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广东省东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2024.1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和学校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并正确填涂考号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其答案一律无效 3.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语料库持续更新与算法不断完善,未来AI(人工智能)写作全面赶超人类并非绝无可能不过从当前状况来看,AI写作还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写作 AI写作本质上是数据算法支配下的符号自动生成,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类文学特征,但却无法真正实现对人类情感与想象的编码。
而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除了数理逻辑还有情感与想象等人类的情感与想象也并不是不能编码化,而是无法在AI的运行机制中实现无差别的兼容因为AI只能以数理逻辑的方式运行,任何超出数理逻辑规范的存在都会被视为错误而被排除对AI而言,语言只是符号本身;但对人类而言,语言不仅仅是符号,更承载丰富的意义 人工智能写作无法实现现实性超越人类写作可以通过想象超越现实,提供精神慰藉和审美愉悦:而AI写作则被限制在算法范围内,沦为事件记录,无法满足人类对超越性的渴望单纯对AI自动生成的文本进行审美评判,难以否认其具有审美价值,甚至某些方面达到普通创作者难以企及的高度但问题在于,真正引发读者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的,并非AI自动生成的文本本身,而是它依托的人类经典创作语料库AI写作只能以不断消费现有人类审美资源的方式来维系虚假的审美幻象;不但无法产生真正伟大的作品,而且在审美资源的持续消耗中,必定走向枯竭,沦为空洞、虚假的机械复制对AI数据算法而言,人类创作素材与AI自动生成素材之间不存在任何区别这就意味着,随着AI生成文本的指数级增长,那些真正承载人类鲜活生命体验的文本比重将越来越低,逐渐消解于机械复制文本的重重包围之中。
AI写作还消解了写作对现实的介入力量人类写作虽然以虚构性的方式展开,但却对现实有着强劲的介入力量,作品中所呈现的完美性虚构,构成对现实世界不合理的批判依据,作品中所承载的对完美性的憧憬与追求,构成改造现实的内生动力而AI写作在数据算法支配下自动生成的文本,与现实世界之间不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关联AI写作专注于算法的持续优化与需求的最大限度满足,现实世界则遵循自身因有的运行规律简而言之,AI写作是一个悬浮于现实世界之上的空中楼阁 令人担忧的是,AI写作依托大数据,可为人类感性需求提供精准而全面的满足,从而不断趋向于一种反智主义的娱乐化、平面化与庸俗化,可能导致人类在不知不觉中偏离理想的健全人性因此,我们应该将人工智能严格限制在辅助性工具的范围内,防范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异已性的存在反客为主,参与到人类的观念认知建构中 (摘编自赵耀《人工智能写作的局限性》) 材料二: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机器学习系统,缺乏真正的解释和理解能力,它的核心是描述和预测这是一个笨重的模式匹配统计引擎,狼吞虎咽地处理数百兆字节的数据,并推断出最为可能的答案相反,人类的大脑是一个极为高效甚至优雅的系统,只需要少量的信息即可运作;它寻求的不是推断数据点之间的粗暴关联,而是创造解释。
举个例子:你放开手中苹果,观察结果后说:“苹果掉下来了"这是一种描述预测则可能是这样:“如果我张开手,苹果就会坠落两者都是有价值的,而且可能都是正确的但解释则不仅于此:它不仅包括描述和预测,还包括超越事实的猜想,如“任何这样的物体都会坠落";以及“如果不是因为引力,苹果就不会坠落”之类的因果解释,而这就是思考机器学习的核心是描述和预测;它没有提出任何因果机制或物理定律当然,人类式的解释不一定正确;但这正是思考的一部分:智能不仅包括创造性的猜想,也包括创造性的批评人类式的思考基于可能的解释和纠错,这一过程恰恰实现理性的力量就像夏洛克·福尔摩斯对华生医生说的:“当你排除了所有不可能,剩下的无论多么不可能,都一定是真相"ChatGPT在设计上可以“学习”(即记忆),但它没有能力区分可能和不可能人类理性推测的解释是有限的,而ChatGPT不存在这一限制它可以同时学习相互矛盾的观点,如“地球是圆的"和“地球是平的”,只是根据随时间变化的概率进行交换 机器学习系统也无法解释语言的深层规则,因为语言的正确解释是非常复杂的,无法仅仅通过沉浸在大数据中来学习例如,它们将句子与从其他句子中推断出的模式进行类比,而不考虑语言的正确解释和深层含义,因此可能错误地预测句子的含义。
例如,ChatGPT可能将“约翰太固执了,没法和他说话"误解为“约翰不愿意与人交流”,而不是“没法与约翰讲道理" 机器学习爱好者对他们的作品在不需要解释的情况下产生正确的“科学”预测(例如,关于物理物体的运动)感到自象,但这种预测是伪科学真正的智力体现在思考和表达看似不可能、但有深刻洞见的事情的能力苹果掉到地球上是因为质量使时空弯曲(爱因斯坦的观点)这一理论看似极不可能,但它却告诉了你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 真正的智力还体现在能够进行道德思考的能力这意味着用一套道德原则来约束我们头脑中原本无限的创造力,决定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ChatGPT等机器学习程序无法在生成新颖输出和避免背离道德准则之间难以平衡,因为它们缺乏根据道德原则进行推理的能力程序员只能粗暴地对ChatGPī进行限制,禁止它在有争议的(也就是重要的)讨论中提供任何新颖的观点 鉴于机器学习系统的非道德性、伪科学性和语言无能,我们只能为它们的流行而感到哭笑不得 (摘编自乔姆斯基《ChatGPT的虚假承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凭借丰富的语料库与先进的算法,将来有可能在写作方面赶超人类,但目前它们仍然只能部分取代人类写作。
