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高一年级第二次联合考试试卷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中,节日是农历历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关于端午的起源最早有源于夏至一说而民间社会却把它与屈原、伍子胥、介子推、曹娥等真实或者传说中的历史人物结合起来,赋予其情感、道德色彩,并衍生出丰富多彩的节日传说如此一来,端午节的文化属性从纯粹岁时节令的产物,又增添了一份历史人文的色彩,而且在后世的流传中与历史的关联度被不断强化和凸显在这样的演变过程中,端午节的思想内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由探索、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衍生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至亲的孝道。
随着传统节日地位的不断上升,端午节从民间节俗转变为法定假日,从民间文化转变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自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角色的转换使得作为假日和非遗的端午节在价值和使命方面具有了超越性:其价值已经从一国之传统节日成为人类社会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其使命则从对节俗内容的本体传承转向对其精神内涵的继承和弘扬从这个意义上说,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尽管存在着地域差异,但其中蕴含的传统道德伦理规范应该是共通的,是时代需要的时至今日,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大多是建立在对节日文化外在形式的消费和满足上,并没有深入到节日的内核中去如果说屈原、伍子胥传说有对国家忠诚的意味,那么,介子推、曹娥的传说则包含着孝道思想,忠诚和孝道正好代表着从国家到个体的两种高尚道德品格,家国一体借助于端午节的多个起源传说得到了生动的诠释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使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这种探索和认知仍在持续在端午节的知识体系中,以饮食为中心和药物为中心的一系列节俗内容,本质上都是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以饮食为中心的节俗,从吃粽子、艾馍馍到喝雄黄酒、菖蒲酒;以药物为中心的节俗,从采药、制药到用药,各种原材料均取自于自然端午节对自然界的集中采集不是简单地索取,而是具有神圣的意义。
端午节当日,各种节俗活动的目的不只是满足人类的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用自然之法,以自然之物,表达出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敬畏,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并因此被赋予了灵性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社会中人们对待端午节的活动是谦卑而又谨慎的,通过一系列的饮食制作和药物采集,让自然草木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最终满足民众驱邪避祸、祈福禳灾的精神需求时下面临的各类生态问题或多或少与人类中心主义、发展主义有关系,而端午节俗中所表现出的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是时下提倡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唯有从端午节俗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才能让传统节日绽放出时代的光芒摘编自杨旭东《端午节文化内涵的时代价值》)材料二:在千百年历史的传承中,端午节俗活动历经变迁,糅合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风俗,日益丰富且愈发充满活力在“名人祭祀”说中,祭祀屈原最早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后人遂以此认为端午节源于祭祀屈原;祭祀伍子胥则见于同一时期宗懍所著《荆楚岁时记》,指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河神伍子胥;祭祀曹娥则出自东汉《曹娥碑》,浙东人认为曹娥孝心感神灵,可作世人楷模,每年于其投江救父的五月五日进行划龙舟竞渡,遂成为会稽一带的风俗;其他地区也有端午祭祀名人活动,如岭南地区祭祀东汉苍梧太守陈临、三晋地区祭祀春秋晋国名臣介子推、湘西地区祭祀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等。
在历史长河中,在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长城内外,端午节跨越了民族、地域、时间,积淀了独特可贵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认同,镌刻了深入民族骨髓的集体意识和文化底色,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命运与共”文化认同的生动写照,并逐步演变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这种认同具有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认同价值及教育价值的统一性,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臻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传承端午文化,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与意义就显得更为重大摘编自杜笑宇《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国民间社会赋予了端午节的起源以丰富的情感和道德色彩,这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属性B.端午节从民间节俗转变为法定假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在价值和使命上具有了超越性C.端午节的节俗内容,不管是以饮食为中心,还是以药物为中心,其实都是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D.端午节在经历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后,其节俗活动丰富多彩,虽然各地完全不同,但都富有活力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们对端午节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应深入到其内核上,而不应停留在对其外在形式的消费上。
