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八戒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87KB
约15页
文档ID:595537680
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1/15

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翻开李政道的人生履历,在战乱中求学的岁月始终是他难以磨灭的印迹1941年,日军入侵上海李政道不愿在日寇统治下读书,便毅然离开上海,开始了孤身流浪求学的日子 疾病缠身、敌机轰炸,也没有磨掉他极强的求知欲望李政道在回忆江西赣州孤独无助的岁月时曾说:“环境再危险再艰苦,还是想办法鼓励自己生存下去……我跟蚂蚁不一样,我可以了解这个宇宙是怎么演变的,世界万物遵循什么规律,而蚂蚁不能" 1943年,为了追求当时西迁至贵州省遵义、湄潭办学的浙江大学,年仅17岁的李政道在战火中一路跋涉几百公里,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来到了贵阳。

功夫不负苦心人,他参加了当年贵州考区的高中会考升学联合考试,以高分考进浙江大学,师从“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和“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 按照系里的安排,束星北教授每周要和物理系的同学讨论在《西迁浙大》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一般学生只能问一些表面问题,听束先生讲解清楚后便离开了只有一个学生能够与他讨论,就是李政道这样,束星北教授的讨论课,开始总是被一群学生围着,到后来就成了一个大教授和一个刚进大学的一年级的新生面对面的交流 有这样的老师一对一教学,李政道很快就建立了对整体物理的认识、了解和自信,点亮了他耕耘物理科学的心灯 然而,战争动乱,浙江大学不得已暂停办学,李政道转学到西南联大在“冬冻夏暖”、拥挤破败、漏雨漏风的校园里,臭虫、空袭、饥饿,都没能把联大人打倒,李政道也在这样的环境中迅速成长 据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西南联大》记载,在这抗战的大后方,李政道对前方战士能在疆场上浴血奋战,感到无限仰慕,国家受日寇铁蹄蹂躏的耻辱时时刻刻在他心中激起波澜当时联大的校训为“刚毅坚卓”,同学们以此为铭,鞭策自己每当傍晚时分,他便和几位要好的同学一起漫步在田埂上,纵谈天下大事,吟诵联大的校歌。

从嘉兴、赣州,再到破格进入西南联大,辗转多地,李政道的求学之路深深烙上国家民族遭受战乱的印记但是纷飞的战火、艰苦的学习条件、无法保障的生活,从未动摇李政道苦读报国的决心他在西南联大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曾回忆,那时李政道学习异常刻苦,“每日来我处,要我给他更多的阅读物和习题,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 1946年,吴大猷推荐李政道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那时他还是一个不满20岁的青年,意气风发,对科学充满渴求 1956年,李政道晋升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年仅30岁,创下该校创建200余年来最年轻教授的纪录1957年,年仅31岁的李政道就与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他还在分立动力学理论、高温超导理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政道在学术界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他一直心怀祖国,想着有朝一日用所学回报养育他的祖国母亲曾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秘书长的柳怀祖是李政道一家的挚友,在柳怀祖的印象中,只要文书中不是一定要用“中国"的地方,李政道总会使用“祖国”中美关系破冰,年近五十岁的李政道迫不及待地与妻子一起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热土,没有人能想到,李政道这一来,将推动北京的科技发展迈上新台阶,将为中国高能物理前沿探索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

李政道曾说:“所有中国人事实上是一个人,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人,精神相连……"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 (节选自《怀念李政道》) 材料二: “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问愈透,创更新”,这是14年前,84岁高龄的李政道站在“首届创新中国论坛"讲坛上,就“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对青年学子的殷殷寄语李政道非常重视青年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曾“无心插柳"促成国内高校少年班的设立.他和家人拿出积蓄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优秀大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科研院所观摩见习,为引导年轻人开阔眼界、独立思考不遗余力 李政道教授强调的“问愈透,创更新”,道出科技创新的逻辑起点——提出问题我在做习题、研究问题时,从不向人请教怎样解题,不套用别人的解题方法,总是自己解问求答"李政道在学术上的重大成就,源头正是他对物理问题的极大好奇,好的问题,是创新的根本人类能像鸟一样飞吗?”“我们能击败细菌吗?"……那些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指引人们在探索中找寻答案,促成科技史上的重大突破 提出问题如此重要,当下情形却不容乐观曾有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称,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从未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只有10%的中国大学生经常提问,不习惯问问题、提不出真问题好问题,被认为是中国学生的“最大软肋”,也是中国科学创新最缺乏的东西之一,这种“不提问文化"是如何养成的呢?有的是担心自己提的问题“无知无畏”,但有些“不愿提问"背后其实是“不敢提问”,不敢质疑“板上钉钉"的结论,结果便是在科学研究中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更谈不上科技创新的自主性和原创性。

