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11)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12)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A 【解析】第一空,“寸步不离”,形容相隔距离很近,一步也不离开,一般用于形容人;“形影不离”,如影随形,经常在一起,强调事物或人的关系紧密;语境是形容“中国乡土小说与“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之间紧密的关系,对象是事物,应使用“形影不离”,排除BD两项。第二空,“递嬗”,依次更替,逐步演变;“交替”,接替,后者替代前者。“递嬗”强调次序及演变,后一事物多从前一事物变化而来,“交替更突出不同事物的轮替,前后事物之间未必存在嬗变、
13、演化关系;由“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也历经初创、中兴、转向、畸变、复兴、繁荣、分流与深化的复杂而曲折的_过程”可知,这是强调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历经的演变过程,存在先后的演化顺序,故使用“递嬗”,排除BC两项。第三空,“汗牛充栋”是古代形容藏书很多的成语;“恒河沙数”,数量很多,强调无法计数;语境是形容“有关研究论文和著作”,这是书籍著作,应使用“汗牛充栋。第四空,“从而”,连词,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表达前后相承,后面在前面基础上更进一步;语境“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确定研究之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中由“明确研究对象与范围到“确定研究之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存在
14、目的关系,应使用“从而。 19.D【解析】分析四个选项可知,此处所填写的句子是对中国乡土小说研究自身的百年发展历史的梳理,具体的过程应该存在先后的逻辑顺序,如“总结其经验得失”“辨识其学术价值推进其发展”这三个短语形成先后相承的逻辑链条,后者以前者为前提条件,换言之,只有“总结其经验得失”,方能“辨识其学术价值”;也只有“总结其经验得失辨识其学术价值”,方能“推进其发展”,这样就可以排除ABC三项。 20.百年中国乡土小说批评与研究自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与研究,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区域。 【解析】第一个问题,“中国百年乡土小说”语序不当,从文中来看,“中国乡土小说是文中反复出现的概念,而时
15、间词“百年”是修饰“中国乡土小说的,所以应该改为“百年中国乡土小说”,;第二个问题,“研究与关注语序不当,一般来说,应该是“关注”在前,“研究在后,应改为“关注与研究”。 (两处语病,改对一处给3分,改对两处给5分) 21.不流动;熟人社会;离不开土地。(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事例,根据“几百年来总是那几个姓,乡里的人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可知,第一个特点是“不流动”或“定居是常态。事例,根据“村子里每个孩子都是在邻居们眼里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他们从小就看惯的”可知,第二个特点是“熟人社会。事例,“自家小院”和“阳台花盆的共同特点是有土,而“种菜”也离不开土,由此可提炼出中国社会基层“乡土性的第三个特点是“离不开土地”或“依赖土地。 作文22.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式材料作文题。 阅读材料第一段材料主要讲述的是个人对家庭、集体、社会等产生积极作用时,可以对他们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