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上传人:梦** 文档编号:595375432 上传时间:2024-11-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5.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设计说明等值线图的阅读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前面的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因此,本节课设置“温故知新”环节,调动学生的旧知,迁移协助理解核心概念、读图方法。借助“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引导学生分别描述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进而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学习目标1.知道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区域认知)2.说出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地理实践力)3.说出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地理实践力)4.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和1月、7

2、月平均气温分布,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重点难点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阅读。2.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难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问题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出示教材第86页两幅景观图,你们能否说出这两个地区1月的气温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学生:是由于气温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教师: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分布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观察景观图片,明确气温和降水的差异造成世界各地不同的景观。教

3、师:新疆流传着一句话,那就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自学教材87页内容和“活动”,回答下列问题。(1)概念:气温指的温度,常用()表示。(2)气温的测定测量工具:。测量时间:一般在北京时间、。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气温的概念和单位、气温的测定。阅读教材第87页图5-8“百叶箱与某天4次气温观测记录”是。学生:(1)空气摄氏度(2)温度计2时8时14时20时9.5教师:思考当地气温在一天中、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判断一个地方的冷热程度,我们通常依据平均气温。气温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很大。(1)气温日变化人们最关注的是一天之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新疆今日最

4、高气温是22,大约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是8,大约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是14。气温日较差大,所以新疆会出现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景象。(2)气温年变化观测时间(月)123456789101112气温()-10-605121820171595-3上表是新疆某地12个月的气温数据,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气温的年较差是30。让学生明确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并明确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温故知新:结合等高线旧知认识等温线。概念等高线等温线把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把温度相等

5、的点连接成线特点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同线等温,同图等距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高度变化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高度变化越小等温线越密集,温差越大;等温线越稀疏,温差越小闭合等高线中心,数值向中心增大为山顶,数值向中心减小为盆地闭合等温线,数值向中心增大为高温中心,数值向中心减小为低温中心应用在地图上,用等高线数值表示地面的高度,用等高线稀疏表示地面的起伏变化通过温故知新环节,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教师:等温线图的读图方法。一看等温线数值,二看等温线疏密,三看等温线延伸和递变方向。活动一:探究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纬度因素)。判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气温分布特点。教师:展示世界年

6、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出示判读的具体步骤:(1)读图名、图例。(2)描出20、10和0等温线,说出等温线的大致走向。(大致为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3)找出世界年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大洲。(非洲南极洲)(4)说出等值线数值的变化趋势。(数值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变小)(5)归纳整体的分布规律。(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学生:按照要求观察、描画,描述变化趋势,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总结:世界气温分布规律。(1)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减少。(2)同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这是由海

7、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3)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活动二:探究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海陆因素)。判读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描述气温分布特点。教师:展示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读北半球20等温线,发现20等温线在陆地与海洋交接处出现了大的弯曲,说明同纬度陆地和海洋气温不同。总结: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海陆因素)教师延伸:陆地温差大,海洋温差小;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活动三:探究世界年平均气温的

8、分布规律(地形地势因素)。判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描述气温分布特点。1.画出北半球的10等温线,观察形状。2.解释在亚洲陆地上为什么会出现巨大拐弯,这个地方是什么地形区。讲解等温线的读图方法,培养学生提取和表达地理信息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描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教师: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地形地势因素)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6。教师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1.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纬度因素)2.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海陆因素)3.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地形地势因素)活

9、动四:探究南、北半球等温线弯曲差异。判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教师:1.哪个半球的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什么?2.南、北半球等温线有什么弯曲规律?学生:1.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海洋面积比北半球大。(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2.读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北半球),冬季陆地气温低,等温线向南凸;海洋气温高,等温线向北凸。读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高,等温线向北凸;海洋气温低,等温线向南凸。教师总结:等温线弯曲状况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可概括为南、北半球1月陆地等温线向南凸,7月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师生共同小结,巩固世界气温分布规

10、律。通过析图,探究南、北半球等温线弯曲差异。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气温和世界气温的分布。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北半球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或离地面约1.5米的阴影处,4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

11、2课时降水世界降水的分布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设计说明本节课通过动画视频、演示实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降水的含义和降水形成的条件;运用动画视频,对比主要降水类型;动手做模拟降水量的测量实验,熟悉降水量的测量过程。类比等高线、等温线的含义和判读,归纳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和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方法;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对比赤道与两极、中纬度大陆沿海与内陆、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两岸降水量多少,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通过判读、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某地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学习目标1.说出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及降水的类型,区别是哪种降水类型。(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2.说出

12、等降水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地理实践力)3.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综合思维)4.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重点难点重点:1.判读等降水量分布图。2.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出世界降水分布特点。难点:1.运用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图。2.依据图示说出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比较法、问题分析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

13、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展示图片。降水多的地区和降水少的地区的景观有什么差异?降水多的季节和降水少的季节,有可能发生什么灾害?观看图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1.降水的含义和降水形成的条件教师:播放视频降水的形成。回答问题:什么是降水?降水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并形成降水。教师:人工增雨是为降水提供哪个条件?(用干冰使空气温度下降)学生:降水形成的重要条件是温度下降,而空气上升运动时,温度会下降。科学家依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种主要类型,如下表: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成因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水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冷却凝结而产生的降水补充:对流雨主要出现在赤道附近,地形雨主要出现在山地迎风坡,锋面雨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活动频繁)。教师:降水量是指一段时间内,雨水(或融化后的固体降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所积聚起来的水层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2.降水量的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