今天,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呼啸而来,提出问题的能力成为“关键变量”.特别是AI时代,人类的“解题"速度不断加速——无论输入什么问题,AI总能给出答案当答案太多而问题太少,“提问”的能力就显得愈发重要,基础研究是一项高风险、非共识,颠覆性的工作,相比于“跟跑"时代的验证性研究,“无人区”基础研究难题如何解?首先要从学会提问,发现真问题开始 提出一个好问题,看似灵光乍现,实则厚积薄发提出问题的质量,取决于对专业领域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相关前沿问题、研究断裂点和空白处的敏感程度,思考能力从“全面的肤浅"到“片面的深刻”,深挖才见水,水到而渠成,补上“提问"这一课,不只是青年学生和科研人员的问题鼓励质疑和批判,将“被动学习”转为以求知本能驱动的“主动学习”,才能激发想象力和好奇心,拓展创新的可能和空间 (节选自陈立民《重悟“问愈透、创更新”的治学之道》) 【注】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逝世,享年98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蚂蚁比较的相关论述,体现了李政道对生存和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B.受前线将士和西南联大校训的感召激励,李政道萌发了爱国主义思想 C.国家和民族遭受战乱,更加激发了李政道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爱国热情 D.不敢问、不愿问、不会问等严重制约了当代青年学子创新思维的养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政道胸怀读书报国的壮志,这成为他求学路上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动力源泉 B.李政道卓越成就的取得,固然与自身努力有关,但也离不开名师的指点与引领 C.基础研究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解决自身存在的高风险、非共识、颠覆性等问题 D.学习者如果缺乏质疑和批判,就难以驱动求知本能,难以实现真正的拓展创新 3.关于两则材料的写作方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的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介绍了李政道的求学经历 B.材料二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架构全篇 C.两则材料都通过引用李政道本人言论以增强真实性可信度 D.前者重叙,后者重议,都围绕善思善问这一中心话题展开 4.两则材料对你当前的学习有何启发?请简要概括。

4分) 5.材料二对“问愈透、创更新”的具体阐释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区门口的饭店 谢枚琼 我裹了一身风雪,①一闪身进了店子喜婆婆"迎上来说,冷哩她矮矮胖胖的,开口笑的时候,慈眉善目,胖胖的脸上洋溢着喜气店名“喜婆婆美食店”,人如其名嘛 一看墙壁上的挂钟,已是晚上八点半了我拍打着衣上的雪花,道,难得碰上今年这样的一场大雪喜婆婆"脸上依然是标志性的笑容可掬,她接过话去:正想要关门了,可是只有面条吃了,我这才留意到,店子里除我之外,已经没有一个顾客平常这个时候,也打烊了我忙说,那就面条吧,垫垫肚子就行喜婆婆”扭动着胖胖的身躯,往里间的厨房忙去了本来不大的店面,突然让我觉得空洞洞的我面街坐定,看到街边昏黄的霓虹灯影里,②雪花忽东忽西地乱飞,一点讲究也没有,像是顽皮的孩童③雪是今夜天地间的主宰,外面一片清寂,曾经的车水马龙硬是被大雪生生地删掉了,④街上的商店也似乎被逼得早早关门门外偶尔驰过的小车,披了一身雪白,慌不择路般一闪而过 面条下好了,放在厨房边的小条桌上,一大碗,热气袅袅。

小条桌上好些小菜,我挑了萝卜条、藕丁、香菜、青椒油渣,白的、红的、绿的,碗里顿时丰富起来,胃里霎时也暖意盈盈我拿起筷子,轻轻搅拌几下,先凑上嘴去,啜一口面汤,爽口,香鲜!筒子骨炖的高汤,是“喜婆婆"店里特有的味道我想,正是因了这口高汤,才不负“美食”的称谓吧 这个小店就在小区入口处,方便得很我入住小区已十二余载,见证了这个店面的兴衰起落更早之前的记忆里,这里开的就是饭店,名字叫“北海楼"那时店面规模是如今的两倍,一楼可以摆上个三五桌,二楼还置有包厢三间,“北海楼”是机关接待的定点饭店,店里生意不错后来,全国刮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之东风,那个胖胖的江总,常无所事事地窝在沙发里玩不多时日,“北海楼"悄无声息地关门了,结束了它的“江湖地位” 很快就有人来接盘了,稍加粉饰,更名为“如意楼”,我和朋友偶尔光顾,感觉并无多大特色,亦无特别的竞争优势,“如意楼”也难以“如意"下去后来一对年轻小夫妻开了小吃店,叫“兴隆土菜馆”规模缩减了一半,员工更是精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且做起了早餐生意进进出出的多是一身汗水一身灰的消费者群体干的体力活,赚的辛苦钱,在这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亦无体面与否的顾忌,而饭是管够的,可以敞开肚皮吃个饱。

我常想,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沉得下气来,惨淡经营一份并不轻松的小本生意,已属难得 然而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完全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那年春节后,当我突然发现那把链子锁重新挂在门把上时,心里不禁一声惋惜,一个微利小店又何以抵得住那一波突如其来的打击呢?小区门口这二十来平方米的铺面,其开业关张,其成败兴衰,已不单是以赚多亏少的经济指标来论证它存在的意义,它的表情分明是鲜活的 直到“喜婆婆美食店"的出现,才算是结束了它长达700多个日子的憋屈郁闷 五十开外的“喜婆婆”可是独自一个人撑起来这间铺面的她告诉我,下岗多年了,一直闲不住,现在她一个人守着这间铺面就行啦……我想后面的潜台词是,门面租金每月要3500元,她也不敢再请帮工了,好在女儿女婿一有空就会来帮忙我见过她的女婿,一个帅气而勤快的小伙子,他常常在下午下班后出现在店里,当岳母娘的下手,跑堂.特别是碰上叫外卖的,小伙子还要骑上摩托充当“送餐小哥"喜婆婆”满眼。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