B. AI只能以数理逻辑的方式运行,意味着它无法对人类的情感与想象进行编码,更无法理解语言背后承载的丰富意义 C. 人类进行理性思考时,需要辨识矛盾,区分可能和不可能;而ChatGPT不加限制地接纳各种观点,其实远离了理性思考 D. 机器学习系统的流行,反映人们因对其局限性认识不清而对其地位作用明显高估,这让材料二的作者觉得好笑又可悲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料库的持续更新仍无法解决AI写作的创新难题,这与AI自动生成素材的比重加大有关 B. 《西游记》以虚构方式对现实世界的不合理进行批判,而A1写作缺乏这种对现实的批判性 C. 微软聊天机器人因为被网络喷子污染而散播种族主义内容,表明其道德思考能力有待改进 D. 机器学习系统的预测是伪科学,因为它往往忽略那些看似不可能、但有深刻洞见的事情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第3段所说的“现实性超越"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塑造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桃花源 B.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以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作者的生活经历。
C. “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在小说中构想出潜水艇、月球登陆等现代科技的雏形 D.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描绘了一个通过科技控制人类情感和欲望的未来世界 4. 材料二中所说的“真正的解释和理解能力"主要指什么?请简要分析 5.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人工智能的分析,对我们“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斑鸠之鸣 刘云 巴山大梁下的八道河是由高山峡谷中的河流构成的一个大峡谷,两岸又套着多少小峡谷,像一个巨大的“非”字,笔画却不止那六横从源头冯家梁、东河垭口数起,百多里水路,得有多少横呀!八道河最著名的是沿途的水竹、白蜡树、香樟原始地带的香樟不容易与白蜡树区分,它们长得几乎一模一样阴湿、幽暗、狭长、深邃的八道河,一年四季只有水声、风声贯穿此外还能听到什么呢?是那斑鸠之鸣 八道河众多的河流之岸上,在某一个安静时刻,斑鸠声猛可地响起来。
那时,心静,水声、风声似乎消失了,从水雾弥漫的河岸那端,一声,两声,然后是一串:“咕,咕,咕咕,咕咕咕……"单调而又悠长在我听过的鸟鸣声中,斑鸠之鸣是最单调的,固执,一成不变,没有旋律感,连麻雀都不如——在春天的早上,麻雀的鸣叫有音乐小品的味道,更不用说雨后麻雀在积水潭边梳洗翅膀时,发出的精灵般的悦鸣 单音节的斑鸠之鸣,显得古老而悠远,我也坚信斑鸠这种小小的生物,当是最最古老的物种它们不华丽,一般季节,总是铁灰色,春天会褪为银灰,反射天光,这季节的斑鸠已然交配,生殖的光华叫它们略有动人之处——在巴山地区,在那些水边、浅林地带,在水竹与白蜡树、香樟间,我发现了这细小的变化,从而感知春天这生命之季在斑鸠羽毛上朴素而华丽的呈现 如果我说从斑鸠单调的鸣声中,我能分辨出不同地方斑鸠的口音,有谁相信呢?八道河一带的斑鸠远离村落,长年生活在无人的水边、林中,保留了上古口音,苍色、直白,像风敲树干,几无变化,在它们那里时间似乎一直停留在上古而往南,到岚河一带,人口密集,斑鸠之鸣明显有别于八道河一带,带着四川口音、尖利,逼仄,像风从门缝挤过,或从冬天的窗户纸穿过,带着哨音岚河一带,是茂密的山林与丰沛的水合构的宁静之地,天地潮润,人与庄稼休戚与共,斑鸠之鸣也有了生存之味。
比如,其声调变得婉转,像岚河岸边的水声、水汽,有快乐与忧愁 越过秦岭巴山的第一、二个台阶,下落到河谷地带,是田湾,鱼米之乡,树木缺少层次感但变得更为密集,人间的烟火气悬浮于天地之间,构成天与地薄薄的“窗户纸”是谁屡屡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除了斑鸠,还有谁呢!在人声变得寂然之时,平川一带的斑鸠之鸣会响起:“咕——咕——"比如清晨,大地刚刚苏醒;比如黄昏,大地睡意上升斑鸠之鸣像劳乏后的叹息,体力恢复后出一口长气,我无数次地听到这样的斑鸠之鸣,世俗,温暖,人味十足,很容易叫人想到家,想到妇人、孩子、父母、家畜,当然还有饭食与酒 真正的农人,能从斑鸠之鸣中听出别样的意味:春天叫,意味着生产开始;夏天叫,意味着庄稼疯长,农人可以短暂歇息;秋天叫,庄稼已然收获,田地空荡,蚂蚱在最后一层草绿中褪去自己的青色;冬天叫,雪也许就要下来了,油菜在起旱的田垄上转青并准备转为墨色 很多心思敏感的朋友与我一样,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竟也听到了斑鸠之鸣那样的地方,一般有成片的香樟林,人工栽植,但已然长得野相在城市不停息的喧闹声中,在混杂的各色音响中,“咕”一声,又“咕"一声,然后停歇,消逝,久久不再响起,宛若一个梦境,而后,“咕”又响起,继而再次被城市的机械之音淹没。
是的,在我经过的所有南北城市,无一例外地,都听到过斑鸠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