B.人们以谦卑而又谨慎的态度对待端午节的活动,以表达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敬畏C.端午节俗活动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也为了满足民众驱邪避祸、祈福去灾的精神需求D.当今社会面临着各类生态问题,而人类中心主义、发展主义是造成这些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3.下列各项,不能体现端午节的价值与使命的一项是( )(3分)A.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B.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C.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陆游《乙卯重五诗》)D.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张耒《和端午》)4.两则材料都提到屈原、伍子胥、介子推和曹娥等历史人物,其目的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端午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具有很重要的当代价值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花草柬聂鑫森古城湘潭有许多条古香古色的巷子,巷子里讲究的人家,院门两旁放置着花草,门楣上攀爬着藤本植物,还会摆上石凳或椅子,让前来叩访者稍坐,等待主人开门迎客或者,经过此处的陌生人,走累了,也可以坐下来,歇歇脚有的主人很风趣,还会在门上贴一条窄长红纸,上写“花草陪人请小坐”这个红纸条,人们称之为“花草柬”曲曲巷中的高家宅院,就是这种格局男主人叫高振宇,快七十岁了除了他,还有一个比他小一岁的妻子柳鹂儿子一家在外地,只有春节时才回来与他们团聚他们喜欢安静,退休前和退休后一个样,院门常关但只要他们一出门,见着街坊邻居,总会主动打招呼,客客气气的他们不去串门,也不邀请别人来家里但院门两旁的花事常新,花缸按照时令换进换出,春天的山茶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木芙蓉、冬天的绿梅或白梅他们在院子里养了许多缸花草,轮流着让花草出来陪人他们不孤芳自赏,而是让大家赏心悦目,这份心意就很难得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在院内靠门两侧的墙根下,栽了许多藤本植物,比如迎春花、紫藤花、牵牛花、爬壁虎之类,再用细麻绳拴在院门顶端和扶持植物的竹竿之间,让柔藤顺着绳子爬到门楣上,变成一座花草牌楼,好看春有金黄的迎春花和粉紫相融的紫藤花;夏秋的牵牛花,有红有白有紫,像一支支仰天而吹的小喇叭,仿佛铿然有声。
退休前,高振宇是本市京剧团的名角,谭派老生柳鹂先是唱梅派旦角的,后来身体不好,改行成了后台的检箱(收检戏服)人在职时,早晨要吊嗓、练身段,然后是琢磨戏文;下午得好好休息,晚上要演出柳鹂五十五岁就退休了,高振宇一直唱到六十五岁,红了好几十年,然后在声誉最隆的时候,急流勇退,息影林泉人们很奇怪,高振宇一身的好本事,怎么不带徒弟?他饰《碰碑》中的杨老令公、《打渔杀家》中的萧恩、《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一亮相一叫板必是“碰头彩”可他的儿子却坚决不学戏,他想的是好好读书,将来去造飞机造火箭儿子被他骂过打过,但倔强如故,有几句话就最让他伤心:“爹,成一个角比成一个科学家还难,嗓子好身材好是爹妈给的‘饭碗’,还得有悟性,能吃大苦您是成功了,妈就没成我不是学戏的料,普天下也没几个是!您不要轻易带徒弟,别害了人家现在儿子在大西北的一个特殊单位工作,已经是总工程师了高振宇真的没有带过徒弟,也不接待上门来求教的同行和戏迷自己走上了这条路,就好好走下去吧可心里老觉得对不起人,就让院门两旁的花草表示歉意吧,让人看看花,听听他在院里吊嗓子,或者酣畅淋漓地唱上一段,聊作补偿到真正退了休,高振宇早晨起床后的大事,是和老妻一起去侍弄花草,一边干活一边轻声哼几句而已。
处暑后,天气变凉了高家院门两旁,分放着一缸雁来红、一缸白菊花门楣上爬满了青翠的藤叶,一朵朵直立的牵牛花,红红紫紫,还有白色的,开得很热闹巷子里的人,发现天刚亮,就有一个穿西装的中年汉子,安静地坐在高家花缸边的绿色木靠椅上,上身直直的,两手平放在膝盖上,尖起耳朵听院里的声响这个人没有谁认识院里传来录音机播出的京胡声,高振宇唱道:“恼恨那吕子秋行事可恶,恨不得插双翅飞过江河船行到半江中儿要掌稳了舵我的儿为什么撒了篷索?”接着,高振宇变了哭腔:“啊……桂英儿啊!”有老戏迷明白,这是《打渔杀家》中萧恩的唱段,“快板”后是“哭头”,而这“哭头”是高振宇的绝活,“儿”字下行腔,将喉音愈落愈低,透出苍老凄怆之音!有人正要喊“好”,中年汉子忙站起来,摆摆手,又深鞠一躬,然后再坐下听高振宇反复唱了三遍,才停住中年汉子站起来,朝挤在巷道里的几个人拱了拱手,然后飘然而去第二天早晨,中年汉子又来了高振宇唱的是《碰碑》中杨老令公与六郎离别后,先唱“二黄导板”再唱“哭头”:“我的儿呀!”声腔极为凄惨悲凉,也是唱了三遍第三天早晨,巷子里的人,早早地聚集在高家门口,就为听高振宇的“哭头”那个中年汉子没有来高振宇也没有打开录音机,没有唱“哭头”。
又过了些日子,外地的一个京剧团来湘潭演出,主角是谭派老生传人、年方四十的景金石,戏码是《打渔杀家》《碰碑》《四郎探母》海报上还贴了照片,景金石就是那两个早晨来听戏的中年汉子!巷子里立马欢腾起来景老板肯定是来请教‘哭头’唱法的那么,高老板怎么不开门迎客?”“你想啊,高老板多少年都不点拨人了,再为一个外地人支招,别人会怎么说!”“对呀我猜想有高老板的师兄弟用引荐,定好了时间,他在里面唱,景老板也是谭派传人,一听就明白诀窍在哪里高老板并不失礼,门上有花草柬,门边有花草陪客买票去!听景老板的‘哭头’,等于是听高老板的‘哭头’!”(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花草柬”体现了当地百姓的热情好客、亲近自然的生活品格,也暗示主人公高振宇的秉性是诞生在当地土壤之中的B.小说对景金石听戏时“上身直直的”“两手平放在膝盖上”“摆摆手”“深鞠一躬”等描写,表现了其谦逊、认真的性格特点C.高振宇的绝活是“哭头”,他唱“哭头”,是为了表达他对儿子拒绝学习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