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第三节 海陆变迁

上传人:梦** 文档编号:595375435 上传时间:2024-11-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第三节 海陆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第三节 海陆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第三节 海陆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第三节 海陆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第三节 海陆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第三节 海陆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第三节 海陆变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 陆 变 迁第1课时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通过播放图片、视频、动画等,说明地球自形成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区域认知)2.通过阅读史实资料,观看视频动画,描述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综合思维)3.通过“拼接大陆”的实践活动,力证大陆漂移假说。(地理实践力)重点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地理现象。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资料分析法、动手拼图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

2、: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可简称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迁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出示图片,根据图片分析现象。现象一: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现象二: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学生: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才抬升成为高山。这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台湾海峡地区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地

3、壳下陷和海平面上升,形成海洋。这说明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教师:海陆变迁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有些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在短期内甚至瞬间发生的。举例说明瞬间发生的地表形态的变化。阅读教材第54页,展示火山与地震的图片和视频。学生1:一次强烈的地震,会导致地表岩层断裂甚至错位。学生2: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大部分喷发物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高地。教师:人类活动也能造成海陆的变迁。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学生:人类填海造陆。如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这是因为荷兰人与海争地,填海造陆,导致海洋变成陆地。总结:地壳的运动、海平面的升降

4、、人类活动等都能导致地表形态变化。以启发式讲授为主,调动学生直观感受,引导学生乐于并善于观察。体会火山与地震产生的突然性,感受短时间内的地表形态的变化。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地表形态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1.讲故事教师:读世界地图,我们发现南美洲东岸的凸出部分,恰好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对应。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先来听听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4页阅读材料,了解大陆漂移假说。1910年,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看到墙上的世界地图,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凸凹如此吻合?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是不是后来因为受

5、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2.寻证据教师:出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图片,根据图片描述证据。(1)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2)古老地层相似性:南美洲和非洲两岸的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3)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在非洲和南美洲找到了相同时代的恐龙化石。说明在恐龙生活的年代,非洲和南美洲是连在一起的。(4)古生物种类的相似性: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相同的生物海牛和鸵鸟。鸵鸟不会飞,海牛只能生活在热带浅海中,说明曾经非洲和南美洲连在一起,中间的大西洋不存在。教师:有了这些证据,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3.说内容教师:展示大陆漂移过程的图片,播放大

6、陆漂移动画。根据图片、动画、教材第54页内容,描述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学生: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点拨: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还会继续变化。4.谈感悟教师:学习了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有什么感悟?学生1: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证据提出假说”的思维过程对待未知事物。学生2:学习魏格纳在科学面前不畏艰险的精神。5.解释现象教师: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学生:南极

7、洲曾经位于温暖湿润的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后因地壳变动,森林埋入地下,形成煤以后,大陆发生漂移,漂移到南极洲现在的位置。通过观察世界地图中非洲与南美洲的轮廓的吻合性,结合分析两岸动物的类似性,从而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部分内容。沧海桑田,海洋可以变陆地,陆地可以变海洋。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等。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发现问题(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提出假设(非洲和南美洲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后来分开的)寻找证据(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古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提出假说(大陆

8、漂移假说主要内容),并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2课时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设计说明本节课基础知识部分有六大板块的名称、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主要运用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同时,案例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在理解板块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时存在困难,因此要采取多种方法破解难点,比如做模拟演示实验、动画视频等。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的成因、某地多发火山地震等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分析某

9、一案例总结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举一反三。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学生在课前先搜集、整理资料,结合学校的模拟演练,写出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措施,课上交流展示。学习目标1.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区域认知)2.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综合思维)重点难点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资料分析法、演示实验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大陆漂移假说被证实后,虽然说明了大陆是漂移的,但没有说明大陆为什么漂移,还要进一步探究“大陆

10、为什么会漂移”。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板块运动学说。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对海陆变化的成因形成一个理性的认识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教师: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分出若干小板块。提出问题:地球表层由哪六大板块组成?其名称与大洲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欧亚板块以亚欧大陆为主。非洲板块以非洲大陆为主。美洲板块主要包括南、北美洲。南极洲板块以南极大陆为主。印度洋板块主要包括印度洋、澳大利亚大陆、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教师: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有两种

11、运动方式。播放板块张裂运动动画视频。学生:板块张裂拉伸,能够形成裂谷、海洋或使海洋面积扩大。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其与大洲之间的关系。通过观看视频或动画、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认识板块张裂拉伸和碰撞挤压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教师:模拟板块运动,总结板块碰撞挤压产生的现象。模拟板块运动1:把橡皮泥粘贴在指定的泡沫板(板块模型)处,然后把泡沫板块用力挤压,观察现象。模拟板块运动2:将一张纸片和一张硬纸板并排放置,左手拿住纸片,保持静止,右手将硬纸板向左推动,挤压纸片的边缘,纸片的右边将会凸起。继续用力,直到纸片向下滑过硬纸板。学生:板块碰撞挤压,能够使山脉抬升或使海洋面积缩

12、小。教师:学生自主思考,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学生: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阿尔卑斯山脉的成因是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落基山脉的成因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其原因是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其原因是板块不断张裂。大西洋面积在扩大,其原因是大西洋地处美洲板块与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此处美洲板块与欧亚板块、非洲板块运动方向相背,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总结: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

13、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比较活跃。通过学生自主分析具体案例,动手做演示实验,掌握分析海洋、山脉形成原因的方法。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大约500万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次),分布有500多座活火山。这些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分布的?它们与板块运动有什么关系呢?1.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教师:出示图339“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引导学生观察,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 (2)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地中海喜马拉雅)补充:大洋中脊也是火山和地震活动较多的地带。用板块构造

14、学说解释下列现象。学生:(1)环太平洋地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3)英国很少有地震,是因为英国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4)日本多地震,原因是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5)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称为“火山国”。原因是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6)世界上许多高大和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带。世界上主要山脉带与火山、地震带是吻合的。总结: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地带,这些地带是板块运动中相互挤压的边界,地壳活跃。2.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过渡:强烈的地震往往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教师:出示地震发生时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